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研究是一门艺术》阅读笔记

已有 11273 次阅读 2016-10-27 21:59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 艺术

《研究是一门艺术》阅读笔记

By CHEN-YF

一、本书简介

《研究是一门艺术》是2009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约瑟夫·M·威廉姆韦恩·C·布斯(Wayne C.Booth)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们三位曾在芝加哥大学联合讲授高级写作课程。在经过认真讨论确立本书的大纲及计划后,他们分工撰写各章,然后互换,每人对其他两人的部分进行修改,几轮过后才形成定稿。本书因此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成为一部经典。本书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过程:思考-写作-修订-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

二、经典内容笔记摘录

研究者走的从来都不是一条“找题目-建立假说-整理注释-撰写及修改研究报告”的直线进程。真实的研究过程是不断反复往返的,有时前进一两步,有时又退回来,接着可能又向前迈进,并预想着尚未开始的步骤。

研究工作的复杂性。主要事项包括

1.如何将模糊的兴趣转为一个值得提出和解决的难题;

2.如何建立一个论证,并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

3.如何预知那些思维缜密且有批判力的读者的不同意见,并适当地加以回应;

4.如何撰写导言和结论,回答这个最棘手的问题:“那又怎样?”;

5.如何从读者的角度阅读自己的作品,因而知道该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修改你的研究报告。

研究、研究者与读者

开始一个研究计划。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要如何找到一个题目?我要去哪里找到有关这个题目的信息?当我找到相关信息时,又该如何处理?等等甚于此的问题。

制定研究计划。有了一个研究计划,研究总会稳健切实地逐步进行,不管计划多麽的粗糙,计划就相当于是给研究者引路的明灯。

研究的价值。研究让你直接体验新知识是如何依靠问什么问题和不问什么问题(或问题意识)而产生,而呈现研究的标准格式,还有你所提到问题以及你所提供的答案。研究者可以享受解决问题时所带来的愉悦,发现没有人知道的满足感,以及对于丰富人类知识与理解贡献一己之力。

以书面形式来思考(研究的用处,公众的及个人的)。

做研究要懂得多记录,将对研究有益的东西记录下来,这是有原因的。

1.写作有助于记忆。对大多数研究者而言,只有借助写作才能策划和执行他们的研究计划——整理原始材料、研究概述、记录实验注释、拟出大纲等等。

2.写作有助于了解。写作可以协助了解研究结果。当你以新的方式安排及重新安排研究的结果时,你会发现新的关联、对比、复杂性及意涵。写作有助于对所发现的有更好的理解,以及从中发现更宽广的意义,进而丰富你的思考。

3.写作可以获得新的观点。写作可以把你脑袋里的思维变成文字,进而以更清楚的书面形式把自己的思考看得更清楚,而这种书面形式会让你的观点更清晰,并且不至于过分夸张。

为何要有一份正式的报告?

一份正式的报告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学习做研究不会让你成为老师的复制品,它会改变你的思维模式,不过却是以一种赋予你更多思考模式的方式来改变你。学习用读者期待的方式撰写研究报告,是以别人的标准和价值去检验你的想法,进而让你更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想法。通过借由想象,然后符合他人的需求及期待来达到一个目标:创造一种你与读者之间的协议,即我们所谓的修辞团体。

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是以一种书面的方式思考,不过是以读者的角度来思考。如果写作时心理惦记读者,就会赋予自己的想法一个必须且该有的重要关注。你把那些想法从自己记忆与愿望的纠结中解开,因此你和其他人能够更完全地探索、延伸、组合及了解它们。从读者的角度以书面形式思考,会比其他形式的思考更仔细、更能持续、更能调和不同的观点;换言之,更为深思熟虑。

与读者建立联系(重新创造你自己与读者)

