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根据反馈意见,部分读者感觉原文太长,故调整为两部分,本文是续中国尊过关小记 。
五、盒饭
痛定思痛,只有用更扎实的分析、设计、构造等才能真正获得专家的认可,才能真正提高大楼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结构团队在各方的支持下,我们加快了与专家和顾问单位的沟通。2013-2-5,不到 1.5 个月,中间还有元旦的法定节假日,我们又来了,充满信心的举行了正式超限审查会(第五次超限审查会),建委的领导、各顾问单位结构老总都到了现场,汇报顺利进行,答辩顺利进行。当本项目审查组组长徐培福主任宣布“通过”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没有鲜花、没有美酒,结构团队按照国家的管理规定,以盒饭、茶水庆祝了正式超限审查的顺利通过。
2012-2-7 日,仅 2 天时间,建委正式审批通过了本工程超限审查,在第一时间,我把这个喜讯作为新春贺礼通告给了相关人员,大家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六、成果
中国尊结构设计从 2012-2 月份建筑方案确定,到2013 年 2 月份结构超限审查正式通过,整个超限审查时间仅为一年,较同类项目减少了约 6 个月以上的时间。结构超限审查绝不仅仅是 2 月 15 日的一次专家审查会,更是中国尊结构设计从雏形到初步设计基本完成的复杂过程,较第一次结构预审会,最终的结构初步设计成果有了质的飞跃。1. 安全性有了质的提高,结构体系合理,位移角、剪重比等均可满足国家标准,不但能够抗大震,而且能够抗巨震(峰值加速度510gal);2. 成本大幅度下降,保守估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高达 10多亿元;3. 超限审查的周期创造了国内同类项目的记录。中国尊结构设计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七、奉献
根据相关合约规定,中国尊结构设计的知识产权属于中信集团,但是我认为荣誉属于整个结构设计团队。在中国尊项目中,所有参与结构设计、咨询、审核的人员做了相关工作和努力,是他们的奉献造成了这座丰碑。他们是结构设计团队的一员,是中国尊的英雄,鲜花属于他们!
看到振动台试验验证了当时设计的理念,想起了当年的汗水、委屈、争执、快乐,感慨万千,也为之自豪!在此再次感谢结构设计团队的无私奉献和努力。
可参见:中国尊过关小记-后记
附1:中国尊简介:
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Z15地块的一幢超高层建筑。建成后将是北京市最高的地标建筑。该项目西侧与北京目前最高的建筑国贸三期对望,建筑总高528米,未来将被规划为中信集团总部大楼。
尊,古之礼器。意为敬奉,起时双手捧至顶,行顶天立地之势。所以设计者以“中国尊”为北京第一高度建筑的寓意:建筑高耸直入云端,表现出顶天立地之势,与“尊”的表现不谋而合。而且以尊为建筑形态,也有别于北京超高层建筑常见的直线形态,使这一建筑林立在CBD核心区的摩天楼群中也能明显体现出庄重的东方神韵。
当然,“中国尊”的意味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形态上,由于其位于特殊地理位置和身负北京第一高度的重任。因此其建筑本身也具有“尊”的内涵:在以世界级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北京CBD核心区内的城市最高地标性建筑取“尊”之意,寓意这座建筑是以“时代之尊”的显赫身份奉献“华夏之礼”。“中国尊”的建筑设计方案在竞标中是以专家评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能够受到专家的如此青睐,不仅在于建筑形态的大气之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同时又不失时尚之气,因此被很多专家高度评价为是极具中国审美、又体现出世界潮流的当代建筑风格。
附2 :设计团队简介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想深入了解设计团队成员在本项目起到的具体作用和表现。由于中国尊项目的特殊性,与大家通常认识不太相同,中国尊的设计不是哪一个单位独立完成的,它是结构设团队共同工作的成果。为了减少误解,同时也表示我对设计团队的尊重,我查询了之前的资料,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该项目是由中信、奥雅纳、北京院、华东院、中信总院、森大厦等共同完成的结构设计,中信方面主要是姚攀峰等人,奥雅纳方面主要是刘鹏、殷超等人,北京院主要是齐五辉等人,顾问单位主要有华东院姜文伟、森大厦郭献群(超限审查之后参与)等,超限审查组主要有徐培福、容柏生等专家;中航堪、北堪、建研院和rwdi等单位做了勘察、相关实验等工作。其中方案到扩初阶段在结构设计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员有刘鹏、殷超、姚攀峰等人,在施工图深化阶段在技术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员有齐五辉、姚攀峰等人(由于篇幅有限,未全部列出参与人员名单,其他同志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刘鹏、殷超、齐五辉等人所作的具体事情可以直接向他们本人咨询,奥雅纳和北京院内部人员具体起到的作用可咨询刘鹏和齐五辉先生,至于我本人做的具体事情,作为设计总监,除了结构设计管理和技术审核之外,可以简述为“一体四块多风险”。
“一体”:我在天津117基础上提出了巨型支撑框架+高延性双连梁核心筒结构体系,并把整合式抗震全方位地贯彻到整个工程中去,得到了实施。
“四块”:1.桩筏,我提出桩承载力15000KN左右,并要求试桩达到40000KN(2012),创造了北京单桩承载力的记录,得到了实施;2.巨柱,在第二轮中,巨柱为钢骨柱,我提出多边多腔钢管钢筋混凝土巨柱技术并得到了实施;该技术是我在2009年首次提出的技术,并在天津117项目中进行了首次实践,设计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柱,截面达45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30平方米的柱子,业内也有人称之为姚氏巨柱;3.核心筒:我提出了高延性双连梁核心筒方案(2011,北京),并和建研院薛彦涛等提出下连梁采用耗能梁方案(2012,厦门),得到了实施;4.梁板体系,2014年我对梁板体系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实施。
“多风险”:由于本工程的复杂性,在设计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多处风险并有效控制了相关风险。
由于时间仓促,可能存在遗漏或者错误,烦请指正,也欢迎结构设计团队成员补充更加精彩的故事。
应李治(中信总院)等人要求,未在文中列出其名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