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除藻——统计学结果和动力学结果不匹配,实验结果常矛盾时咋办

已有 2270 次阅读 2016-10-8 00: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然生态学经常使用统计学基础上的模型进行计算,但模型往往忽略了许多上行、平行、下行因素及其协同作用,因此以模型替代网络节点的传统道路好像不大对劲,现在模型满天飞,只是不普适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当逆推验证,用动力学去计算,发现动力学计算结果与统计学结果有较大不吻合的时候,疯子我一般就认为是传统认知的机理上出现问题了。 此时就要进一步还原下去,推导出最符合诸多实验结果的机理解释,再来一个个实验,以期得到逼近一步的优化结果。实际上,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或方法精细改进就是此时产生。


       经济学比生态学可靠性低很多很多,原因依然在于人的行为、人群的组织和自组织、市场、权力、资金、、、、、、、等等多参数的非均一性。也就是说:经济学受到人文社会状况、自然状况的影响,变数远远大于自然生态学面临的对象。这也是大家常说的:经济学实际上还没真正搞清楚整个系统网络的运行机理。人文学科更是如此。


     理论学者喜欢还原和精确,但遇到了复杂网络本身从理论上难以精确和还原的问题;工程学者特不喜欢动辄还原和精确,喜欢工程规范否则没法施工,但工程规范本质上就是一种简单模型。也就是说————我们的科学,在理论学者和工程学者中,依然缺乏一个可以逐级逼近的新的思维模式。

    其结果就是:工程准入门槛没分级,大量资金时间被工程效果的低下拖累。这里的工程依然是广义意义的工程,比如经济政策、人文政策都属于工程。搞理论的往往被惊人的工作量和隐藏的边界条件带到沟里。


      谁来做逼近研究? 对于工程学者,谁来从逼近研究中推导出技术、材料、工艺,而非现在带有明显灵机一动式的科研?怎么做?  俺觉得这一世纪应当会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1007316.html

上一篇:答余国志兄:从鲢鳙除藻到广义生态工程学基元单位——网络节点
下一篇:我们哪里来的国家,哪里来的民族? 可我们该有圣徒精神
收藏 IP: 36.251.132.*| 热度|

5 徐令予 魏焱明 杨正瓴 邓敏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