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西线考察队白朗采集第一天 精选

已有 8676 次阅读 2019-8-6 21:35 |个人分类:野外考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西线考察队白朗采集第一天 

草稿

20190725

人民画报报道:白朗县是西藏自治区粮食主产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享有“西藏粮仓”和“高原果蔬之乡”的美誉。把这里作为西线考察第一个采集点,非常切合高原农牧区资源调查的任务要求。

这边太阳出来得晚。牛泽清8点告诉我,郭士琨还是高反严重。吴清涛去车里找到体温计。我让士琨到我屋里量体温:37.8。决定让他早饭后去县人民医院检查一下,然后在宾馆休息。我有2002年玉树高反+感冒的经验,认为并不需要过于紧张。主要几天后抵达樟木口岸(约600米),士琨的高反自然消退。

士琨自己去白朗县人民医院检查。这边可能比内地晚1.5小时,医务人员上班较晚。吴清涛和张丹买上馒头、八宝粥和双汇火腿肠。我们一起前往昨天看好的样点(白朗县洛江镇恰嘎村)去工作。

IMG_20190725_144435.jpg

俯瞰采集点

早晨起来还是比较凉,大约14度。天气预报有雨,空中有乌云。好在这里比较干旱,露水不大。按照吴清涛的建议,我们在一片远离村庄的油菜地、青稞地放置黄色诱集盘。

IMG_20190725_114946.jpg

美丽的高原油菜地

这里沟渠里面基本没有水。只能找个路边的积水潭。水潭中的水浅,浑浊。但放在水桶里面沉淀一下,加上少量洗涤灵,再倒到色盘中,还比较清亮。应该能够满足昆虫诱集要求。

IMG_20190725_094821.jpg

准备洗涤灵稀溶液

放置完色盘,差不多10点半。原来在高海拔反应严重的清涛和我都没有什么问题。估计也有即将开展标本采集带来的兴奋感因素。太阳还没有出来。植物依然是带刺豆科灌木和黄耆。道路两侧的灌木豆荚不太一样:靠近农田的比较细;靠近山边的则和拉萨,还有沿路采集的一样。

IMG_20190725_100315.jpg

快乐的队员们

我继续采集豆荚。张丹和清涛发现这里有以前在青海都兰采集的一种豆科植物,荚果肥厚。这种植物在都兰都有潜叶,但在这里完全没有。于是,我采集了每种荚果各采集了一袋。

IMG_20190725_095056.jpg

又见一种豆科植物

IMG_20190725_105935.jpg

肥厚的豆荚

大约1120左右,温度开始升高,体感有些晒,明显紫外线开始增强。黄耆花上不仅有蚜虫和蚂蚁,也开始传来蜂类嗡嗡的声音。访花比较多的有分舌蜂、淡脉隧蜂和少量条蜂。大家很快就采集了一批蜂和其它昆虫。这些昆虫都用特制的干燥管存放,并放到吉普车车里前窗下晾晒。1200左右,吴清涛招呼大家吃午饭。午饭前,我检查了部分黄色诱集盘,只看到有1-2只双翅目昆虫。

IMG_20190725_104134.jpg

诱集盘

午饭包括馒头、八宝粥和双汇火腿。张丹还买了老干妈。准备吃饭的时候,发现赵师傅不见了。吴清涛联系,才发现他爬到山上去了。大家在高原上干活,很快就饿了,吃起来都特别香甜。

IMG_20190725_123508.jpg

午餐

饭后小憩15分钟后,牛泽清、吴清涛和张丹开始整理午饭前采集的蜜蜂。有些较小的个体已经太过干燥、脆弱,很容易破碎。三个人一起针插,快了不少。徐婷婷等继续在农田周围网扫。我、赵凯东和杨效亮则到山边去采集。山边非常干旱,基本没有黄耆。本来我带着他们是要搜寻石头下的甲虫。结果翻开石头,就发现有移动迅速,蹦蹦跳跳的石蛃。很快就采集到10头左右石蛃,并收到几头蚰蜒。有几块石头下,正好有蚂蚁窝。我录制了两段视频,看看蚂蚁如何快速地恢复巢穴。看起来蚂蚁最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蚂蚁卵和幼虫。很短的时间,蚂蚁们分别把巢穴从石板下转移到更深的巢穴坑道中。

蚂蚁护卵.mp4(下载观看)

大约1510分,我再次检查了上午放置的黄色诱集盘。每个诱集盘中有20-30只昆虫,绝大部分都是蜜蜂总科昆虫。我们原来在干旱地区采集的情况不同:大部分是小蜂和蝇类。我怀疑这和这里的降水量有关系。降水不足以形成滋生双翅目昆虫的积水,导致蝇类及寄生蜂不太容易繁衍。而干旱的环境中适生的豆科灌丛、黄耆等比较普遍,有利于独栖蜂类。这基本和我们网扫的情形差不多。考虑到这个样点大部分植物都是结荚果的豆科植物,我感觉我们这次出来大约晚了30天,甚至更多。可以想象,当漫山遍野都是开花的豆科植物时,那得有多少访花昆虫在灌丛穿梭?

