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深切缅怀严东生主编

已有 8337 次阅读 2016-9-19 17:11 |个人分类:《中国科学》杂志社|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缅怀, 严东生



2016年9月18日,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严东生先生在上海逝世。

严先生于1963~2002年期间担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编委,历时四十年时间,见证了“两刊”的发展。在1988~1996年担任“两刊”第四届联合编委会主编期间,他主持了“两刊”和中国科学杂志社的一系列改革工作,为推动刊物进步和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忆昔日之艰辛与努力,促今后之创新与攀登”,这是严先生于“两刊”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所写下的题词,他的话一直在激励着“两刊”编辑。

现整理摘录严东生先生生平及主要成就,以此表达我们的深切缅怀之情——


老照片



严先生为“两刊”创刊六十周年题词 ▲



1994年,严先生参加“两刊”编委会(后排居中者) ▲





1995年,严先生在“两刊”创刊四十五周年暨中国科学杂志社成立大会
上 (主席台居中者)


一、成长历程

严东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籍浙江杭州,1918年2月10日生于上海。他年少有志、读书勤奋,高中毕业时已可阅读英文名著,并养成了运动习惯,锻炼了体魄。

1935年严东生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迈入终身从事的化学专业殿堂。1937年,从清华大学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于1941年在燕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他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是燕京大学毕业典礼上唯一一位应届“斐陶斐(PhiTauPhi)金钥匙奖”的获得者。

1946年,严东生获得留美奖学金,先在纽约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后转入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主修无机材料(陶瓷)。1949年2月,严东生以“高温氧化物系统的相平衡”的博士论文获陶瓷学博士学位。他成绩优异,同时被四个荣誉学会选为会员,获得四枚金钥匙,这在美国毕业生中都很罕见,更为中国学生赢得了荣誉。

1949年10月严东生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提前结束与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聘约,提早回国。

1960年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他被任命为副所长。1977年任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87~1992年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3年起任名誉所长。

严东生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还曾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务。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第11、12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11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12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

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严东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始终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与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多年来,他以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为国家的科技、国防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攻克高含氟量铁矿石冶炼的世界性难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严东生结合我国工业建设的实际,立即开始了耐火材料的研究。他参加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和测试标准。该标准问世以后沿用甚久,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还开展了窑炉热平衡的研究,提出了节约能源的有效措施。

针对包头钢铁基地铁矿石含氟量之高世界罕见的难题,严东生带领科研人员开展了“耐火材料的侵蚀机理和合理选材”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高炉各部位选用相应耐火材料的可行性建议,攻克了铁矿冶炼史上的这个世界性难题,为包头钢铁基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明金属陶瓷隔热和抗热冲击梯度涂层

1963年,严东生、丁传贤和他们的课题组率先创建了制备火箭发动机防热涂层的火焰喷涂和等离子体射流喷涂设备和技术,系统研究了金属陶瓷梯度涂层的抗热震、隔热性能与在高温瞬时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热应力关系,发明了金属陶瓷隔热和抗热冲击梯度涂层。

自1967年起,上海硅酸盐所已能批量制备这种涂层,成功用作我国多种型号火箭发动机的高温防热层,保证了火箭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这种金属陶瓷过渡型梯度涂层的发明成功,打破了国外的禁运和封锁,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同时,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海硅酸盐所还发展了多种系列的耐高温、绝热、耐磨损和红外辐射等涂层及梯度功能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许多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三)研制成功我国洲际导弹首选的耐烧蚀型防热材料

20世纪70年代初,按照国家航空、航天及国防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严东生和郭景坤带领课题组开创性地运用纤维补强来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探索陶瓷基高温复合材料的成材及在极端环境下使用的可能性。他们研制出一种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极高的断裂韧性、极好的耐热冲击和耐机械冲击特性,能应用于极端高温和强热震环境,成为我国洲际导弹的首选耐烧蚀型防热材料。1980年,它在我国洲际导弹成功地发射到太平洋指定区域,保护导弹“战斗部”能按事前计算轨道安全再入大气层并击中预定目标的试验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这种用于洲际导弹的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完全不同于国外的碳/碳复合材料,是中国的独创,这是继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以后,在国防尖端科学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同时,这种材料还作为飞船和卫星天线窗的框架材料,应用在我国发射的各种类型人造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上,在我国的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开创性地进行复杂氮陶瓷系统的组分设计和晶界工程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严东生领衔的课题组率先在国际上开展多元系统相平衡与结晶化学规律的研究,开创性地在“相关系”基础上进行材料的组分设计和晶界工程研究。

严东生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Si3N4-AlN-MxOy (M = Y,Nd,Sm,Gd,Dy,Er,Yb,Ca,Mg,Li)系统“亚固相”关系的研究,确定了“M 掺杂α-Sialon”的固溶范围,完成了Y-Si-Al-O-N 系统“富氮区”中“亚固相”关系的测定,发现了若干个很重要的相容四面体的“相关系”。他们发现了44幅无机高温体系相图,其中28幅被美国标准局出版的《氮化物相图手册》收集,12个含氮化合物的X 射线衍射数据被国际粉末衍射中心接受为标准卡片。

