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周忠和 (《国家科学评论》副主编、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翻译 | 杨 苗
校译 | 张弘毅
责编 | 陈晓雪
● ● ●
中国的大学将很快迎来新一轮入选“双一流项目”(即目标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评估。很多人将此视为中央政府调配资源用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又一新措施。虽然“双一流项目”的细节还有待公布,但它已经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关注。会出现一个公正的机制来合理评估大学水平吗?中国的大学想获得“世界一流”的地位,目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希望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并非独有。亚洲其他国家、欧洲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渴求同样急切。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含义似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产出和效率上,而不是学术、传统的知识传播和社会影响上。这样的转变可能与全球性的新兴共识有关,即高质量的大学对推动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一所大学还有其他重要的使命。它应该不仅仅培养出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推动技术创新,还应该培养出以独特视野、观点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知识分子,而后者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长期健康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多数人可能会以大学排行榜来评判。在排行榜上提升排名成了许多大学的目标,这就导致一种被很多人称为“教育军备竞赛”的情形。评估大学的标准在不同的排名系统中有很大差异。然而,如何通过排名衡量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影响力?有些教职人员或校友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怎么评估他们的价值?回到中国“双一流项目”对大学的评估问题上,这是为了排名而做的又一番努力?还是大学官僚化的又一体现?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大学数量超过2000所,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将被选入“双一流项目”。对于剩下的那些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责任的大学来说,他们将面临什么?美国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顶级大学,因为它拥有囊括了数百所高质量大学的高等教育体系。考虑到目前中国的情况,与拥有一流大学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拥有数百所高质量的大学。一些省级政府近日宣布了各自的“双一流项目”政策,推出了为省内排名靠前的大学匹配资金支持的条例。类似这样政治正确的举措或许并不应该得到鼓励,因为政府应当投入更多资源给那些不太可能入选“双一流项目”的本地大学。
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之外,中国的大学当下还面临诸多更加急迫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关注和解决,比如,整体上教学质量偏低、缺乏批判性思维、缺少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与此同时,大学除了传授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需要更加重视大学文化的培育,这就包括了批判性思维、领导力和视野、道德与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
政府的投资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关键。然而,要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往往需要几代学者们的努力。政府应该更加有耐心,减少大学一味追求提升全球排名的压力。中国的大学需要资源,它们同样需要一个能够保障合理薪酬的良好的大学管理制度,还需要在经营学校和教育学生方面的独立性。更多的中国大学应该注重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并在争取资金支持时能与排名靠前的大学拥有同等公平的机会。政府应避免扩大一流大学和其他大学之间业已巨大的鸿沟,阻止当下非正常抢夺人才的方式。最后,在采取行动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前,政府和大学都应当进一步思考世界一流大学对中国来说真正意味着什么。
本文转载自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英文原文2016年12月3日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原标题为“Road to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如需阅读英文版,请点击以下链接:https://doi.org/10.1093/nsr/nww08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