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men Univ. _Tony的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jszhangtong 纵览科技人文,胜似闲庭信步

博文

中国教育评价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

已有 8456 次阅读 2010-2-27 12:01 |个人分类:科技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评价, 现实需求

一、教育评价的类型发展

 

教育评价是一个面向应用并与公众相关的领域,也是一个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理性博弈的载体。评价活动始终是一路争议一路前行。当代中国的教育评价自改革开放之初到如今,经历了由政府单一评价主体向政府、高校、中介组织多元评价主体的转变,内容已从院校设置评价发展到办学水平、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教职员评价,评价目的则从提高管理效率向引导办学、引导市场转变。教育评价的实质是测量或测度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作为工具手段受制于使用主体,并因此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

教育评价种类很多,实施方式各有不同。按照笔者观点,大致可采用以下几个维度来划分:外部(行政)评价、内部(自主)评价、中介(第三方)评价;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管理性评价、专业性评价、职业性评价;市场引导性评价和非市场引导性评价。前面两种划分大家比较熟悉,后面三种则不熟悉,但是它们对进一步理解和发展教育评价至关重要。国内区分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的常用参照者是相对独立的学校个体,因此外部评价来自上级行政系统,中介评价则来自学校以外的非行政系统。综合性评价和专项评价是就评价内容的集成度而言,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则是就评价内容的层次而言。从评价过程的属性看,服务于管理人员的评价、专业人员对专业自我的评价、专业人员在职工作中使用教育评价手段这三者之间有显著区别。从评价的功能看,引导市场的评价与引导办学的评价不尽相同。

 

二、教育评价的需求变化

 

国内政府管理对教育评价的需求一直是首要的,这是体制不断转型和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形势使然。管理性评价的优点是效率高,效率体现出管理者的执行力。然而通过行政权威驱动的教育评价,其管理效率的实际价值正不断减弱。其实政府也在努力转变角色,从事必躬亲转向宏观调控,但是无奈自上而下的管理思路整个都在“退潮”,无论政府行政部门怎么做,都会引起一些批评。批评既有来自专业人士和职业人士的,也有来自社会公众的,原因在于专业界想要具体的实质性发展,公众想要具体的实质性结果,而这两个目标通过短平快、急风暴雨式的评价是得不到的。还有外部管理性评价目前大都偏重于宏观评价,与注重微观层面务实发展的时代趋势有所脱节。相关经验从前期实施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案例中能够约略体会到。

国内专业性、职业性发展对教育评价的需求尚未满足,专业性发展是学校内部按规律自我改进的发展方向,职业性发展是教职员改进自我工作的发展方向。两者涉及到校内学术发展、课程发展、教学发展的评价,校内人员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评价,还有与学生学习、考试、发展相关的评价等。目前这两类教育评价的现状是,面对教育中微观层面的各种复杂课题,相关机构及人员意见不一,彼此利益博弈,从备选评价方案中选出的那些仍不令人满意,似乎也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尽管在解决深层次具体问题方面进展不大,瓶颈和困难颇多,但是专业性评价和职业性评价侧重微观评价,顺应自下而上的评价需求,符合教育评价理性务实发展的趋势。

国内公民个人利益对教育评价的需求有所引导。基础教育习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公众不需要如高校排行榜那样的评价体系。大学进入到专业教育阶段,衡量标准难以统一、难以把握,公众需要评价信息支持自我选择判断。政府作为教育运行机制中的规则制定者,学校作为教育规律的承载者,为避免不谨慎的信息误导公众和违背客观,它们对引导市场的评价基本是排斥的。中介评价以往为政府或学校服务,目前部分地发生着转变,因提供满足公民个人需求的评价信息而引导了市场。虽然从个人利益考虑的评价需求难以调控,有时也欠缺理性,但是既然整个教育活动都事关价值体系,那么主观需求也应有一定的满足渠道,只是应平衡政府管理、学校专业和职业发展、公民个人选择这三方面在教育评价需求上的矛盾。

 

三、教育评价的问题探讨

 

为发展而评价是国内评价研究人士已确立的观念,它是评价思想和评价体系的结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对象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竞争和奖惩。目前政府、学校、中介组织实施的部分评价具有竞争性,却不一定能够促进发展,问题源于功能观有误,也源于技能和经验不足,错估了舆论及市场效应。国内各方已意识到,政府可以借助教育评价手段实施宏观管理,但评价与政绩和荣辱挂钩、由科层制驱动是不合理的;学校内部的评价重视配合行政系统管理而轻视专业与职业发展,抓效率却导致难以务实持续;中介评价服务大众、引导市场有其合理性但也是把双刃剑。教育评价有许多缺点却是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使政府、社会、专业人士、消费者或利益相关者在不确定性中前行。

