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岁月号"惨事一周年祭及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改革 精选

已有 6069 次阅读 2015-4-16 10:20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发生“岁月”号客轮沉没事件已过一年,今天恰逢一周年祭的时间......

  突如其来的那场灾难夺走了304名的花季生命,并切实曝光了韩国国家危机管理体系的本真面目。危机和灾难总是如此毫无征兆的来临,如果管理好灾难和危机?以最终大大降低灾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同时受灾程度也可以最小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财团法人“幸福世界”与韩国国家危机管理学会、国民大统合委员会、产业政策研究院、鞍山市民会、忠北国立大学危机管理研究所、韩国政策研讨会共同把“国家危机管理”定为2015年政策讨论会议的主题,全年共拟举办4次讨论会,其中的第一次讨论会主题为“岁月号惨事一周年祭及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改革”。
  很多国民对新设的国民安全处能否发挥做为危机管理指挥塔的作用持有疑心。有没有更根本的对策?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讨。

  中央政府和地方自治团体对灾难管理的关心和力量的不足也是需要解决的课题。

  此外,灾难预防安全机制、预防灾难教育与演练、应对灾难效率化方案、灾难避难人员救护体系等对灾难管理的全局需要进行再研讨。为了应对灾难,构建的治理网络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岁月”号惨事一周年之际,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评价国家为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并通过国内以及美国、日本、中国专家的诊断和分析,为今后理想的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提出改革方案。【以上为金英淑博士从韩文翻译过来,我做了文字上的再整理】


附:中国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一,面向应对机构归类方面的突发事件分类

  【导读:中国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这四分类的做法已经逐渐和现实需求距离越来越远,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出现是卫生部牵头负责的,但是从事件来源看,这是生产过程的事情,卫生部只能从生病这个结果表现上入手,而解决不了生产领域的问题。其他各类复杂事件也多面临类似的困境。这个分类不适合综合应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实践者的共识。】

  二,中国应急响应的几个阶段

  【导读:一般的应急响应,都是从应急的减除到准备,从响应到恢复。我国国家的体制也沿用了这样的思路。对于阶段的理解,我们可以扩展到整个应急思维的变化过程上去,比如从传统应急到现代应急以及后者的几个里程碑事件,而具体而言则是响应这个最重要的过程又可以分为更细的几个阶段呢?】

  三,中国地方政府在应急中到底起怎样的作用?充任什么角色

  【导读:目前我们国家实施的是“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不管事件是那个领域的人造成的,在哪里产生影响就由哪里的人负责处理。这在有些情况下是合适的,但是却会冤枉那些本来与此事并无关系的地方政府。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去年晋城的31高速公路上的惨祸,40个人因此丧生。而高速公路的收益和管理都与当地的晋城政府无关,均由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负责,但是出事后,家属们的诉求也都是由当地政府买单。】

  四,中国被卷入的应急国际合作的模式和情况

  【导读:应急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必要,印度洋海啸死了接近30万人,超过唐山大地震的人数,而美国的预警中心 即便对此有所觉察,却无法在短时间将此信息传递到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居民那里。同样地,一次大灾所需要的物资是多样的,往往一个国家不一定能够满足,需要国际援助,中国大连的57空难黑匣子的定位设备就是必须到美国采购过来,否则我们将无法找到这个数据记录仪。遇到大地震、大海啸这样的灾难,更是一国所难以承受,而海域里面的合作更是如此,因为客轮往往是移动目标,出事时在哪块海域难以预知,这就需要事先就厘清国际合作框架和责任,到时好在第一时间进行救援。马航MH370的失联事件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应急合作的一个案例,但是由于飞机的归属过是马来西亚,我们所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但是,受难的人里面却又是中国人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主导只能剩下深深的无力感。】

  五,几个典型案例剖析

  【导读:一次事件从开始到应对再到结束之后,我们必须研究透彻才可以使之对于未来的风险防范起到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882756.html

上一篇:大哉小文——布鞋院士的人文与网络人生
下一篇:【管理机制的故事之25】军人的勇敢原来是靠管理机制促发和保障的
收藏 IP: 58.75.190.*| 热度|

17 陈冬生 王春艳 赵美娣 韦玉程 陆俊茜 李志俊 黄永义 李健 康建 孙学军 蔡小宁 杨正瓴 蔡庆华 anran123 zjzhaokeqin htli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