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曾泳春
1 梦境
昨晚,在梦境里听到了他的声音。似乎是一个年轻女孩失恋了,他在安慰她。他像父亲一样唱歌给她听,声音不如梦境外的那么清亮。年轻女孩不再伤心了,又开始回复她年轻的好心情。而他在喃喃自语:你看,你又好了,只要回到从前,你就好了;而我,每走一步都在远离她,越来越远,也许今生不可能与她再见了......
整个梦境一直看不到他的脸,她听着他的声音,在梦境里泪如雨下。这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每一步都在逐渐远离,在时间的轴线上产生着空间的距离。
我醒来,满脸泪水......
2 这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他们带着拯救人类的使命,登上飞船,去寻找另一颗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因为距离、时间、燃料和补给,除非有精确的计算,否则这就是一条不归路。还有一个前提,飞船不能遭到损坏,要有足够强韧的材料支撑那层与宇宙相比无比轻薄的飞船外壳。燃料和补给都是实体的,没有就没有了,无法更改,而可以更改的是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是可以扭曲的,这是留给人类最后的希望。
因为相信老科学家的计算,他们告别亲人,踏上了以为可以回头的旅程。临行前他对女儿许诺:一定会回来拯救她们!这是在潜意识下许下的诺言。但诺言就是诺言,女儿在以后长长的人生中一直相信父亲的诺言,而他也在后来更长的人生里,在茫茫宇宙中,在每次濒临放弃时,看见临别前女儿悲伤的脸,想起他许下的诺言。爱的力量化为求生的潜能,这个父亲以一个出色的飞船驾驶员而不是科学家的身份,驾驭了这场与时空的格斗。
这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每一步都在远离亲人,远离人类居住的地球。但对于人类来说,gravity(地心引力)是如此强大,无论是虫洞还是黑洞,无论是怎样的时空,都遏制不了人类对地心引力的依赖,它在茫茫时空中引导人类回到地球。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可以说,地心引力是有情感的引力,包括了gravity和爱的引力。你可以说它伪科学,但我是相信爱的直觉的,在计算已经失效的情况下,人类只能依靠爱的直觉来赌一场自己的命运。
结局是美国式的、也是我喜欢的皆大欢喜式——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一部爱占据很多而爱情占据很少的影片,跨越时空的父女之爱引导女儿拯救了人类,令人动容。但我依然没有忽视,在影片的最后,一场静悄悄的爱情引导女科学家寻找到了那颗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那是她的恋人献出生命的星球。
这是我昨晚到上海影城看的夜场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讲述的故事。大约30年前我看了第一部科幻电影《未来世界》,从那以后,我对科幻电影的热爱一直保留到现在。虽然我知道一个女中年对星空的仰望和幻想并不那么美,但星空那么美,这就足够了。
这部电影关于时空的科学设计,我大部分都能理解,特别欣赏的是:人类在未来对过去的引导,并没有改变历史。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是:拯救人类不依靠外星人和任何未知的力量,而是依靠未来人类对我们的引导。影片中虫洞的放置、黑洞中五维空间的构建,都是未来人类为了帮助我们而建造的。但是,我唯一不解的是,未来人类是如何到达未来的?
3 人类不屈的精神
一星期前,在从悉尼到上海10个半小时的飞行中,我在万米高空中看了《云图》(Cloud Atlas)。我一直到今天才去看这部已经放映了2年的电影,是因为舆论认为这部电影很耗智商。而当我看完一遍时,不敢相信我的智商有那么高,觉得《云图》的难懂比我看过的其它几部电影比如《恐怖游轮》(Triangle)、《死亡幻觉》(Donnie Darko)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于是我在看完一遍之后紧接着又从头看了一遍,看2遍《云图》耗费了将近6小时,占据了这次空中旅行3/5的时间,我得出的结论依然是,《云图》是一部设计并不复杂精巧、主题也并不吸引人的简单的电影。
《云图》里的6个故事,或强或弱的联系,并不那么强烈的时代感,只说明了一个中心思想:I will not be subjugated to criminal abuse.(我不会向暴力犯罪屈服)。这6个故事最终可以汇聚,也可以不汇聚,那个彗星图案的胎记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标记,并没有出现在每个故事中的人身上,因而最终也没有汇聚成一幅云图。
《云图》把奴役与反抗渲染成人类从蛮荒走到文明这一段漫长的旅行中亘古不变的精神,似乎人类从来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一直在反抗奴隶制度,我以为,这样的主题是狭窄的。
因为在很久以前答应过一名游客,要写《云图》的影评,在迟到了很久的今天才写下这些文字,也算没有食言。我在科学网上写过的影评不算少,而当年给我留言要与我一起共同感受某些影片的那些匿名游客,如今都不知去了哪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都是过客。
但人类不想做宇宙的过客,因此才如此不屈地踏上穿越星际的旅程。这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我在我的时空里,含泪遥望你的时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