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学科”的定义与内涵

已有 5679 次阅读 2022-5-14 17:37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科”的定义与内涵

要给出“新学科”学的新定义,首先必须明确学科的定义,然后还要明确“学科”学的定义。

学科的英文discipline,泛指各门知识,一个研究范围可为一门学科,一门知识可为一学科。汉语辞典对学科的诠释,学科一是指学术的分类,二是指教学的科目。《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定义:“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其实,按照观察方法、模型、研究对象、标准体系等,都可以给出不同的学科定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有不同的学科定义和标准,学科的定义很难达到统一。本文指的学科主要是指知识体系意义的学科,表1给出较早时期一些研究者提出的代表性的学科定义和判断标准。

 

1 较早时期提出的代表性的“学科”定义和判断标准实例

国别

德国

法国

比利时

中国

中国

提出人

黑克豪森

布瓦索

阿玻斯特尔

陈燮君

刘仲林

定义视域

基于经验和事实的分析

基于形式和结构的分析

基于动态和社会活动分析

基于创生和发展的分析

基于综合与一般的分析

适用范围

仅适用于经验性学科

广义视角的学科

以人的行为活动表征学科

主体范畴界定

学科定义

学科对同类问题的专门科学研究

一门学科就是一种结构

一门学科是一群人的产物

学科是研究符合学科主体域的领域

标准条数

7

3

5

5

6

标准内容

学科的背景

学科的研究对象

学科的内涵

学科的基础理论

学科的方法

学科的分析工具

学科的应用领域

客体:与认识有关的概念、可观察或可形式化的公式等

现象:客体相互作用的具体化

定律:用来解释现象、并预测现象的作用方式

一群人

这群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这群人内部或同另外一些人的相互作用或交流

通过某种带教育性质的交流而使这些人更新、演进

一套历史性学习方法

特有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

学科应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学科创始人和代表作

精心营建的理论体系

独特的研究方法

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有从事研究、传播和教育群体及代表性论著

有独立概念体系、原理和体系

具有独创性、超前性或系统性

学科地位不可替代

能经受实践或实验检验

来源文献

[1]

[1]

[1]

[2]

[3]

 

文献[2]在综合表1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归纳出学科的定义的共性认识:①从学科性质的角度看,学科是实现新旧知识更替的专门化领域;②从学科的目的来看,学科是研究方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形成的东西;③从学科内容的角度看,学科是知识体系和规训方法的统一体;④从学科的运动现象看,学科是知识体系和规训方法等相互作用下、不断进化的结果;⑤从学科的社会生态学意义上看,学科是大学学术活动的平台。

由表1可以看出,现有“学科”的定义都是基于已经存在的学科情况来给出的。如果用表1给出学科的标准和文献[2]归纳的共同点来界定一门新学科,显然任何新学科都难以满足学科的条件。由此也可以得出,新学科的创建不必拘泥于已有学科的定义和标准,即不能用已经存在的学科定义和标准来判断新学科创生的可行性。但现有学科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可以作为新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引领指南,从而使一门新学科更快走向成熟。

 

【文章摘录自】:吴超. “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 433):342-350. WU Chao.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science of new disciplines[J].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22, 43(3): 342-350.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国外“学科”与“跨学科”概念介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88 (09): 26-28.

[2]刘贵华.学科[J].现代大学教育,2002(02):75-79.

[3]刘仲林. 现代交叉科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19-3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338516.html

上一篇:为什么要写《“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这篇文章?
下一篇:“学科”学的定义和功能
收藏 IP: 110.52.211.*|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