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大快朵颐之后肚子痛?别急,也许不是食物的错!

已有 4217 次阅读 2016-12-5 09:38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科学出版社, 方秀才, 侯晓华, 德罗斯曼



食物禁忌


进食的意义不局限于摄取营养来满足个体的生物学需求。事实上,进食包含三种要素:个体、进食环境和食物本身。这三个要素均受文化影响。


相关可变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能启动和影响消化的表现形式。这些因素包括既往饮食经历、对不同食物的愉悦期望或负面情绪、肠道细胞发生的生物学过程(比如蛋白质的消化或5-HT 的产生),并受到胃肠道微生态影响。


饮食文化的某些方面以及潜在与进食相关的内在冲突可能会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环路,进而导致功能性症状。


食物可以根据文化群体的不同理解来进行分类,因此医生需要注意不同食物类型对于患者个体的重要性。患者通常会提供信息,说明一些食物类型和其消化症状的关系,医生会据此提出相应的食谱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在一些文化中认为是“美味”的食物,在另一些文化中被认为是“不适合食用”。比如,吃昆虫在亚洲是可被接受的,但是欧洲国家却不能接受。某些类型的食物在一些文化中具有宗教涵义,食用这些食物被认为是亵渎神灵,比如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不食用猪肉。


中国人、西班牙人和伊朗人相信疾病是由于冷热失衡造成的,因此可以利用热和冷的特征来将疾病和食物分类。这些分类与食物的实际温度无关,而是与属性有关。比如纽约的波多黎各人将“寒病”归因为“冷食”,诸如鳄梨、香蕉、椰子和白豆,他们相信这些食物可以冷却胃。因此对这类疾病,医生不应该推荐“冷”食疗法,如碳酸氢钠、含镁的牛奶或颠茄。


就我们目前的理解,中国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即中医)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在中医里,疾病分为4 种主要症候:寒症、热症、虚症和实症,根据阴阳、气血和症状的脏腑再进行分类。在脏腑方面,比如脾和脾气并非解剖意义上的脾脏,而泛指消化功能;“肝”和“血”也是同样的理论。中医学强调诊断和治疗应基于对疾病和患者的总体辩证,而中医则需要经年累月的实践训练才能做到辨证施治。因此,中医学对一种疾病的辨证诊断可能超过10个症候,比如,IBS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辨证诊断以肝郁气滞、脾气虚为常见,属于寒症、虚症。生姜在亚洲国家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具有温性功效,可作为中药方的佐剂。一项调查发现28%中国IBS 患者在肠道症状加重时服用姜汤(加红糖和红枣熬制),43.5%患者认为此举可以有效减轻症状。


食物的伦理问题与特殊的人群有关。比如,就有不食肉的坚定拥护者,因为他们觉得屠杀动物是十分野蛮的,或认为这种获取食物的方式会破坏生态系统。素食主义者会避免使用动物或动物来源的营养食品、衣物及其他任何制品。在提供食物和饮食方式咨询时,医生需要尊重患者的伦理和宗教信仰,也必须理解违反这些伦理和宗教信仰可能会导致功能性腹部症状。其他食物相关的区域问题和食物短缺有关(比如低社会经济水平导致的饥饿)、食物过剩、食物不耐受以及文化禁忌。


饮食习惯


在相当一部分FGID (功能性肠胃病)患者中,饮食可以诱发或加重症状。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提示禁食10 日,在医院观察和静脉营养支持,所有58 例IBS 受试者症状均有减轻。在日本禁食疗法严格限制用于难治性IBS 的治疗,并要在严密的医学观察下进行,其疗效尚未在对照研究中证实。


不同国家和种族的饮食习惯差异可能会影响IBS 的症状患病率。然而,Kang的一项系统性综述在有关IBS 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方面并没有发现太多可用信息。因此,并不清楚食物在FGIDs 中的作用。近年来,食物在胃肠功能和感觉中的作用,以及食物与FGID 症状的关系的研究呈快速增长。罗马基金会负责研究食物在FGID 中的作用的工作小组近期发表了一系列基于研究证据的全面综述,包括摄入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相关的胃肠生理学变化。然而,仍然缺乏有关文化、种族和地理差异的信息。


2011 年4 月,在Milwaukee 召开的IBS 全球观点专题研讨会上讨论了不同区域饮食习惯和IBS 的关系,该研讨会是罗马基金会和世界胃肠病组织共同举办的。在研讨会上,从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角度讨论了饮食习惯和IBS的关系。虽然饮食可以诱发IBS 症状,从患者的角度来看饮食的作用更为清楚,不论摄入什么食物,IBS 患者总是抱怨有食物相关症状,虽然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存在差异。因此,症状和食物的关系可能是一个全球现象,但是特异的“症状归因”因文化和地区而异。




