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根植于五千年之中华文化,学术文献浩如烟海,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岂是道理说不清? 是不认识中医之理论故也!
我们固然可以站在以西医学为主流医学看中医,但亦要认识到中医是我国的另一个主流医学。
邓铁涛,教授,广东开平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首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中医诊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香港浸会大学名誉博士。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届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基础理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名誉理事。
再版前言
扩大影响,普及中医,使这一中华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这是我们精诚的心意。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沦丧,民族虚无主义滋生蔓延。故近百年来,中医之道路十分坎坷!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要消灭中医,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王斌与贺诚要改造中医。此后,虽然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提倡与支持下,相继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并建立了中医高等教育,但“中医不科学”之噪音仍不绝于耳,为什么? 对中医不认识故也。有人说: “中医能治好病,但道理说不清,不科学! ‘科学主义’ 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对中医理论的认知和探索!” 中医根植于五千年之中华文化,学术文献浩如烟海,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岂是道理说不清? 是不认识中医之理论故也! 中医与西医不同,西医是生物实验医学;中医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医学。要正确认识中医,要成为真正的中医,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必须有深入之研究、掌握和运用。编写《中医基本理论》这本书,正是为了推广中医,发展中医,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尽力。
《中医基本理论》出版两年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激励。因此,我们对本书再加工、修订与补充,以扩大影响,普及中医,使这一中华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这是我们精诚的心意。
初版后记
一名老中医的几点认识:
1. 医学模式问题;
2. 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3. 中医理论为什么能持续发展数千年?
195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东、南、西、北四大城市均成立了中医学院,这是发展中医的重大措施。自中医高等教育创办以来,已逐步形成一套高等中医药学教材,对中医教育作出了贡献。到1963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已不止四所。当时全国中医院校曾对“什么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进行大辩论,结果大多数的认同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
转眼我们已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历程,有了我们的教学与临床心得体会,于是我有写一本《中医基本理论》的冲动,乃组成一个写作团队,进行一次实践,以表达我们对中医基本理论的认识,作为一块砖抛出,以冀引来碧玉为中医之振兴尽一点微薄之力。
中医药学是什么? 近百年来屡被攻击,罪名是不科学! 甚至某名家学者,身为中医的疗效之受益者,却认为“中医能治好病,也不科学,因为说不出道理来!”他们所要求的道理就是西方医学理论,如不符合西医的理论,就不算有理论。这种思想迷惑了广大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海外归来的学者。例如,主张废弃中医的余云岫先生就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因此,要为广大留学归来者写一本中医读物,这也是我们编著本书的思想动力之一。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给海内外科学家们看的一本书。当然本书出版的目的是更加希望帮助中医的学子们正确地认识中医。
余云岫(1879~1954),字岩,号百之。浙江镇海人。被认为是民国时期全面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
感谢王国强副部长同意把《发展中医药 造福全人类》这篇相当于21世纪中医宣言书的力作作为本书的代序,我感到十分荣幸。而作为老中医,积压之浅见不少,故添写此为后记。
1医学模式问题
西医很重视“模式”,认为过去的医学是生物模式,但生物模式无法解释人群健康的整体规律。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指出“生物医学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中医学一向无模式之说,2004年我于《中医与未来医学》一文中曾试做论述,认为:“西方的医学模式原来是生物模式,20世纪后期,才发现不对,最后承认医学的模式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是一个进步,但我认为仍然不全面。虽然已重视心理与社会对疾病的重要性,还没有把人提高到最重要的地位。中医与西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西医着重治病,中医着重治病人,中医学把人放在首位,根据宏观理论把人放在天地人群之间进行观察、诊断与治疗的。中医学受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如果找个中医学模式的话,应是“天人相应观”,简称“人天观”,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以至个体的层面上,进行健康保健预防与治疗的观察研究。中医诊治疾病不单着眼于“病”,而是按时、地、人大环境以至个体的整体进行辨证论治与预防的。比如2003年“SARS”流行,中医虽然无法寻求确认“冠状病毒”,但根据当年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与病人的证候表现确认“SARS”是湿邪为主的瘟疫病,实行辨证治疗与预防,结果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今天认为中医之模式可以进一步调整为“人天观之时地人医学”,亦是以人为本的时间与空间的医学,似乎更加明晰。
有人以为美国的哈尔贝格是时间医学之父,但哈尔贝格后来知道时间医学的老祖宗在中国。中医学对养生与治病都十分重视时间,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已几千年了。中医的时间医学最有代表性的,在宏观方面有“运气学说”,在诊治方面有“子午流注”。时间与空间之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之中。
“时间生物学之父”哈尔贝格教授(Franz Halberg)
(图片及图注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时间医学之父”的提法有出入。)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先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报告中说:“我不是临床医学的,是搞生物医学工作,搞航天医学的。……对一些医学相关内容有所体会,学到一些东西也感觉到医学必须改革。如果不这么去改革,按照国外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的思路,我觉得整个医学工程是在犯罪,是把医学发展引导到一个医疗危机的道路上。”
俞院士在研究飞行员的睡眠与疾病的关系时发现:“我们把检查睡眠的装置跟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时间结合起来,结果使我们豁然开朗。我们得到一个概念,就是睡眠是体检非常必要的一项,……这里面的信息太丰富了。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气血灌注的时间,1~3点是肝经,3 ~5点是肺经,5~7点是大肠经,我们有很多的例子能说明这个时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肝有问题,经常是在凌晨1~3点时间,睡眠过程中心跳、呼吸就会乱。”俞院士的观点我很赞成,他的实验我很欣赏! 止不住再引该文后面的一段话:“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中医和道家的东西,其中的理念将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医学改革的方向,它的内涵将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西方医学发展到现在是硬挺着在前走。他们搞的软着陆,所谓系统生物学提出来了,但本质上还原论的思想没有改变,很难从根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够解决目前的难题。”