作为一个研究者,你得把自己变成一个“了解别人需要知道什么的人”,而且把读者视为一群“不知道却需要知道什么的人”。然而,与读者建立稳定的研究关系的第一步,是提供比他们已经知道的事实更多的东西。比如:我找到了一些真的很有用的东西;对你很重要的实际难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我找到了一个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等等这些都是让读者对你的研究感兴趣的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本身的原始目的不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在于解决一个概念性的问题,相关的知识尚不完整或人们对它有错误理解的概念。(有些研究者将其称为纯理论研究,与此相对应的是应用研究)

搞研究应该要有团队意识,懂得合作才能更加保证研究的量和质。

成功合作的三个关键:

1.经常讨论:多创造一些讨论的机会,讨论的问题可以是研究的问题、预期会提出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等。

2.容许异议:不要期待在每个议题上都可以获得百分之百的同意,成员之间可能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意见,甚至有时会非常激烈。为了解决这些异议,每个人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即有助于异议的解决,集体的思考又可以使效果达到最好。

3.组织与规划:团体中应该指定相应的负责人员,比如主持人、推动者、协调者或组织者等等,这样有助于研究能顺利进行。

团体工作的三种策略:

1.分工委派:当工作可以依每个人的专长分配时,这个策略最为合适。这个策略相当倚重每个人能及时完成他的部分,如果其中一个人没有完成,则所有的进度都会停止。

2.同步进行:这个策略适合关系密切的小团体,在充裕时间内进行目标清楚的研究计划。

3.轮流接下来:这个方式在团体成员是互补而不是互相矛盾时才行得通。

处理因经验不足而无法避免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做一下几件事:

1.要知道不确定感和焦虑是无法避免的;2.借随时书写去掌控主题;3.把整个过程分成可处理的数个步骤去了解整体,但要知道哪些步骤是互相支持的;4.期待你的老师能了解你的努力;5.设定实际的目标。

提问题,找答案(规划你的研究计划)

1.找到一个题目,而这个题目要具体到你可以掌握足够的相关信息;

2.提出与该题目相关的问题,直到你发现某些引发自己兴趣的问题;

3.决定你的读者会期待你用什么类型的证据来支持你的答案;

4.决定你是否可以找到那些数据的来源;

总结:边进行边写作,将会激发你最好的批判思维,让你更加了解你的原始材料,更有效率地完成文稿。做研究并非像在有熟悉目的地、有清楚标志的路径上游历,比较像是在茂密的森林中摸索,迂回地寻找某个在未寻回之前不知为何物的东西。

从题目到问题、从兴趣到题目、从广泛的到明确的题目、从明确的题目到问题、为你的题目命名、加上一个问题、为你的问题赋予动机、找到题目。

实际难题和研究难题(见图)。

日常的研究通常不是从空想一个题目开始,而是从解决一个碰巧遇到的实际难题开始,当解决方案尚未明朗之前,你会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解决原先的难题。然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提出一个其他形式的难题并加以解决,这个难题即所谓的研究难题。虽然研究难题经常起于实际难题,你却无法因为解决了研究难题而解决实际难题。例如:

实际难题:我的刹车器开始发出尖锐的声音

研究难题:哪个地方可以马上把刹车器修好呢?

难题在研究领域有其特殊的意义。(难题的共同结构)

实际难题和研究难题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组成部分:1.一个处境或情境。2.该情境会导致令人不悦的后果,而这样的损失是你不想承担的。

一个研究难题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你不知道但想知道的某些事物。

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当一个研究难题的解决方案对世上的实际难题没有明显的实用性,而只和研究者团体的学术兴趣有关时,我们就称此为纯理论研究。而当一个研究难题的解决方案的确具有实际上的重要效果时,我们就称此为应用研究。

从难题到原始材料

如果你已有了研究问题,且至少有一个似乎合理的答案,(哲学家称之为试用假说)便可以开始搜集数据来加以检验。

三种原始材料

1.初级原始材料:初级原始材料就是你正研究的那个时期或作者缩写的原典。这是与你写作直接有关的材料,即所谓原始材料。

2.二级原始材料:是以原始资料或初级原始资料为基础的研究报告,可能是书籍或论文。你可以引用或引证这些原始资料来支持自己的研究。

3.三级原始资料:通常是以二级原始资料为主的书籍或文章。

满足以下特征的原始资料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1.原始资料由信誉良好的出版社出版;2.出版社的出版品都经过该领域专家的审查;3.作者是有名望的学者;4.原始资料是最新的;

