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tion 哲学,教育,计算机,金融工程。不分文理工科。

博文

论文迷信误导中国的科研评价

已有 6953 次阅读 2012-1-20 10:13 |个人分类:科学哲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研, 论文, 中国

发现科学网,各大学,各研究所,各教授主要的精力都在谈论文,写论文。
SCI,EI好像很了不起,可以提职称,要基金,单位还给精神的和经济的鼓励。
论文嘛,不就是埋头写点东西,找3-5个人审一下,出上几百美元就可以过。
理科的论文找到同行审相对容易,工科的论文常常是作者非常专门的技术,
找别的专家无力审议。所以发SCI,EI也就是证明个人写了或干了某些事而己,和先进水平,和得到业界普遍承认
无关。
真正好的论文,不是没有,但是极少,可能只有SCI,EI的几万分之一,SCI,EI仍然大部分是垃圾。
体制内,这个国家(的基金评审机构,委员会,专家学者,单位的学术委员会)经常
缺水平审核一个科研人员或者项目申请的能力,无奈想出了计算SCI,EI数量的主意。
中国个人和单位的待遇和论文挂钩,发论文有利益驱动,所以计算论文可能在计算垃圾。
我在私营企业呆过,在宏观科研管理部门呆过,多年跟踪各个国家各个公司的领先技术,知道什马论文都是浮云。
绝大部分世界最好的科研成果,关键技术,都是密而不发的。
想带走或者泄露科研成果,那是要上刑的。
一般的单位,都要求签保密协议,论文原则上不让写,写也是皮毛的东西或者只有结果。
中国科研人员到了国外,稍微和军工有点关系,或者核心的民用技术,根本不让中国人靠近。
独门技艺岂能发论文让世界知道。
看论文可能知道一个人干过些什么,但是主要靠论文的评价体系,是有严重缺陷的评价体系。
中国人说我们还有各种国家部委的奖励来评价,这个设立和评奖是中国行政特色的东西,另文再谈。
[1]科技部部长:科技领域只看论文得奖造成非常错误的指挥方向http://tech.sina.com.cn/it/2012-03-07/02246809133.shtml
PS1:此文后,赵永红网友提了一些评论,并写了博文:“SCI罪与罚”,在博文和评论里写了很多反驳我的理由,
他的理由全部非常正确,但仍然无损于我的观点,
他最终写出了和我完全一致的愿望,就是发表高水平的基础科学论文,反对水论文。
至于技术论文,和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有关,论文很难反映真实水平。
我特意转载他的批评意见,供和我的博文逐字对比:“SCI罪与罚”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0222&do=blog&id=530842:
科学网要想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启迪科学新人的一方土地,其发言者应该具有相对高的科学素养,比如发言应该尽量严格公正之类的,不能如灌水一般。

SCI作为考评机制,其不合理性早已从技术上有很多分析,也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方法。比如,从SCI的数量,到影响因子,再到h-index,个人以为已经基本完成了,只是国内的考评体制需要跟上。在物理领域,有50篇论文引用次数达到50次,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对这一点应该几乎没太大异议的了吧?

滥发论文的确不好,但不发论文是不是就好了呢?

可能基础科学跟应用科学、技术研发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应用科学和技术研发往往有很明确的目标,而且涉及很现实的经济利益,所以需要保密。而基础科学则没有明确的目标,好比瞎子摸象,又好比在一个巨大的黑屋子里面找那唯一的一个小门,往往很难说谁就能一下子找准方向,只有挨个方向地去尝试,到一定阶段才能找出正确的方向。论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告诉别人,这个方向我们已经尝试过了,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后来人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了,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而不发表论文,那就是永远有人在做重复劳动。

所以片面否定SCI,甚至否定论文,并不符合基础研究的实际情况。SCI的本意是“科学引文索引”,其强调的是引用,只是到国内变成强调文章数量,这是我们考评机制的不恰当简化。应该改进的是我们的考评机制,而不是否定所有的论文,除非我们不做基础研究。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不是可以放弃基础研究呢?还有,IBM除了那么多的专利,还有海量的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出来,研究方向涉及面极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关注一下。
PS2:再后,吴国清撰博加入:“不得不说的SCI论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1954&do=blog&id=531103

大意是有的人拿鸡肋SCI浪费纳税人的钱


[2]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936

巴西杂志GMR被举报疑似为研究人员跨国批量生产、发表学术论文。研究者发现,2015年该杂志发表的中国学者文章达到1605篇,占总发表量的78.1%。

至少11篇SCI论文中,有着完全一模一样的实验图表。两个地方不同医院的两群作者,在论文中使用了两张同样的图表,甚至同时投稿并发表在同一期期刊上。

几乎被中国学者“承包”的期刊不在少数,多属于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出版模式。2015年,中国为此支付了7217万美元,大部分由科研经费和机构埋单。

学术的“污水井”,又多了一个。

这次掀开盖的,是一家名为“剽窃监督”(Plagiarism Watch)的美国抄袭监测网站,网站编辑在调查一篇被举报论文时顺藤摸瓜,惊人地发现:一些旨在敛财的国外“掠食性”期刊与代写论文的“枪手”公司狼狈为奸,疑似为研究人员跨国批量生产、发表学术论文。

被举报的是巴西杂志《遗传学和分子研究》(英文名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简称GMR)。研究者发现,2015年中国学者文章达到1605篇,占该杂志的78.1%。“这个杂志离中国远远的,隔着十万八千里,影响因子(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主要看论文被引用频次)只有0.764,居然比巴西足球还受到中国学者的追捧?”“剽窃监督”网站的编辑对此讽刺道。

“世界科学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媒体的传播虽有夸大之嫌,但对中国医学界,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2015年年初,英国BMC出版社曾一次撤回43篇论文,其中4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同年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也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其中多数作者也是来自中国。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简称为SCI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引文数据库,一直被视为最重要、国际公认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工具。但如今,这一系统内的部分杂志,正用收版面费的形式,为中国论文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

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都属于OA期刊,即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出版模式,都收取不菲的版面费。——在2015年,中国为此支付了7217万美元,按照6.6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约4.7亿元。而这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7101-530409.html

上一篇:也谈两弹一星的科研经验
下一篇:论文迷信误导中国的科研评价(二)
收藏 IP: 59.64.255.*| 热度|

28 刘全慧 孙学军 陈安 陈学雷 赵美娣 贾利军 徐耀 刘继顺 杨正瓴 曹聪 金拓 王涛 戴德昌 陈智文 张骥 肖振亚 马军 翟远征 张乐 宋敦江 qiongjiaoshou ddsers zzjtcm wgq3867 bridgeneer lftkf louiexp zhj7162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