他们首次在世界上提出,采用高熔点YAG (Y3Al5O12)作为α-β-Sialon复相陶瓷的晶界相,用化学计量学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材料的组分设计,优化Sialon和YAG 的配比,制备的Sialon复相陶瓷在高温强度、断裂韧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这种在“相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组分设计工作在国际上具有原创性。他的课题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国内外同行公认的世界上研究复杂氮陶瓷系统“相平衡”的三个中心之一。

(五)发明改进型多坩埚下降法技术,突破“晶体生长” 的工业化生产瓶颈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的25年间,严东生一直致力于国际高能物理大科学工程的闪烁晶体的研究、开发与大批量生产工作,为国际高能物理大科学工程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受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委托,严东生带领下的上海硅酸盐所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提供了优质的BGO大单晶,后又积极开拓了BGO晶体在现代核医学诊断装置———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中的应用渠道,使上海硅酸盐所连续8年在该领域占领了约80%的国际市场,每年创汇近两千万美元。

二十多年来,严东生与丁肇中的合作,成为中国科学史上通过国际间科技合作,促进我国科技研发能力提高的一个经典案例,不断推动着我国在闪烁晶体领域的进步。

(六)预见纳米材料研究的重大意义,促成国家在纳米领域的投入

20世纪90年代初,严东生凭借他对国际科学发展的独到眼光及对纳米科学前沿领域的关注与把握,在国内学术界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还相当陌生的情况下,最先提出要进行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计划,组织开展纳米材料的研究,促成了国家在纳米领域的投入,使“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成为当时国家“攀登计划”的第一批启动项目之一。

1992年,他和南京大学冯端一起作为双首席科学家,共同主持了“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国家攀登计划,在五年时间内获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支科研队伍。我国纳米材料与纳米科学研究领域的兴起与研究成就,与严东生当时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以及在以后过程中的亲力亲为,为科研工作付诸实践所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严东生共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碳纤维补强石英复合材料制备工艺,1981),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大尺寸掺杂钨酸铅闪烁晶体及其制备技术,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的建立与发展,1985),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火箭发动机防热涂层,1984;非真空下降法生长大尺寸高质量CsI-Tl晶体,1998),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介孔基复合材料设计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与应用探索,2011)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包头铁矿高炉冶炼过程中氟的行为研究,1982;稀土氧化物高熔点氧化物系统相平衡与结晶化学规律的研究,1985);中国科学院及上海市奖项多项。

三、科技战线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严东生不仅在中国创建了无机材料科学,是我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而且也是科技战线上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1960年,上海硅酸盐所成立之初,他根据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的需求,及时对上海硅酸盐所的科研方向和整体布局进行了调整,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从传统的硅酸盐材料逐步转到以无机新材料和材料科学为主攻方向,建立了高温结构材料、功能陶瓷、人工晶体、无机涂层和特种玻璃五大新的研究领域,使上海硅酸盐所的发展能跟上国际科技前沿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同时,他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在全所乃至全国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网络。20世纪90年代初,他预见并最先提出纳米材料研究的重大意义,促成了国家在纳米领域的投入。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他还直接参与国家几个重要阶段科技政策、规划的制定。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以及“科学十四条”和“十年科技规划”的研讨和起草工作;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后,建立了一整套依靠科学家的基金评审制度,为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体制的建立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出的“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使中国科学院的改革开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活跃世界科技舞台

严东生一贯倡导科学研究要进入国际舞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他充分发挥海归学子的独特优势,不断将中国科学界与外界,特别是与西方科学界的关系紧紧地联系起来。

严东生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成就、他的谦和好学、平易近人和不断进取的品格备受各国同行的尊重与推崇。他代表中国科学界、中国科学院和上海硅酸盐所所展示的个人魅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尊重,先后获得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校的名誉科学博士,美国陶瓷学会的杰出终身会员,日本材料研究学会和印度材料研究学会的荣誉会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和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等称号。他于1991年获日本陶瓷学会的“百年国际奖”,是获此殊荣的十位材料科学家之一。

他被邀请担任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如亚洲各国科学院联合会主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理事,国际陶瓷科学院创始董事等。还受邀担任《国际陶瓷学》主编,《国际固体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和《材料通信》等杂志的编委。他还曾任国内《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主编。

五、栽培桃李,基金助学

严东生不仅对自己有“持之以恒、推陈出新”的八字箴言严格自律,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来培养年轻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以及上海大学的名誉校长。

自1978年起,严东生陆续选派多名访问学者和学生去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及美国和日本等国研究机构深造,许多人回国后在高温结构材料、高温涂层、陶瓷物理化学和快离子导体及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成为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

他还曾捐出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金和日本桥口隆吉基金奖金,建立“严东生助学奖学基金”,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创新进取。

严东生是一位深受大家尊敬的学者、长者和师者。他那博学厚德、敬业乐群、严谨求实、儒雅淡定的大师风范,勇于探索攀高、不断开拓创新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在他的培育和熏陶下,年轻一代正在茁壮成长。


[本文摘编自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二分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3769.html

上一篇:那些“回炉重造”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下一篇:北宋—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缘何衰落?
收藏 IP: 219.238.6.*| 热度|

18 史晓雷 喻海良 武夷山 蔡小宁 韩玉芬 宁利中 杨正瓴 刘全慧 周金元 陈理 黄永义 戴德昌 蒋新正 余海威 张晓良 ghzhou5676 shenlu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