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西线考察队吉隆镇采集第一天

已有 2586 次阅读 2019-8-17 13:34 |个人分类:野外考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9年8月5日星期一 天气多云

张丹,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吉隆镇是我们此次计划考察的第三个点。

吉隆镇南面和西南与尼泊尔相邻,属于半干旱高原河谷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2600m,是目前中国和尼泊尔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这一点从停在镇在里面的尼泊尔货车就可以很明显的反应出来。昨天一路下来,感觉这边的工作环境比樟木好很多。我们都期盼在这里有不一样的收获。

早上8点半,我们在宾馆旁边的早餐店吃了早餐。10点(这边早上10点上班),小吴哥带着我和婷婷师姐去公安局去办理加油的手续。我们到公安局以后,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很久都没有开过这种证明了。现在好像已经不归他们管了。他帮我们问了一下政府那边的工作人员,最后说现在加油的证明都在政府那边开。但是今天他们外出了,没有人办公。我们只能等明天去了。从公安局出来以后,我们去找牛老师他们汇合。我们到的时候亮哥和东哥已经在放黄盘了。

今天我们决定兵分两路:牛老师和亮哥、东哥在放黄盘这边采集;小吴哥、婷婷师姐和我去安装马来氏网。

我们从海拔3700m的地方开始,海拔每下降150m安装一个马来氏网。一直到海拔降到2700m,我们总共安装了6个马来氏网。同时,我们在海拔3400m以及2700m处各安装一个蓝片陷阱,在海拔2700m安装一个林冠马来氏网。从早上11点开始,到中午1点半,我们共安装4个马来氏网,一个蓝片陷阱。下午1点半左右,我们和牛老师他们汇合吃午饭(早上买的馒头就老干妈)。早上的安装工作比较困难。安装点基本上都是在路边,很少有拐进去的岔路,而且都是盘山路。首先我们要看着海拔的变化,然后看有没有地方安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有没有地方停车。相比之下,下午的安装工作就相对容易一些:一路往下,还能找到几个岔路直接开进去。我们选择的环境也都是相对开阔且花比较多的地方。好在这个季节的吉隆仍然还有很多开花的植物。这个樟木镇情况不同。期待马来氏网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WechatIMG859.jpeg

令人期待的生境

WechatIMG862.jpeg

希望的山沟

WechatIMG860.jpeg

安装马来氏网

WechatIMG861.jpeg

换个角度

WechatIMG863.jpeg

不同海拔,不同生境

WechatIMG865.jpeg

隐蔽的马来氏网

WechatIMG868.jpeg

开阔地

WechatIMG869.jpeg

再次试用林冠马来氏网

下午亮哥和东哥的黄盘也是大丰收。他们在海拔3200m的地方摆放了50个黄盘,且周围有很多开花植物。晚上收的时候,一个采集瓶都装不下标本。牛老师扫网也采到了很多的地蜂。吉隆的环境很好,和适合我们工作。今天开了一个好头,希望后面的几天也是如此。

WechatIMG875.jpeg

网扫生境

下午5点半我们都回到了宾馆。处理完标本以后,我们在宾馆对面的饺子馆吃了晚餐。8点我们准时去早上放黄盘的地方去灯诱。我们去的时候天还很亮,摆好了架子等天黑,等虫子上灯。大概晚上9点半左右天渐渐黑了,天也开始下小雨,我们等了很久,都没有蛾子上灯,但是却有很多的步甲和金龟。估计亮哥和东哥收了有200多头步甲。大概10点10分左右,蛾子开始上灯,雨基本上也停了。感觉在这边收到的蛾子和在樟木收到的没有差很多。

WechatIMG870.jpeg

万事俱备,就等虫来

WechatIMG871.jpeg

亮灯

WechatIMG872.jpeg

蛾子上灯

WechatIMG873.jpeg

草丛中的蛾子

WechatIMG874.jpeg

准备收工

晚上11点,我们收工,往回走。没想到的是,回去的路上也是一波三折,遇到了修路的,在路上堵了有将近一个半小时,等的我们差点就想把灯织在路边上开始收蛾子了。大概12点40左右回到宾馆,结束今天的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193796.html

上一篇: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西线考察队转点至吉隆
下一篇: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西线考察队吉隆镇采集第二天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8 刁承泰 王从彦 信忠保 尤明庆 张珑 郑永军 陈万浩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