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调整一下写法看能不被删? 咱们做理论突破应是这样子的:

已有 3182 次阅读 2017-10-19 08:5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

    从08年起对教科书上的絮凝动力学理论一直不是很爽,无他,一旦用到天然水体絮凝上就扯淡了,比如说南宁镉污染、阳宗湖砷污染,使用的就是传统的絮凝动力学理论,但是从镉和砷浓度的衰减速度上看,并不见得比直接丢粘土去吸附或者水体污染物天然衰减速度好的明显,进而,施工人员都知道,在天然水体中投放聚铝聚铁之类的,效果非常差,用量还吓人的大,完全不同于在工厂。

      实际上如果考究下去,百年絮凝动力学构建的整个过程都没有错,但是,但是系统思想没有建立的结果,就是不能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破解的方法一是细化,二是适度简化,我没有精力去复杂化它(一旦耦合系统太复杂,数学公式肯定推导不出来),但我有精力去优化、分类和推导系统,和实验证明优化系统理论的正确性并实际工程应用。我没有足够功底把它论文化,但我哥们有,我们相信这个成果应当很快可以问世。实际上,絮凝动力学面临的是三个体系: 孤立体系、过渡体系、开放体系,三个体系使用不同的药剂、工艺、分析方法。这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有足够人跟风的话,不仅黑臭水体,连蓝藻、重金属、石油泄漏、化工泄漏都很简单地可以解决。

    现在,孤立系统——小型池塘水体应急挂药修复早已成功应用,过渡系统——挂药坑坝系统治理黑臭河道案例已经在泉州师院运行3年多了,开放系统中自气浮体系已经形成系列专利并大试有成,其他技术还藏着没用起来。差不多初步到可证实程度了吧。理论突破不同其它,必须能推导出一系列目前没有的技术体系,并且基本能证实的。  论文正在合作中。

    或许,人类将不再把这一系列的国际难题当做回事。我心理满足了。

    10年磨一剑,感觉搞点理论突破比什么都心情舒服,当然代价和风险是很明显的,单位评价制度受不了大家这么折腾,尤其是你手里如果还有其他理论创新还在完善过程,那你确实很难有效完成数量式评价,在有的单位可能因此而失业什么的。

 

                                                                          二

    要说搞点体系突破,那个难度就低很多很多了,2000年左右,是陶瓷粒子胶态成型工艺的国际热潮时期。大约90年吧,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提出了利用丙烯酰胺和交联剂聚合,把陶瓷粒子原料原位固定成坯,以减少陶瓷成型过程中的密度梯度和浓度梯度,引起了工程学术界轰动,然而,注凝法存在着丙烯酰胺剧毒、交联坯体干燥应力大、干燥和脱胶难的问题。引起了工程学术界的大量兴趣。

    有人提出了温度诱导絮凝法: 使用诸如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利用其低温溶解高温絮凝的方法,让陶瓷坯体固定,也有人使用蛋白质和陶瓷粒子混合,加热让蛋白质固定。

     有人提出DCC法:使用陶瓷粒子和某些生物可分解物质混合,在酶作用下生物可分解物质分解了,导致陶瓷粒子原位絮凝。

     有人提出振动注射法:了把泥料直接振动注入模具,停止振动成型。

     当然了,这也成为96年863计划项目。

 

     每一类方法都有许多变数,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的问题是:坯体脱模的时候强度极低,坯体干燥和脱胶时缺乏气体通道导致应力很强,难以制造梯度功能材料。

     怎么办?大约98年我也兴趣了,2000年专利申请了,使用聚乙烯醇和添加剂水溶液和陶瓷粒子混合,注坯冷冻(可多次往复融——冻以加强强度),冰硬高韧性的坯体,可控微尺寸和方向的空洞、易于粘结和局部复融的坯体,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经过与美国橡树岭、英国拉夫堡大学、清华接触确认后,我创建了冷冻振注成型法,也生产应用了。2006年,在SNC上,约翰哈洛兰表征了聚乙烯醇溶液冷冻时出现可控微尺寸和方向的空洞后,大量类似的发明专利马上涌现。但是这个方向貌似十几年了一直再没有成体系的原创东西出来了。

     至今我还藏着梯度功能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拼接材料冷冻振注成型技术不肯申请专利,有些东西吧需要再出来好一些,实际上在一些历史时代,你没法子和整个社会为敌。

     磨一把小刀的周期3-5年。

 

                                                                         三

     比体系创新更小的,当然就是技术改进了和山寨,这个一般智力的人都可以准入,周期也可以很短,咱们不能要求科技工作者都具有理论创新和体系创新的能力。

    这个也是要做,不然你数量很难满足评估体系要求,也没奖金用,毕竟理论突破和体系突破是不被评估制度承认的。 然而,人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吧? 再说物质条件对创新的质量而言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缺一切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和社会地位,这么说吧,扯到经济学就是:我生产要素、制度成本、交易成本都极高,因此我发挥不出来,出来也很粗糙;如果和我一样的人在德美前6名大学里做教授,由于生态系统、生态位、成本等诸多优势,大概学科创建也搞起来了,而不至于停留在雏形,理论突破更是一批了。

      因此,以什么形式获得更多的弹药,是科技团队的关键,不然枪再好也没用。也不要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怨天尤人,那是浪费精力,放眼到100年后,人们还记得你么?不管你贫穷还是富裕,疾病还是被杀?抱着这个想法,心里就亮堂了。

 

                                                             四

      对于刚刚要进入科学队伍的人来说,无论贵贱,都要一开始就有系统关注问题的眼光,系统思路在,你每积累的一点东西都像良好的货柜一样放在合适的位置,你的思想仓库就井井有条了。怎么做呢?

      学习的时候不要按照大学教程,不要按照别人的做法和经验,专心做一个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精力余地游猎你兴趣的任何学科。

       工作的时候不要计较损失,没错实际一些赚很合算,但岁数大了之后你会觉得精神上很无聊:我这辈子活着干啥了?以后可能给历史留下啥了?给教科书留下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1081484.html

上一篇:心态:大学教师没啥不容易的,就是赚拿课题发论文背书的钱呗,
下一篇:最后一个莫西干人
收藏 IP: 175.43.112.*| 热度|

13 王从彦 姬扬 苏德辰 王兴民 徐旭东 李土荣 魏焱明 李颖业 张晓良 王林平 朱晓刚 宁利中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