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遇到三件事,都跟高校“双肩挑”干部有关系。第一件事,记得还是在去年了吧,收到一份上级主管部门发来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个问题是关于高校应不应该(需不需要)有“双肩挑”干部,我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了“应该(需要)”;第二件事,是在最近吧,偶然听到某某高校的一位部门负责人说起,他们学校的主要领导非常不喜欢“双肩挑”干部,可想而知那所学校“双肩挑”干部们的处境了;第三件事,是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又到一年一度的考核了,学校对于“双肩挑”干部不仅制作了专门的考核表格,而且要求最后都要归口到学科所在的学院进行考核。
不妨啰嗦解释一下,高校中的所谓“双肩挑”干部,一般是指从教学科研第一线提拔上来的管理干部,科级、处级都有,而以中层行政正副处级居多。他们到了管理岗位后,虽然以党政管理工作为主,但仍然承担着一定量的教学科研任务(除因自愿,还因国家有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此乃所谓的“双肩挑”。严格讲,大学下面办学实体院系中的院长和副院长、系主任和副系主任,以及书记和副书记等等,这些职位,原则上也都应该算是“双肩挑”,但很多高校都不这样认可(大概因为他们在基层教学科研实体中吧)。由于高校都以教学科研为主业,因此管理人才一般引进得很少,而主要引进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大多数的党政管理人才,尤其是党群系统的管理人才,主要是靠高校自己培养,而且有非常成熟的培养机制。
一般而言,走上“双肩挑”岗位的教师,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其教学科研本行工作比较出色,又有管理潜质,从而被上级领导相中而以各种形式(“钦点”或选聘等)提任为干部;二是因其自感在教学科研本行上难以有更好更大的建树,才利用各种机会“转型发展”成管理人员。前者可谓“学而优则仕”吧,但似乎一直备受人们的病诟,最为厉害的是归结为“行政化”;后者也许是个人无奈之举吧,生存与发展是人性的选择,也算是“扬长避短”,本无可厚非。不管是哪种情况,走上“双肩挑”岗位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的和尚”,有人钦敬,有人艳羡,有人不屑,有人嫉恨。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开展工作,对“双肩挑”干部个人而言,也实属不易了。他们不仅要hold住管理岗位工作上的压力,要边学边干,要尽快干得出色、干出成绩,而且还要时不时地遭受一些冷嘲热讽,甚至排挤打压。
尽管人们对“双肩挑”干部褒贬不一或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多多少少从事过基层一线的教学科研工作,有这方面的一定经验和较好素养,这无疑对管理工作是有所裨益的,最起码要比那些从来没教过书、没做过科研的人要强,毕竟他们不是完全靠所谓的“玩政治”玩出来的,对吧?试想一下,现如今的高校,如果一个科长、副科长没有本科以上学历,一个处长、副处长没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一个校长、副校长没有相当的受教育的经历,还怎么可能把这个学校管理好、管理得井井有条呢?高校的管理干部首先一定是要学有所长的、有学术底蕴的,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胜任专业性也很强的学校管理工作,至少从长远看是如此,有学识的总比没学识的更适合在“象牙塔”的生活。如同军队中的军官,如果不会打枪、不会走正步,至少不能算是个好军官吧?
回到起初的三件事,现在就不难理解了:对于高校中的“双肩挑”干部,有人是担心他们助长“行政化”趋势而悬疑之,有人是自愧不如因嫉生妒而愤懑之,有人是不甘为下为求自保而排斥之。此乃“双肩挑”们的一大困惑也!当然,毋庸讳言,也确实有不少“双肩挑”干部,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私欲膨胀、不能自律,滥用权力、中饱私禳,工作懈怠、不求上进,脱离群众、为虎作伥。此乃“双肩挑”们的最大危机也!
最后,留下几个问题与诸君一起探讨:(1)高校能否建立一支纯粹的、高效的党政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没有所谓的“双肩挑”干部和其它闲杂人等,不承担任何正式的教学科研任务,在“三育人”中只起“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2)高校要建立一支纯粹的党政管理队伍,除了管理能力和素质外,在人员的学历学位、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职称等方面,需不需要有相应的要求?如何评价和考核他们?如何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愿景?(3)如果有了这样一支纯粹的党政管理队伍,他们在开展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时,如何与基层教学科研实体和广大师生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如何规避和解决各种各样的新矛盾?(4)抑或可以如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高校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管理队伍,而应该学习人家发达国家高校的做法,不仅要采取“教授治学”,而且要采取“教授治校”,彻底地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高校去行政化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581507.html
上一篇:
从“范跑跑”到“温跑跑”下一篇:
你相信金属锌(Zn)有+3价氧化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