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学术评价中的大问题:图书文献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取代了同行评议 精选

已有 8018 次阅读 2012-6-2 22:46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 评价, 领域, 文献计量

【最应该怪的还是领导,本来研究图书期刊等方面的学者是在给自己找口饭吃,就象俺们用管理科学来为自己找口饭吃一样,可是,他们的在统计意义上去说都不见得准确的研究成果却被领导拿去滥用了,有时候还被当成评价科研工作的关键核心唯一准则,最后的结果不荒谬才怪。】

  
在书写本文之前,先写一段免责声明,别因此得罪了做图书文献研究的学者朋友们,这个领域的人在科学网上忒多,俺得罪不起呀,呵呵。

  
文献计量学有没有价值?

  有!俺斩钉截铁地断定。

  但是,非某具体领域和行业里的学者而仅只是专门从事该领域图书文献研究的学者,其成果的意义更多是统计意义上的,或者连统计意义上的都算不上,我们也许可以简单地这样认为:文献计量等科研方向就是该领域的学者在给自己找口饭吃,用了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来处理数据,而它们的研究对象则是天底下的文献资料。

  同时抹黑一下自己,省得图书文献领域的很多朋友看了对俺有意见。我也一样,就是在用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来给自己找碗饭吃,如果全天下的机构全得用“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的思维来武装自己的单位,用有没有“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的思维来评价大家的风险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准,这个世界就算是瞎了。

  可是,我们国家科学界的现状就是:图书文献领域的学者的研究成果成为评价科研工作的几乎唯一真理,这影响因子那指数,这引用率那转化率,这让本来只是找口饭吃的文献计量研究方面的学者情何以堪——他们自己可能都觉得不好意思,所做的研究竟然成引领中国科学评价的重要工具,进而成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了,这事儿整的。

  而在这样荒唐的科研评价中,连(更大的)领导自身都会成为工具,比如有把“不同级别领导批示”作为成果级别评价依据的,领导此刻的作用俨然和皮条客很接近。

  当然,我们从来都不要去埋怨工具,而要去大力埋怨把工具(还是之一)当成真理使用的人。在中国,需要负责任的是那些科研管理岗位上的领导者。

  从加菲猫(提出并)广泛推广使用文献计量学这一分析工具开始,图书文献研究领域的不少学者可算找到了好办法了,很多文献和引用情况,都拿来算巴算巴,最后得个“数”出来,交给领导,说:“哥儿们齐活了,你们单位在同行里的排名就是这样这样的,你们单位某某教授在本领域中的排名就是这样这样的。而且这结果还是很客观的,因为没有人主观因素的干扰,用它来衡量科研,谁也说不出啥话来。”

  科研这玩意儿,其实更应该是牛顿和胡可吵架用的:“描述这个现象,我的模型比你的精确,你还有啥话说?!智商不行,你给我一边靠着墙凉快去了,少在我跟前起劲。”

  学问之事大致如此。而有的研究则还可以通过一个链条的转换而变成生产力,牛顿的定律最后使得卫星上了天,卫星上了天就可以看云的变化知道天气趋势,还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处何方,那就是三点确定唯一位置的GPS了,而相对论也在调整GDP的时钟方面有非常现实的应用,细节不说。

  每个做学问的人可以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也可以为了吃饭而做学问,还可以为了兴趣而做学问,但是千万不要为了某个指数去做学问,我知道一对院士兄弟,哥哥先当上了,后来弟弟也想当,哥哥命令自己的50多个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你们每一篇论文,尤其是SCI论文必须引进我弟弟的论文,否则不让拿出去发表,很快弟弟的引用率就上去了,不久也当上了院士,这是真事,哥哥实验室的人跟俺讲的。

  我多么希望院士评选有这样的故事出来啊:我的论文因为完美地解决了某个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吧),彻底终结了该问题的研究,之后在这个问题上再也没有任何人介入,我的论文也以零引用胜利结束。

  我还记得吴文俊在申请(真是难为老爷子了,这么大岁数还得为了“使劲去够”那个奖励而写申请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时候,有一句话挺有趣,大致的意思是:我的成果成为教科书中的一个定理,甚至,这个定理都不再提及我的名字,而认为这是一个该学科大家都应该知道的结果。

  当然,即便那些牛定理也有高斯定理,牛顿定律之类的说法,还是尊重首次发现者的,但是,也确有吴文俊先生这样的成果,它和加法(1+1=2)这样的四则运算一样,在该领域里你都不需要知道最开始的时候是谁给出的,但是人人都在用。

  而今天我们的院士评选,5篇代表作,然后每篇代表作后面都有下面这样的句子:
  1,根据检索,本论文被SCI期刊引用345次,其中他引275次(包括我哥哥的学生引用274次),自然中有一篇论文最近提到我的这一成果,SCI一区期刊引用18次,二区引用78次;
  2,根据检索结果显示,我的H指数是88,孔子的H指数是1,我比孔子的影响大87倍;

  以上是所谓“硬”东西,以下则是“软”东西:

  3,美国科学家维尼熊先生在一篇综述中对我的成果如此评价:该结果是近20年该领域的最好结果;
  4,日本科学院院士Hello Kitty在东京大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将我的论文作为3篇主要的论文进行了引用,认为对他的得了诺贝尔奖的成果有很大启发.

  相对于前者,俺觉得后者的夸奖更好点,当然,不排除有些老外也经常说客气话,他们比我们还喜欢和谐呢,我们其实更喜欢和珅。

  所以,如果你最好的成果居然让该领域的狂人都没有什么话说,比如,丘成桐先生说:“这个成果比我的菲尔兹奖成果强太多了,而且也不比华罗庚和冯康差。”就还不够?你还要用引用率说什么话吗?

  在博文中第五次引用某数学家的名言:“我所以这么卖力气地做科研,其实只是为了得到我那些一向吝于赞扬的同行朋友的几句夸奖罢了。”有人夸,且有吝于夸奖的人来真心实意地夸,做科学家的最大愿望满足矣。

  还比如说,嘿嘿,某学者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陈安博士的高度赞扬,“陈安博士认为,.....(此处省略500字),这个成果确实不错!”

  俺觉得,这个赞扬比任何引用和奖励都强得多。对了,应急管理领域的陈安博士大家认识不?这人一向眼睛朝天,在应急管理领域,全国上下他能看得起谁啊!哼哼。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77930.html

上一篇:第五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免费)将于7月14-15日在北京举办
下一篇:科研与论文发表:有了快感你再喊?喊后才会来快感?
收藏 IP: 144.64.29.*| 热度|

34 蔣勁松 陆俊茜 吕喆 吴飞鹏 朱志敏 刘旭霞 吕洪波 陈小斌 李宁 庄世宇 杨玲 曹聪 严海燕 蔡庆华 李土荣 赵美娣 林青 何士刚 俞立平 王启云 郑永军 王随继 王云才 何学锋 印大中 吴云鹏 葛兆斌 wgq3867 yxh3161 宋敦江 zzjtcm fansg qiongjiaosho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