现实需求推动着评价活动,来自多方面的评价需求有的利于为发展而评价,有的则不利于为发展而评价。以发展为中心,要求对过于突出效率或利益的评价体系做适当调控,专业性评价和职业性评价应自觉加强,通过政府调控放权、学校自律自责、专业与职业自我改良、社会理性监督构成良性教育评价结构。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促使当前国内教育评价策略基本成形,政府倾向于借助部分中介机构实现评价常态化,同时倾向于部分中介机构通过转制实施市场引导性评价,而学校评价重心逐步向基层的专业和职业组织转移。评价中新闻媒体、教育市场、公民选择的影响力难以回避,评价目标、评价方案、评价过程、评价结果都成为谨慎考虑的对象,舆论问责和利益博弈有可能掩盖促进发展的评价本质,评价的功能也可能因此异化。

政府和学校实际已认识到改善管理与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但颇让其苦恼的是,计划中的评价本不为造势,经媒体传播后却产生如此影响,过去评价是少数管理及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圈内理性对待评价结果,现在则是信息公开、广泛传播、主体解读并做出自我行为选择。目前政府和学校的反思未必能形成更好的评价方案,但至少意识到要控制评价负面效应。市场引导性评价成为时下公众关注焦点,其选取的评价项目并非都与专业兴趣点一致,评价的应用对象有意识地扩大到所有利益相关者。政府对此的态度与时代背景相关联。如今公民个人的选择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竞争发展的驱动力,政府不仅听取专业人士意见,也更加重视民间的声音,因此公众对教育评价的反应制约着政府和学校决策。当重行政管理效率的评价倾向退潮之后,公众舆论如不善加引导,很可能成为新的教育功利行为的源泉。近期相应的平衡策略是,行政部门要求非官方的市场引导性评价转入企业化运作,而不宜挂靠专业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即部分介入教育市场的评价组织与政府、学校及研究单位在行政隶属关系上脱钩,同时注册并申明其服务业性质。

 

四、教育评价的趋势分析

 

目前国内有几种基本倾向,政府认为教育评价是转换行政职能的有利契机,学校管理者认为教育评价事关品牌竞争,部分专业人士认为教育评价是媒体游戏或外行管理手段,公众认为教育评价信息混乱但有参考价值。评价实质上就是指向不确定领域的价值探讨,评价不可能不被评价对象以外的人或团体应用或利用,不过评价的真正意义仍是促进当事人、当事方的发展。笔者以为,管理性评价乍看起来社会影响大,实际却热闹而简单,恰恰是专业人员、职业人员内部的发展性评价才是真正的难题,只有专业领域的评价传统和自律文化才是解决问题之本。为管理实施的宏观评价自上而下,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专业领域内的评价是学术人士、职业人士及其团体的内部博弈,是自下而上的持久战,始终摆脱不了。关键问题是评价活动过去是国内管理层感兴趣的领域,现在又成了面向市场的机构感兴趣的领域,就是没能成为专业性机构及人士的兴趣。教育评价研究者常认为只要是评价就难以摆脱官方和市场的制约,难以在评价中做出非功利性的客观性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专业性和职业性评价做得越多、做得越好,自然会减少管理性评价的需求,促使其少而精、导而不抑,同时促使市场引导性评价更加理性客观。

“为发展而评价”与“为选择而评价”现实中存在矛盾,因此对竞争因素应加以适当控制,以提高专业性和职业性评价的地位和自觉性为基础,发展良性的竞争性评价与市场引导性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或信息资源中心应在某一评价体系后附加市场引导或非市场引导功能的标签,然后交由信息接受者自我判读和使用,同时监管虚假信息公布的行为。公民对教育评价有需求,分类而且丰富的信息将促使人们回归理性自我判断,不轻信不盲从。信息时代公众面对越来越多的可选信息资源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个性化选择意向,由此各类评价机构和评价活动终究会“大浪淘沙始见金”,最后有生命力的非市场引导性评价和市场引导性评价服务提供者亦会水落石出。(笔者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2/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96-298094.html

上一篇:科技产品消费对文化发展的制约
下一篇:漫谈中国大学的吸引力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