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你真的确定知道吗?!

已有 13051 次阅读 2018-7-10 14:10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一般对于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是,他们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习惯于待在实验室里,每天与各种仪器试剂打交道。


640.jpg


科学家被看做学霸们的专属职业,而很多社交能力突出或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同学,则把科学家这个职业视为畏途。


科学家真的是这样的吗?关于科学家,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



这......



640 (1).jpg


下面小编将带你一起粉碎关于科学家的这些谣言。


科学家都是孤僻不善交际的


误 解


科学家需要能坐冷板凳的能力,他们每天都待在实验室里,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适合当科学家。


正 解


科学家其实也是社交动物,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学术交流上,广泛的交际意味着更多的人脉和人缘,而毋庸讳言,有时候论文或项目评审工作是要看人脉和人缘的。因此,科学家也需要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科学家的圈子文化,其实比其他职业可能还要严重。


交流能力还体现在科学合作上。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科学的时代,科学问题的越来越复杂,需要不同特长和领域的科学家通力合作。闭门造车,独孤求剑,已经无法做出真正开创性的成果。


此外,科学家还得带研究生,带团队,不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和情商,真的很难当好一个 leader 哦。这年头,陪自家孩子写作业都能气出心脏病来,试想一下,带着几个研究生做了大半年,材料费花了大几万,却连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是什么心情。


科学家所说的都是对的


误 解


科学家依靠实验和推理来生产知识,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真理,是值得信赖的。


正 解


在一般情况下,科学家的话仍然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


但是,遗憾的是,科学也会犯错误。科学正是在不断的纠错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近代科学的诞生,正是由哥白尼对日心说的纠错开启的。科学需要的不是绝对权威和绝对真理,而是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奥古斯丁说,我怀疑故我在。科学有别于其他知识的特征,就是它是可以证伪的。因此,科学论文里面的结论,只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的一种自圆其说,并不代表着绝对真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新闻上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科学论文中的造假和撤稿事件。尤其是去年《肿瘤生物学》期刊一次性撤销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107篇学术论文,更是大大地影响了中国科学家的声誉。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和激励奖励的提高,少数科学家选择了铤而走险,不惜堵上自己的学术声誉和职业未来。好在,科学是一个可以自我验证的体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理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科学家工作自由,压力小,挣得多


误 解


科学家最自由,不用坐班,还有暑假和寒假。而且无拘无束,不需要听从领导的安排。


正 解


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家是完美职业的典范。工作自由,压力小,挣得多,还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其实,这些都是社会大众对科学家误解。


其实,很多研究所的科学家还是要坐班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寒暑假。即便对于高校的科学家来说,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很长,虽然没有朝九晚五,但是晚上回家以后把工作带回家是家常便饭,周末还要到实验室赶做实验——你以为小白鼠们周末就不需要培养了吗。此外,大量的学术交流也占据了大量的周末休息时间。


几年前中国有一篇神paper上了微博热搜,它通过观察科学家检索论文的时间,刻画了全球科学家的工作时间,发现全球的科学家其实都是工作狂魔。


而且,科学家们加班是自觉自愿的。不需要上司耳提面命,科学家们在激烈的竞争和晋升压力下,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活和休闲,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学事业中。科学家们是没有KPI 考核,但是面临的同行竞争压力一点不小。


最后,要说一下挣得多的事儿了。首先,大部分科学家挣得真的不多。让很多高校老师倍感尴尬的是,每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去到企业里的起薪,轻轻松松超过自己,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其次,确实有一些科学家,尤其是这些年从海外引进的高端人才,能拿到高薪,还有科研项目基金,但是这样的科学家毕竟是少数,而且这种待遇有些是不可持续的。


过完这个暑假,很多新生就要步入大学和研究生生涯了。很多同学怀揣着成为一位科学家的梦想。想要了解科学家的真实生活,不妨看一下《科学家修炼指南》这本书,这可是一本关于“科学家学”的奇书哦。