原始资料的筛选及来源:一般参考书籍、专业参考书籍、研究指南、图书馆的馆藏查询、在书库里、在线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寻找原始资料、直接向人们搜集资料、作为参考来源的专家、作为初级原始资料的民众。

阅读原始资料的三种用途:阅读以找出难题、阅读以找出论证、阅读以寻找证据。

广泛而批判的阅读、保留你的发现、记录完整的参考文献数据、写下完整的注释、厘清著作权的归属、厘清前后文的语境、运用评论与关键词来组织你的想法、取得协助。

提出可靠论证:将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上、将理由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承认与回应其他看法、为理由的关键赋予证据。  

运用理由来规划你的论证。

显示证据的关联性。

规划中避免四个陷阱:

1.不要围绕作业来组织研究报告。2.不要只是概述原始材料。3.不要围绕数据的主题来组织报告。4.不要围绕研究中的情节来组织报告。

撰写草稿的计划:决定在何处陈述主要论点、规划一个暂时性导言、组织报告的主体。

千万避免的陷阱——抄袭:界定抄袭、避免直接的文字抄袭、避免想法上的抄袭、间接的文字抄袭。

修改论文的组织架构与论证:

1.具体指出外在架构及主要论点;2.具体指出主要章节及其论点;3.诊断主题的连续性;4.再做整体诊断;5.修改论证。

三、对“研究”本位的理解

提起“研究”这个字眼,很多人都不陌生,我们常常听到某人要搞某某科研的研究之内的话语,亦或是某某又在某科研方面获得了多大成就......

那研究究竟是什么?我想说研究本身并不是像许多人理解的那么片面,想真正给研究下一个明确定义,是非常难的,因为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界定的宽泛概念,要做好一个研究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研究是一门艺术》一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做研究需要做的准备以及整体框架、步骤和注意事项。里面有一段话提到关于研究内涵的说法:研究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感情和生命投入的过程,是有灵魂的,是需要有反省力的,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要建立一个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的风范的努力,是对人类福祉和命运的深切关怀的行动。里面对研究的描述不仅赋予研究以生命力,还迁移到了人伦道德的境界。

我认为研究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涵的行动,是连接研究、研究者以及使用其研究的人的纽带,它还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论证的过程,它以一个实际问题为起点,从而不断延伸出解决该实际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问题,通过研究问题又间接地界定了研究难题的范围,研究者在研究难题范围中通过搜索和查找相应的论据,以此发现相应地研究答案,经过无数次的否认之否认,争议之争议后,最终达到论证并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和使用方法中,整个研究的进行过程具复杂性、不完整性。研究者必须保证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合理性、权威性、系统性、可行性、准确性、针对性。研究者的态度也应该是真诚、严谨、用心、具有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且具有反省力的。以上便是本人对“研究”本位的理解。

四、感悟

读《研究是一门艺术》这本书,受益匪浅。作为一个研究者,应该时刻渲染、处处生活在研究的世界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其研究事业中,因为学会把研究做好,不管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奉献都是潜移默化的,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研究者的态度的培养,且不论一个研究者以后是不是走向研究的道路。

此外,本书还教会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学会记笔记十分重要,因为正如书中所说:写作有助于记忆、写作有助于理解、写作有助于获得新的观点。尤其是在读文献的时候,不仅要摘录所读文献的经典,按照学术性论文的要求和规范去写,更应随时记录自己对所读文献的感悟甚至是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己心中产生的想法和构思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1011270.html

上一篇:《多媒体学习》阅读思考
下一篇:读《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
收藏 IP: 112.115.195.*| 热度|

1 LongLee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