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穹顶之下 │ 几张表看懂国内外PM2.5标准 精选

已有 24705 次阅读 2015-3-2 09:02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学出版社, 穹顶之下, 曹军骥

根据WHO(2005)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评价,每年有超过200万人过早死亡归因于室内外空气污染,其中一半以上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所以制定合理的空气质量标准对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降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直接推动作用。

1.美国环境空气PM2.5标准

随着对颗粒物污染控制及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颗粒粒径越小对人体健康危害越大。1997年7月18日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将PM2.5纳入标准中,并制定为期17年的长远工作执行计划,积极进行PM2.5污染的防治。

USEPA制定的PM2.5标准值、AQI、空气质量和健康警示(USEPA,2012)

PM2.5被认为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潜在物质。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长期或短期暴露于高浓度排名PM10或PM2.5环境中与多种健康指示如就诊率、呼吸系统发病率、肺活量降低和死亡率等之间的联系。哈佛大学对六城市的研究结果建立了PM2.5与健康的直接联系(Dockery D W et al.,1993;Chow J C et al.,1986a,1986b)。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包括从呼吸道发病率增加、病症加剧到未成年人死亡的危险性增加(预期寿命大为缩短)(Peters A,2005)。PM2.5的短期和长期暴露对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有着显著的关系,PM2.5长期暴露可能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USEPA,2009)。

美国为达到PM2.5排放标准而制定的实施进度


2.欧洲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08年,欧盟通过了新的空气质量法令(2008/50/EC)。开始严格监督执行空气质量标准,对超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超标城市面临每天高达70万欧元的罚款。2008年5月,欧盟发布(关于欧洲空气质量及清洁空气法令》,规定了PM2.5的目标浓度限值、暴露浓度限值和削减目标值。

欧盟制定的PM2.5的目标浓度限值、暴露浓度限值和削减目标值


3.WHO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05年WHO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对PM10和PM2.5的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设定了准则值和三个分级的过渡时期目标值。表中准则值的要求最为严格,是根据研究得出的较理想、健康危险较小的颗粒物限制标准。WHO设定的准则值标准很严,即使是部分发达国家,也难以马上实现。因此,WHO 在设立准则值的同时,又对PM2.5和PM10确立了三个分级的过渡时期目标值,过渡时期目标值的要求比准则值相对宽松。WHO认为,通过采取连续、持久的污染控制措施,这些过渡时期目标值是可以逐步实现的,过渡时期目标值有助于各国评估努力减少颗粒物浓度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

WHO制定的PM2.5准则值和目标值


4.我国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12年2月,我国首次制定环境空气PM2.5浓度标准,将PM2.5浓度限值正式纳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PM2.5标准对比


我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计划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曹军骥等编著PM2.5与环境一书。2011年末我国发生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PM2.5概念被迅速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公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PM2.5与环境》通过对全国PM2.5外场观测、遥感反演、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以PM2.5浓度水平和理化组成为基础,阐述我国PM2.5的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我国PM2.5污染的管理体系和控制建议,同时深入总结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案例充分、针对性强,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管理应用相结合。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科学出版社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授权同意。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本文转载自科学出版社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出版曹军骥等编著PM2.5与环境一书




空气污染和PM2.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71177.html

上一篇:钱嘉陵:现代磁学的黄金时期
下一篇:穹顶之下 │ PM2.5与癌症
收藏 IP: 124.207.160.*| 热度|

14 余海涛 高建国 檀成龙 王春艳 黄永义 田云川 曹建军 徐晓 罗祥存 史晓雷 陈冬生 赵凤光 shenlu zhuce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