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吴良镛︱再寄中青年城市学者

已有 4625 次阅读 2015-9-28 08:47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十年前“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我曾撰写了一封短信。时至今日,内容已大体忘记,最近又找来重新读了两遍,总体上并没有特别需要更正的地方,可以说是从事建筑教育的老教师的几点期望。

我和许学强老师在改革开放初期既已结识,此后又有一系列的交往,最近他又邀我接着为“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研讨会”说几句话,我想可以继续写这封信,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当今的中青年学者,二为当时的中青年学者,现在已经是城乡建设工作的骨干,我身边的很多人已经成长为教授、副教授等,身上的担子更重,我对他们的期望也更殷切。

现行的城乡规划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规划工作被“边缘化”,甚至沦为“土地财政”的工具。转型是时代的大趋势,但并不容易,2007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大会上提出“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现在这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转型与重构的任务更为迫切,一些现实的矛盾已经比较明确,但解决的途径还不甚清晰,而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全面的思考、创造。对我们城乡规划工作者而言,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以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都是需要花大力气讨论,并在试验中解决的。现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又一个新时代,需要新的“涌现”(emergence)和“突变”(sudenchange),作为一个城乡规划领域的老兵,我想就这些方面谈一些自己的随感,供大家讨论。


复杂问题有限求解

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就学于沙里宁门下,他常常提到“method 0f thinking”亦即思想方法,并通过一些例证来谈论这个问题,归之于哲学的思考。50年代回国后,我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哲学,艾思奇三进清华园讲授哲学理论的故事刚刚过去,金岳霖也曾专开座谈会谈学习列宁《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的心得,蒋南翔就任校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自己开哲学课,这都使得我非常重视哲学方法论。改革开放之后,钱学森复出,提出“复杂巨系统”,这引起了我对复杂性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在专业实践中加以思考和应用。例如,在1998年“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研究中,即认识到要在复杂性的观念下,通过简易求解,寻得解决之道,化解了难题。2001年出版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对长时期的思考和经验加以理论提升。当前,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又提出“复杂问题有限求解”,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化错综复杂问题为有限关键问题,寻找在相关系统的有限层次中求解的途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是在保留对象复杂性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提炼,寻找关键点,也就是事物的“纲”,以期审慎地、切实地解决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

将“五位一体”作为人居建设的前提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可以认为,这是人居建设的一个明确的前提。“五位一体”意味着:不是聚焦于某个问题(如经济问题)或以某一方面(如城镇化率)走单一道路;也不是面面俱到地将问题无限复杂化(面面俱到≠整体观);而是从整体出发,抓住要害,将复杂性分为若干方面。

以人为本,关怀人居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人居环境与每个人的利益切切相关,人居环境科学是普通人的科学,人居环境建设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创造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在城镇化进程中,住房、特别是社会住房,并不单纯是一个盖房子的问题,而是与城市的全面、整体和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安居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房地产的发展应逐步地增强社会公益的内涵,努力满足不同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住房权益需求。

从“重城轻乡”到“城乡一体”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农村被误解为只是劳动力和土地的来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的凋敝和城市不健康的繁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城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中全会将乡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实现城乡关系的转型。

将人居文明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我国13亿人乃至全球人口生存的大事。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环境、能源等各种问题的困扰。雾霾、江河与土壤污染、生态灾害等都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生态文明既关乎自然也关乎社会,必须切实地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将人居文明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人居建设中面临着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与挑战,正如古语所言“为政在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确立人居建设的基本依据,“将科学的宏观调控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使得现实的建设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规划教育要走向新境界

2011年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居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这是学科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也需要转型。人居环境科学一贯主张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作为学科体系的“主导专业”,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宜乎进行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总方向的教育改革,走向新的境界。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不应强求一律,而是要保持各自的优点,发挥特色,弥补缺陷,在开放的学术环境中探索多元的发展路径。

迎接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人居建设既是物质建设,也是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其理想追求是中华文化精神之提倡,中华智慧之弘扬,民族感情之凝聚。我们在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共同企望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近一时期来多围绕上述诸方面进行思考,其中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我早已不参与众多的业务性的活动,也不能来华南了,然而心是与大家共通的。聊记所感,仅供参考。

吴良镛

2013年12月12日

于会议前夕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许学强、叶嘉安、周春山、何深静编著中国城市转型·发展·重构与规划教育》之吴良镛先生为其撰写的序《再寄中青年城市学者》



978-7-03-045104-0

中国城市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带来城市社会转型;中国城市从快速扩张向内部空间的更新与重构转型。中国城市的转型与重构任重而道远。面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阶段性的转折点,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其他城市研究学者急需共同探讨上述关键问题的对策,为未来的发展寻求共识。因此,本书将以“中国城市转型·发展·重构与规划教育”为主题,就转型与重构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城市社会与文化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书中主要围绕以下五个主题展开讨论:城市转型与城市发展;城市转型与空间结构;城市转型与城市重构;城市转型与社会文化;城市转型与规划教育。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评论、推荐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23988.html

上一篇:中国空间天文展望
下一篇:中国技术助力世界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SKA
收藏 IP: 124.207.160.*| 热度|

6 李土荣 徐旭东 黄永义 蒋永华 孙南屏 高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