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2018年充满了各类的失败。
第一类失败是基金申请。前面写过,3个基金申请失败。见博文《中了的基金申请都是相似的,不中的却各有各的不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469&do=blog&id=1119974。
除了基金申请失败意外,还有另外几个比较大的失败。
申请了一个校内研究中心主任的位置,结局很揪心。由于一系列办公室政治和管理方面的事故,该研究中心最终被取消。虽然开头我做了不少工作,但在看到苗头不妙后我在关键时刻主动退出了,所以,后面丑陋的事故和争吵其实并没有影响到我,仅仅是一无所获而已。另外两个从开始坚持到最后的同事似乎都受到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这里暂时还不方便细说。
今年跟企业合作拿了一笔苏州工业园区的基金,100万。这个基金拿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太多,觉得钱多总是好事。拿到后才明白这笔钱其实很烫手。
钱是和企业拿的,所以得花到产品开发上,跟我自己课题组的自然科学科研没有关系。我是所谓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过程会消耗我不少精力,做的却是企业的事情。
100万的钱虽然是园区给的,但实际评审过程都是学校组织和把关的。学校把100万给我,说实话,是看我过去的声誉和之前的面子。给了我100万以后,过去多年的积累用完,两不相欠——甚至我还倒欠科技处一些情面。科技处再也不会单独给我开绿灯了。
另外,校内的钱,还是100万,凭什么给我?不少人看这笔钱眼红。招人妒忌肯定是大忌。
所以,这笔100万其实真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今年被无数的本科生拒绝。
跟数学系同事找了一个优秀的本科生做毕业设计,希望她毕业后能留在西交利物浦读全奖的博士(本科毕业直博,三到四年拿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免学费,提供一个月5000免税的生活费)。目前看来,这个同学很大程度要拒绝我。已经拒绝了一次,只不过还没有说死,跟之前一样,我咬着牙说:“没关系,尽管拒绝我吧。你开心就好”。
之前带两个优秀的生物信息学生暑假做项目,但到毕业设计的时候两个人都不选我
前面提到两个不选我的学生,其中一个后来还是被调剂到我这里了。但即使如此,还是要求转到另外一个老师那里去做毕业设计,对我造成了二次伤害。
对我造成二次伤害的这个同学目前已经拿到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录取,还特意发微信把offer letter给我看。一想到这个卡耐基梅隆的学生本来应该是我的,我又受到了她第三次伤害。心滴着血还要忍着对这位让我伤心了三次的同学说:“祝贺!... 希望后面还有更好的!... 谢谢你.... 这个program(专业)以你为荣!”(注:这里说我伤心只是个玩笑而已。只要学生优秀成长,不管做什么老师都是高兴的。I am truly proud of her.)
后记(2019-2-22):还是这个之前连续伤害我三次的学生,刚刚夜里1点给我发微信,告诉我她又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还把哈佛大学的offer letter给我看。我瞬间就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今年申请外国某高校的教职失败。递了简历,被邀请onsite,但最后还是没拿到offer,这个对我打击不小。面试的时候我也犯了几个难以置信的弱智类错误,非常可惜。好在我一开始也并不是特别想去这个学校,主要是想借机旅个游。这个学校虽然号称全球排名前30(QS,THE和USNEWS上都在前30),其副教授的最高一档工资还没我现在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工资高(也是副教授档)。即使拿到offer也肯定要降工资,降工资谁去?本来想拿个牛校offer装个X,结果反被现实打脸。当然了,面试过程还是给我了不少启示,有机会可以写写。
***
虽然2018年有很多的失败,但不能说2018年是失败的一年。房贷还清,娃健康成长,课题组在经济上基本没有什么压力,论文虽然水平不高也一直在出。忙忙碌碌,日子可能就是这样过去了。突然觉得应该有点理想了。
理想这个东西我一直不敢有,觉得太矫情。但是现在似乎是时候了。我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发论文吗?论文慢慢憋,总会憋出一些来,以后也会有一些不错的论文吧。可惜论文的发表并不代表问题的解决啊?所以,理想应该是解决问题吗?我实力不行啊!鸡毛蒜皮的问题我是可以解决的,真正根本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啊?大事没能力做,小事又觉得不够刺激。我的理想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或者,我还是应该放弃所谓“理想”,做一个最普通的人就好——就像过去很多年所作的一样?
系列博文
青椒31:老师喜欢什么样的礼物?
青椒29: 做好事的人最自私了?
青椒28: 闺女出世,家人来苏
青椒27: PI的责任 - 申请不可能拿到的项目?
青椒26:第一个基金要交账了——钱居然成了烫手山芋
青椒14: 买房(Texas的骄阳Boston的雪,姑苏的细雨朦朦)
青椒5:指导的博士生第一篇SCI被接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