科学家修炼指南


640 (2).jpg

ISBN 978-7-03-058168-6

主编  李  江

副主编  胡志刚  步  一  闵  超

责任编辑  邹  聪  刘巧巧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7

640 (3).jpg

长按二维码购书


目录

序一/i

序二/vii

前言/xi

第一章 论文项目那点事儿/2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的变化/4

科学知识是如何生产出来的?/7

“十年磨一剑”值得倡导吗?/10

学术论文的发表周期是否太长?/13

“科学守门人”,接受了平庸而拒绝了开创性的贡献/17

学术语言越来越随意了/20

学术期刊中,3/4的作者到此一游/23

你是否厌倦了当前的论文审稿制度?/25

论文中,你的用词折射出你的人生态度/28

即便我们不引用维基百科,我们依然在被雕刻/30

申请专利会降低科学家的基础研究水平吗?/32

为什么科学家的研究兴趣总是变?/35

同行评议的危机/39

同行评议的新方式:从幕后走向台前/43

同行评议靠谱吗?/47

基金资助中的“富人俱乐部”/49

在科研中,选题如同理财/51

国家为什么要资助科学研究?/54

还在“写本子”?试试传说中的科研众筹/57

如果科研经费改为按人分配/62

跨学科研究更难得到经费资助吗?/65

第二章 评价是个难题/68

研商,一个判断你学术前途的指标/70

原来期刊影响因子可以被这样操控/74

零被引论文都是“垃圾”吗?/77

预测你的学术影响力/80

恰当使用科学计量指标的智慧/83

ESCI,又一个科技评价的香饽饽?/87

二十年来辨是非,延迟评价行不行?/90

CiteScore会成为Scopus的撒手锏吗?/94

一个超赞的优秀科学家遴选方案/99

任何定量指标都难以取代期刊影响因子/102

点赞替代引用:社交媒体数据能走多远?/105

对青年学者而言,期刊影响因子是维持公平的手段/107

别用期刊影响因子决定科学家的未来/110

同行评议vs.引用指标,差异在哪?/114

第三章 科学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吗?/116

科学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18

科学是有钱人的“玩物”吗?/121

科技论文奖励的真相/125

科研工作时间长,回报少/128

走穴,对科学家产生什么影响?/130

第四章 科学家焦虑吗?/132

h指数多高才能评上教授?/134

科学家的一天/137

科研到底拼的是什么?/140

“青椒”随时可能不干了/142

你为署名问题焦虑过吗?/144

摘取诺贝尔奖,你是否太年轻?/147

菲尔兹奖,让数学家们分散了研究精力/150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到底应该怎么评?/152

哪些国家的女科学家比男科学家更高产?/157

请把“女科学家”前面的“女”字去掉/159

在科研合作中,女性受歧视吗?/161

公众眼里的女科学家/163

第五章 正确理解影响力/166

高被引到底意味着什么?/168

什么?2016年奥巴马的影响力全球第一?/171

社交媒体上的论文,获得了额外30%的被引次数/174

通俗的创新,才能产生影响/176

科学中的“1%现象”/178

发文越多,影响力会越大吗?/180

科学影响并非总是可见的/183

你喜欢引用谁?/186
中国论文中的“互引俱乐部”/188

你被“致谢”过吗?/190

科学界的名人效应/194

被负面引用的论文的质量往往不俗/197

公式越多,被引次数越少/200

第六章 工作、家庭与生活的平衡/202

如何让科学家兼顾家庭与工作/204

婚姻让工作更美好/206

Twitter上的科学家/208

学术会议不仅仅是聚会/210

科学家也相信上帝?/213

年龄越大,花在研究上的时间越少/215

孩子心目中的科学家/219

第七章 科学家跳槽与移民/222

海归归海/224

精英科学家为何跳槽?/227

流水不腐,阻碍科学家自由流动不利于其成长/229

在美国当教授的外国人开心吗?/233

用ORCID追踪全球科学家的流动/236

高端人才回流:回母校vs.不回母校/240

越开放的国家,科学影响力越大/243

第八章 合作以便双赢/246

对文科而言,文理交叉是一把双刃剑/248

你可能不知道的跨学科研究/251

多学科交叉,成果的影响力更大吗?/254

那些被物理学同化的学科/257

数据共享再利用为什么这么难?/260

合作中,物以类聚,人以龄分/263

合作也有策略?/266

城市之间的学术合作/269

揭秘科研团队的形成与演化/271

小科研团队的成果更有颠覆性/273

科研合作中的家族关系/276

合并的大学实现了1+1>2吗?/279

第九章 学术不端会消失吗?/282

你可能不知道的学术不端行为/284

撤稿会对作者产生什么后续影响?/287

1997~2016 年中国论文被撤稿的主要原因/290

学术不端的行为经济学解释/293

学术不端的根源与应对方式/296

如果能查出论文中的挂名作者/299

附录

科研版《成都》—向青年学者致敬/302

2017青年学者画像/306

2017未来学者画像/313

后记/321

一部

关于科学家的奇书



科学家修炼指南》写给科学家和未来科学家的书,描绘了科学家们在科研、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借助于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和科学权威的数据,展现了他们在发表论文、申请项目、评职晋升、择校跳槽和家庭生活方面的种种困境和抉择。


科学家修炼指南》可以让未来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年轻学子,更好的了解科学,了解科学家。读完这本书,你就知道你还有哪些对于科学家的误解,以及将来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成为一位科学家呢。


本文作者:胡恬漠

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点下文查看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23246.html

上一篇:亚纳秒可逆相变机理的奥秘——八面体基元 | 相变存储器新进展
下一篇:学术研究者,不可缺乏体育精神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5 陆泽橼 胡志刚 刘浔江 李万峰 杜惠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