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人在纽约》不知道是成就了王姬还是毁了王姬?但是它至少郁闷了陈道明。
据说这部戏本来要请陈道明来演的,后来变成了姜文,而陈道明则为此郁闷了N年,后来尽管主演了《上海人在东京》,可惜因为明显不如前者的影响力大,所以,陈道明的郁闷依然没有得到本质性缓解。
所以问是否毁了王姬?是因为王姬后来生的智障儿子就是在拍戏(好像不是这部戏,但是因为这部戏火了才有后面的戏约)期间营养不良而造成的。王姬回忆道:当时好几个月,孩子在肚子里一点都没有长,而当妈的居然“可是你并不在意”。我看过那期对王姬的电视采访,说到此处,当妈的她都有些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最后,她的结论是:既然做了艺人,就不要再想着同时也当个好妈妈。
我就突然理解为什么刘晓庆坚决不要孩子了,这个选择虽然看似不圆满,但是是格外理性的。
二
《北京人在纽约》当然也成就了刘欢,因为那首《千万次地问》就是他反复听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得到灵感后创作出来的,算是刘欢的代表作之一。
而在刘欢之前,本来剧组要找罗大佑的团队来作词作曲演唱来着,但是后者要价太高,最后这个合同才落到了刘欢头上。
当然,这部戏还成就了一堆人,最关键的还是小说作者。小说写出来后,我还是在看电视剧之前看到的,感觉到了中国人在美国的不易,感慨还是颇多的。但是,当时无知的我看完小说就觉得主角王启明很厉害嘛,最终还是能够成为北美声名卓著的商人,结局是很好的。
再后来,俺在硕士期间,学院邀请了一位在北美某家公司工作的原毕业生来座谈,介绍的老师说“他在北美有巨大的影响力”云云,让我一下子有点懵——不是说只在某家公司做技术开发嘛,怎么成拥有“巨大影响”的了?
同样的疑问回到《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背后的真相也是一样的——他只是做了一个还算赚钱的小老板而已。
也所以,后来有一位叫周励的女人写了一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是再也看不下去了,一推测就知道又是一摆小摊的,特意回来糊弄对外界尚不了解的中国人的。
三
但是,中国的1980年代,是对于几乎任何外国(尤其是美国)敬仰得五体投地的时代,只要身上有“美”味的,都会成为大家顶礼膜拜的对象。
更何况,“美国梦”连美国的祖宗欧洲人都做过,更何况反复地闭关锁国了很多年且被坚船利炮打倒过多次的老大帝国呢。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里,波洛对于一车厢稀奇古怪来源的人群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如果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因为某个地域联系在一起,那么一定是美国。只有美国才会有来自瑞典的家庭女教师(英格丽鲍曼)、匈牙利的王室姨夫、俄罗斯的外婆、法国的女佣、意大利的司机,等等。其实,“东方快车谋杀案”年代的美国刚好是各国人士都有兴趣前往并实现梦想的一个国度,如果我们一定要在中国找到一个类似的对应,那就是白先勇《最后的贵族》了,电影则由谢晋导演,潘虹出演的主角。
也就是说,美国梦是各国人都做过的,中国人做一做也是无妨的,或者说,经由勤奋和机会就可以改变命运的美国梦,尤其需要土的掉渣的中国人去好好地做一做。
而正因为美国的混杂属性,才使得它的主要象征物——自由女神——其实也是法国造,才能成为美国整个国家的标志性形象。
纽约和费城一样,在华盛顿成为首都之前都曾做过美国的首都,所以,从大西洋那岸一下子看到高高耸立的擎着火炬的塑像,往往内心充满了激动是很正常的。
四
在刘欢的歌里,第一句就是“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表达的期盼与渴望格外显著,糟糕的是第二句,这是句丧气话“可是你却不在意”,整个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我们乘坐的游船从纽约出发,我本来以为可以登上自由女神所在的岛上逗留一下,也许可以爬爬自由女神,亲手摸摸这个美国象征物呢,结果,只是从自由女神的眼前飞掠而过,让我觉得非常遗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63580.html
上一篇:
【美国掠影之十二】且放白练青崖间——尼亚加拉瀑布印象(下)下一篇:
浑身长刺的谢力果然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