俞院士报告的总题目是《运用系统理论进一步理解“上工治未病”》,俞院士上面的话是站在系统论对还原论而言的,我认为当西医学从“还原论”进展到“系统论”的时候,我估计,至那时,中西医的结合就能达到最高层次的结合,即“理论上的结合”,就会到来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只是最初步阶段的结合。
2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能治好病,却说不出道理”是强加给中医学的谬论。恰恰相反,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中医之巨著以“论”名篇,以“论”作书名者,比比皆是,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专论人的健康与长寿以及传宗接代问题;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论述顺从四时的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达到养生防病的实际效果;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即生命的活动与自然界是相通而不可分离的。……整本《素问》81篇,几乎都以“论”名篇。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中医之辨证论治讲究时、地、人,充满唯物辩证的内涵。金元以后之名家巨著如《脾胃论》、《温疫论》、《温热论》以论名书者不可胜数,吴鞠通的名著《温病条辨》之辨也是论。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无法读完,怎么能说中医讲不出道理呢? 我们需要对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进行分析。
西医学是微观医学,有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近年来发展很快;中医学是宏观医学,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只有中国才有。中医药能够诊治未见过的疾病如“非典”(SARS),与防治航天运动病;最近对“甲流”(H1N1)的防治又收到简、验、便、廉的效果。这都与中医的系统理论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固然可以站在以西医学为主流医学看中医,但亦要认识到中医是我国的另一个主流医学。这一主流医学,为世界所无。对中医药学之研究,应把基础理论看成是尖端科学之研究,因为中医之理论站在世界医学之宏观医学之前沿。
中医药在抗击非典中显示出重要作用
基于中医是我国的另一个主流医学的认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仍然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中医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它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在国际上有显示度,中医药作为我国最易获得独立知识产权的优先发展领域,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有所贡献。我提倡学习毛泽东《矛盾论》与《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成为理论,理论解释现象又指导实践,实践为理论提升产生新的原动力,这就是中医学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科学的理论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临床客观现象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没有中医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理论必须同临床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医药研究面临严峻的国际挑战。
“ 十一五”期间我们进行五行五脏相关研究,有一些可喜的苗头,例如,提出用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发展五行学说。五脏相关与五行学说区别在于:五脏相关强调实践优位而五行学说有推演成分,五脏相关是中医术语而五行学说是哲学语言,五脏相关有主次(层次)之分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循环对等。因此,五脏相关能够更加准确表达五行与五脏关系,成为中医临床诊治的一种思维模式与说理方法,在实践中指导重大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疑难危重病如重症肌无力及其危象抢救均取得良好疗效。
3中医理论持续发展数千年
中医理论为什么能持续发展。如“治未病”之理论能走在21世纪医学理论之前头。其理安在? 这个问题,毛主席给我们以指引,原来中医学能持续发展,所走的是“实践论”之大道。自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学就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不断发展,再加上中华优秀文化之天文、历算、农学以及诸子百家形成多学科交叉溶入医学之中,中医这一应用科学随着5000年文化之发展,正确运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的方法,所以有受得起历史考验的中医理论。
黑箱论
也许仍然有人怀疑中医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怎么能了解这么复杂的人体及其疾病的千变万化。关于这个问题,因为中医的认识论与实践论,运用的是“黑箱论”的方法,这是靠输入信息、信息反馈、不断反复实践而得其奥理。“黑箱论”得来的好像不如“白箱论”之看得见摸得着,但信息会给我们更深刻,甚至目前还不能解读的东西。例如,仲景时代就知道“脾”有免疫功能,他说“四季脾旺不受邪”比西医的相同说法早了1000多年。又如经络的存在与作用,2000年前已具体明白,但今天之科学技术,仍然无法证明其存在。邓小平一再告诉我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今天依靠经络学说指导的针灸神奇疗法,已经走向世界。再举个例子,“SARS”是中西医都未见过的可怕的传染病,中医没有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抓不到这个冠状病毒元凶。但可运用中医理论,了解它的个性与确定治疗的方法。据全世界统计,广州的病死率最低,就因中医介入最早之故,北京的“SARS” 由于中医自2003年5月介入之后,病死率降低了,这是抹杀不了的事实。如果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就无法持续发展。
2011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世界的科学技术革命的飞快发展,中医学理论将与21世纪的最新技术革命相结合,从而攀登上一个新的高峰,以引领世界医学向前进,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邓铁涛
2011年9月29日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邓铁涛,吴弥漫主编《中医基本理论》一书,题目为编者所加。《中医基本理论》是在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主持下编写的,贯彻了邓老“原汁原味论述中医学术理论”的目的要求,从中医学术角度对中医基本理论做比较系统、全面的整理和阐述。《中医基本理论》内容分阴阳五行、藏象、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经络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体质与养生防病等七章,并附篇介绍五运六气学说。《中医基本理论》内容深入浅出,既从传统角度对中医理论做比较客观、准确的论述,又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一些创新性观点,或者纠正历来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偏颇见解,总以继承中医学术,发扬中医传统为主旨。第四章经络图为全彩图,均由专人绘制,一目了然。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转载本文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邓铁涛、吴弥漫主编《中医基本理论》一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