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4:安全科学定义

已有 443 次阅读 2024-5-7 19:27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4:安全科学定义

    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没有“安全科学”这个术语。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创办了《安全科学文摘》,该刊物收集和定期公布的信息就包含了“安全科学”的内容。1981年,联邦德国专家库霍曼(A. Kuhlmann)所著的《安全科学导论》(德文版)出版,该书由H. Herrmann译成英文《Introduction to Safety Science》于1986年在纽约Springer Verlag出版,它是首部比较完整描述“安全科学”的著作。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安全技术科学”的学科概念,倡导以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综合性的方法来解决技术上的安全问题,着重研究人--环境的交互作用,并初步形成了安全学科的理论框架。

    我国在19855月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体系学术讨论会,在会议上刘潜等学者开始倡导创建“安全科学”学科,提出了“安全科学”的学科概念和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框架。

    世界各国的安全专家学者对“安全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例如,较早的国际会议有1990924-26日在联邦德国科隆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美国系统安全协会1991718-22日在得克萨斯州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系统安全会议;19931121-24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

“安全科学”的问世表明了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它是当代科学揭示安全的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成为交叉科学发展的新领域。但安全科学的定义也很难统一,而且也需要不断地发展。

由安全和科学的定义可以推论出“安全科学”的定义,安全科学领域需要理解的科学是广义的科学,是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哲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科学等的科学,这样定义科学才符合安全科学的属性和特征。安全科学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较早的文献基于安全技术是事故预防的主要工具,提出安全科学是研究技术应用中可能产生危险的安全问题,认为安全科学是能够为与安全技术有关的活动提供理性的基础。

中国安全科学的开创者刘潜给出的定义是,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人们在生产及其它活动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健康(含舒适、愉快乃至享受)与否的矛盾,以达到保护活动者及其活动能力、保障活动效率的跨门类、多学科、综合性的横断科学。张景林等给出的定义是,安全科学是以人们在生活、生产、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具有复杂的、巨系统特点的安全系统的结构,研究其由安全态如何通过突变、势垒跃迁转化为另一个安全态,研究消除或控制危害因素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和回避风险,研究安全观念和思维知识体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吴超给出的定义是:安全科学是以安全的特定角度和着眼点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学科,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对安全客观世界及其安全规律性的揭示和再认识的知识总结。吴超和杨冕还基于对安全现象和安全规律的定义,给出的安全科学定义是,安全科学是关于安全现象与安全规律的知识体系,其中,安全现象是可观测的安全状态表象,安全规律是藏在安全现象背后的可重复联系。从科学学的视角,安全科学显然是广义科学的一部分,是广义科学在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可以说是广义科学的分支。

安全学科既不能归属于自然科学,也不能归属于社会科学;既不属于纵向科学学科,又不属于横断科学学科,而是属于大交叉综合科学。随着社会和科技等的不断进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对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必将不断拓展和细化,安全科学理论也随着越来越丰富,安全科学新分支也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安全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安全系统学、安全科学原理等为基础,综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公共安全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工效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形成其理论基础。

    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危险危害因素的孕育、发展及其作用的一般规律,安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安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安全工效的理论与方法、安全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等。

    安全科学涉及的知识众多,如安全哲学、灾害学、安全社会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安全教育学、安全伦理学、安全文化学、安全人体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系统学、安全信息论、安全控制论、安全模拟与安全仿真学、公共安全学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3079.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3:安全定义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5:安全科学的三个层次
收藏 IP: 58.20.26.*| 热度|

1 王安良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