IMG_20190725_150015.jpg

丰富的独栖蜂

考虑到昆虫DNA可能在水中降解,我建议大家尽早收集诱集盘中的标本。我则拿起单反相机,开始拍摄昆虫。黄耆上的蜜蜂飞行速度非常快。吴清涛已经拍摄了一些,但确实很困难:还没有来得及聚焦,蜜蜂就飞走了。看来要完成一定的昆虫生态照片,还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IMG_20190725_103654.jpg

蜂!

上午就注意到地表有很多孔洞。我怀疑这些就是蜂类的巢穴。当大家结束了所有诱集盘的样品收集后,准备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两只泥蜂。首先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才发现泥蜂叼来了一个蛾类的幼虫,并不断给幼虫注射毒液。我估计这些泥蜂的巢穴就在周围。继续搜索无果。但,我发现另外一只蜾蠃,反复进出一个孔洞。开始误以为是盗寄生的艳斑蜂,就把吴清涛和张丹都叫过来。拍了几张照片,大家就试图拍摄视频。仔细观察,才确认是蜾蠃。它进洞和退出洞速度都非常快。吴清涛和张丹就分别用单反相机对准入口,我在旁边观察蜾蠃的活动。一旦靠近,就让他们按下快门。成功获得了几段段视频,并获得了该标本。

IMG_20190725_155820.jpg

猎手

IMG_20190725_161047.jpg

全神贯注

就此,白天的工作结束。由于我一直没有戴帽子,脸、脖子等晒得通红。估计很快就要脱皮。我们回到宾馆。士琨来告诉我检查结果:还是高反。医生并不建议输液。我也让他继续休息。

晚上,计划安排周士坤继续休息;张丹和徐婷婷整理标本,并写一些文字。其他人出发去样点灯诱。2030,两辆车准时出发。徐婷婷和张丹决定也一同前往。此时,风比较大。我们选定灯诱的地点,恰好有个拦水墙。我们就在下游架好灯诱帐篷,并尝试运行了一下。晚霞初上,荒漠之中,一切就绪就等虫来。

IMG_20190725_205454.jpg


我带着杨效亮和张丹,带上头灯,向山上慢慢走。寻找一些石头,试图寻找甲虫、蜘蛛和蚰蜒等。和下午的情形差不多,石头下基本还是以石蛃为主。不过,傍晚时分,可能气温下降,石蛃出来活动较多。石蛃非常灵活,跑得很快。我们费很大的劲,围追堵截,才抓住了10多只石蛃。张丹平时主要采集蜜蜂;效亮关注甲虫。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石蛃。天色渐晚,基本看不到地面了。吴清涛给我们拍了一些工作照和视频。


IMG_20190725_213050.jpg

夜采石蛃

IMG_20190725_212452.jpg

强光之下的石蛃

同时,灯也亮了起来。我们购买的日本产发电机,很给力。加满油,可以用5-6个小时。凯东是采集蛾类的主力。可惜一直灯诱到2300,幕布上基本只有少量的蛾子,一些隐翅虫。偶然在拦水墙上发现一些较大个的蛾子、少量蚱蜢和稀少的天牛。效亮和张丹则用头灯照明,在拦水墙上发现并采集了一些石蛃。不像地表,石蛃很容易躲到石缝里。由于土壤干燥,地表使用吸虫器,很容易吸进一些泥土;而在拦水墙上,石蛃基本无处可逃,非常容易用吸虫器采集。

IMG_20190725_220034.jpg

灯诱

最终,大家考虑到今天白天确实辛劳,决定2300收工。赵志浩师傅在车上早已睡着。估计他也没有想到我们会工作到这么晚。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192714.html

上一篇: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西线考察队赴白朗沿途采集
下一篇: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西线考察队白朗采集第二天
收藏 IP: 120.244.140.*| 热度|

20 杨正瓴 杨顺华 苏德辰 余海涛 李士成 冯大诚 晏成和 王从彦 周浙昆 康建 杨顺楷 曹建军 王庆浩 李毅伟 周晗 李雄 郑永军 孙颉 杜占池 李欣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