在亚洲,IBS 患者较正常对照和其他FGIDs 患者有更多的不规律饮食习惯。研究证据强烈表明,IBS 症状和结肠对食物在感觉运动方面的反应有关。然而,尚缺乏对特定食物与IBS 症状的可能关系的分析。比如日本菜肴主要有米饭、发酵的大豆、蔬菜和鱼。韩国的饮食则包括米饭、烤牛肉和辣白菜。中国菜因地域不同而风味各异,包括米饭、猪肉、蔬菜和油煎海鲜。东南亚饮食主要包括米饭、辣咖喱水果和肉;而在印度,小麦或大米、牛奶、辣咖喱和肉则是主要食物。在日本,平均每日摄入膳食纤维素52g,这或许是对照组和IBS 患者排便频次多的原因(99%健康对照每日排便超过1 次;IBS 患者常是对照组的2 倍)。需要注意的是亚洲许多国家主食以米饭为主,相对于以小麦为主的西方饮食,功能性肠病的患者对此耐受更好。


富含辣椒素、油腻的食物、小麦和乙醇被认为是加重IBS 症状的因素。然而一项来自韩国研究调查了319 名医学预科生,其中29.2%符合罗马Ⅲ IBS 诊断标准。研究者分析了他们的饮食习惯、饮酒和吸烟、进餐频率和规律性以及速度、进食油腻程度、含咖啡因量、盐腌制食物或快餐的频率,作者发现IBS 患者和对照在热量摄入、对韩国推荐的每日饮食习惯的遵循、每日摄入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方面没有差异。IBS 和饮食习惯间的因果关系尚无法证实。此外,亚洲国家的饮食习惯出现了西方化趋势,奶和奶制品的消耗增加,这也可导致与乳糖不耐受相关的症状37。在亚洲许多国家,乳糖不耐受十分常见,患病率为70%~100%;而在另一些国家(如孟加拉国),乳糖不耐受在IBS 患者中仅为12.6%,与对照组类似。在一些病例中采用的是自我报告的方式,并没有检测验证乳糖不耐受,因此尚不清楚这些患者是否存在真实的乳糖不耐受。


进食富含辣椒素的食物可以在FD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诱发腹痛、腹部烧灼感,而这类食物在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十分受青睐。中国社区的IBS 患者上腹痛以及与食物相关症状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从美食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因此在IBS 患者中食物相关症状较排便频率更为重要。除此之外,在亚洲地区,食物诱发症状频繁,特别是腹胀,或许是IBS 诊断被低估的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社区。


中东地区的IBS 患者常以为他们的腹部症状与饮食有关。以色列饮食就具有地中海特点,含有较多色拉、水果、豆荚(比如鹰嘴豆、调味芝麻酱)和乳制品。这些食品与腹胀和胀气有关。此外,患者通常把他们的症状归因为辛辣食物。星期五晚、星期六是犹太人安息日,也是家庭齐聚会餐的时候,通常是食物肥甘厚腻,许多人暴饮暴食。安息日过后新的一周开始,常听到对腹部不适和胀气相关症状的抱怨声,虽然这一临床印象并没有得到正式研究。在IBS和食物方面,以色列人的理解存在错误,许多患者还在采纳未经证实的饮食剔除疗法。


意大利的FGIDs 患者通常采用回避食物,或许与这个国家乳制品(马苏里拉干酪、里科塔奶酪和卡布奇诺咖啡)、面粉食品(意大利面和比萨)广泛流行、乳糖和麦胶不耐受患病率高有关。乳糖吸收不良的患病率在意大利北部为51%、南部为71%,乳糜泻的估测患病率为1.5%。意大利乳糖吸收不良患病率的南北差异归因于欧洲乳糖基因频率的南北分布差异,但是这一发现尚存在争议。许多患者认为自己对这类食物成分“不耐受”,因而回避乳糖或麦胶,仅有75%自称乳糖不耐受的患者乳果糖氢呼气试验呈阳性。其他患者回避乳糖、麦胶饮食及其他类型的食物,是基于不可靠的不耐受试验,而这类试验在意大利被广泛应用。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s,GPs)也认为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是IBS 可能的病因之一,重要性仅次于动力异常、心理/精神因素和内脏高敏感。


东欧的饮食传统主要包括肉、面包、土豆、饱和脂肪和蔬菜,东欧南部地区(希腊和克罗地亚)以地中海饮食更为普遍。较西方国家而言,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国家抗氧化剂的摄入更低,盐摄入更高。尚缺乏科学数据证实症状和特定食物的联系,但是FGIDs 的腹泻和便秘归因于饮食不当、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在非功能性疾病中,乳糖不耐受或乳糜泻也是如此。一些患者认为特定食物能诱发腹胀和胀气,摄入这类食物与他们的症状有关,因而进行回避,虽然现有的流行病学数据只支持饮食回避对FD 患者有帮助。


拉丁美洲的IBS 患者同样将他们的症状同食物联系起来。比如,墨西哥一项全国范围的多中心研究调查了基于排便习惯的IBS 亚型。患者报告油腻、辛辣和重口味食物,还有豆荚(豆类)最常与诱发、加重IBS 症状有关。在肠道症状亚型方面,各类食物没有差异;人工甜味剂与症状发生无关。尽管如此,虽然咀嚼口香糖时吞气能够造成腹胀,果糖和(或)山梨糖与腹胀、腹部绞痛和腹泻症状加重有关。近年来“食物不耐受”的血液化验在南美洲许多国家变得非常普遍。患者收到一份基于血液抗体化验的食物不耐受清单,并据此严格采纳饮食剔除。在一段时间后,许多患者发现他们的症状没有改善,因此放弃了饮食剔除疗法。


在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最常诱发IBS 症状的食物种类因地域而异。比如西北部巴西人使用棕榈油烹饪,而南部则很少使用棕榈油烹饪油腻食物。许多类式的想法来自于他们世代传递的食物禁忌,比如老年人不应该进食肥甘厚腻的食物,西瓜和酒一起食用会不易消化(意指严重的消化不良),主餐进食煎鸡蛋对健康有害(也是指消化道症状);脂肪、猪肉和巧克力“对肝脏有害”。许多IBS 的患者抱怨他们进食的任何食物都让他们“觉得对胃不好”,他们还将症状归因于食物继发的“肝功能障碍”。


巴西的一项小规模研究采用食物抗原进行皮试来调查食物不耐受与IBS 和FD 间的关系。在IBS 组,19.4%存在阳性反应,而FD 组为2.3%,对照组为4%。虽然如此,并没有IBS 患者反映他们不耐受皮试呈阳性反应的食物。IBS患者对食物抗原的高反应性提示真实的过敏反应不一定能导致食物不耐受。相反的是,在同一个国家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 患者,37%存在乳糖耐受不良,其中乳糖酶缺乏症基因C/T-13910 和G/A-22018 多态性可以预测摄入乳糖后的胃肠道反应。


文化与饮食


总之,在绝大多数文化中,食物在FGID 患者症状归因和报告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IBS 和FD 中,因为在这类疾病中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饮食和消化道症状的关系。


虽然所有文化群体和地域的患者倾向于将症状归因为食物,然而不管是在群体内还是在群体间,并没有发现一致的可能导致症状的特定食物。吃什么和患者汇报什么,这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超越了进食本身的生物学范畴。未来对食物化学组成、环境变量、患者基因谱以及肠道微生态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对此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入。进食的生物学基础是为机体提供维持生命的能量;然而文化、心理和宗教因素也影响着患者选择或避免某些食物来减轻症状。


因此,医疗保健人员需要明白文化与饮食关系的重要性。从患者的角度而言,饮食在他们对疾病的解释模式中起着核心作用。在临床诊疗中,文化内涵应该包括认识饮食的作用;进食也包含了文化成分。在营养咨询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美]德罗斯曼(Drossman,D.A.)主编,方秀才、侯晓华主译的《罗马IV:功能性肠胃病.第1卷:原书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第七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217-9




ISBN:978-7-03-050218-6


本书分为2卷,第1卷主要介绍神经胃肠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知识,包括肠道微环境、药理学、性别和年龄、多元文化、精神心理等方面;第2卷系统介绍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中枢介导的胃肠道疼痛病、胆囊和Oddi括约肌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儿科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胃肠病,每章包括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和诊治推荐意见,还有功能性胃肠病治疗试验设计、罗马Ⅳ诊断标准、成人和儿科罗马Ⅳ诊断性问卷表等内容。


本书可供消化科、内科、儿科和相关学科医生、研究人员、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基层医院医生、护士、保健工作者、医药企业人员、本科生的参考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18752.html

上一篇:王元院士推荐:133位著名数学家的288篇心血之作丨普林斯顿数学指
下一篇:新出炉报告抢先看:2016中国能源报告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