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men Univ. _Tony的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jszhangtong 纵览科技人文,胜似闲庭信步

博文

《封神榜》中的“天机”与青年职业选择 精选

已有 5226 次阅读 2009-1-26 15:27 |个人分类:职业发展|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创新, 职业选择, 金融危机

        2008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虽已临近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了,大多数人却都还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情绪。人们弄不明白,怎么转眼之间,充斥乐观甚至有点喧嚣狂热的世界就转变成悲观的海洋了。无论是炒股的、炒房的、经商的、做学问的、做工的、求学的人士,多少都受到了负面影响。这其中,经济衰退对于个人职业选择影响的话题,尤其有必要谈一谈。

    记得2008年初,国内电视台曾经热播过新版的《封神榜》电视剧,当时笔者在看个新鲜、看个热闹,偶尔比较一下两代妲己——付艺伟和范冰冰演技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现实的思考,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深为佩服。中国神话故事中的逻辑线索,古代人大都采用的是“天机”一说,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不可抗拒的定数。凡人和神仙的思想行为、因缘际会、成败结局都是有定数的。《封神榜》也不例外,它说的是众多耳熟能详的中华神仙们的前世今生。然而,除了天机定数奇幻莫名,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我们还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成王败寇”、“英雄末路”的无奈。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古代神话看似说的是神事,实际说的却是人事,故事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道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正”与“邪”的交战贯穿始终。正邪双方人物都是有才能、有雄心的有道之士而非庸碌之辈,差别只是各人的价值观上面。他们各自为了人间的王朝更迭、帝位之争而奋战,争斗过后,天机显现,无论你原来属于哪一方,道友们战死之后,可以通过封神而成为天庭各司一职的官员,不过从此要受到天庭规矩的管束,失去了个人的逍遥自由。那些循着天机引导、维护正义和道统、努力拼争而又侥幸活了下来的成功者,仍然可以继续保持着自己逍遥自在的散仙生活,不在天庭繁文缛节的约束之内。

    试想凡古时修道之人吃尽千辛万苦,哪一个不是野心勃勃、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权力博弈之中,想要获得的结果并非是人间常见的封妻荫子、泽被后人,而是更有地位和威望的修身养性的自由空间。战死的修道之人不是不想过从前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无可奈何,想要获得重生的机会,就由不得自己来选择了。从此天上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神,一部分是仙,“大神”按部就班,“散仙”自然是得意者。这就好比现代社会中的精英人士群的分工结构,甘于为别人打工的政府公务员和各行业小职员,在自由度方面哪能比得上拥有自己产业的人,后者才是名符其实的成功人士,既可以有比较优越的地位,同时又不受外部力量的束缚,甚至可以和社会权威力量相互平衡。

    当代青年人常常会认为,职业又由不得自己去选,生存是居于首位的,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连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及其属下精英们不也是英雄末路了吗?但是想一想,如果没有怀抱理想去拼争一番就认命了,岂是正道。一个拥有精英的理想、精英的本领的人,即使在博弈中败了,成不了仙,也还是一个神,肯定与一个天生凡人不同。

 

    中国每年千军万马竟逐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场面,常常让西方人难以理解,为何一出校门就立志为别人打一辈子工,为何缺乏创造性和自由空间的职业让中国青年如此着迷。国人自己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难,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假使做出点别的什么大胆选择,个人职业生涯实在是难以把握的,不如循着千年传承的官本位文化一开始就务实地混。虽不刻意为这一文化特色的巩固添砖加瓦,至少也确保得到些实惠。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个人的认知状况与个人的行为选择不见得都是一致的,尽管费斯汀格的认知平衡理论又讲,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最终还是会因为避免对立而趋向统一。根据调查,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许多青年人选择去竞争政府公务员职位,不能说是理想在推动,很多时候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而已,并不反映其真实的职业选择观,也并非抱着终身从事公职的坚定信念。有青年表白道,这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实属无可奈何之举。笔者叹息中也不禁忧虑,即使政府机关里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三心二意之“不纯洁动机”似乎容易导致出现状况,既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政府健康运作。

    此处不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丝毫不排斥矢志投身公职、立志为民服务的青年才俊,只是想让本不在其内的那些青年人,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当前全球正面临着金融危机的考验,不仅对政府、企业压力巨大,对个人也是一样。金融危机带来的物力、人力需求萎缩,像一座大山压向人们,使人不敢面对而是选择躲避。在经济发展一帆风顺,或者经济泡沫膨胀的时候,人们往往目空一切、信心满满,而一旦危机来临则谨小慎微。这是人们的通常心态。

    对于如何克服严重的经济衰退,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祭出了诸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消费内需等短期策略,一旦这样做了,又会出现新问题如政府财政赤字累积巨大的后遗症,以及银行系统的潜在风险增加等。最大的负面影响是,有可能在实施产业扶持政策过程中,保护了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社会模式,抑制了正常的“创造性破坏”。

    当前阻碍西方社会借由创造性破坏获得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政府担心对社会公众利益损害过多引发社会不稳定之外,还有就是西方工会组织相对僵化的观念,习惯性地将群体利益博弈看得比企业长远发展更重要,这些实际就是人的因素对经济社会改革的制约。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根据变化的社会情况主动进行调整,暂时地、策略性地调低自己原有的回报预期,实质是人们都不情愿将未来交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之中(经济情况越不好,不确定性就越大,个人选择压力就越大)。看来摆脱经济危机要打破人们心中的定势,另择良方。

    针对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部分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其中之一是认为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增加消费需求上面,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不符合人们的消费心态变化规律。摆脱危机本质上要依靠人的主动变革行为,靠激发人们信心的积极行为感召,特别是要靠广大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创造精神和活动来实现。这对于青年人正确、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轨迹提供了重要启示。

 

    回到笔者关注的主题上来,面对困难的前途选择,青年精英们应该怎样认知、怎样行为?究竟是继续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呆在大学里呢?还是试图竭尽所能挤进公务员队伍里呢?这是一个个人自我的职业发展选择问题。务实是否是最好的答案呢?务实比一味的务虚好,但是牺牲了自由发展机会的务实就不一定可取了。不要认为务实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当现在的一步会影响到你一生的发展轨迹的时候。

    青年人应该坚持创新和自由最大的原则。诚然,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等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也不知不觉地正在选择“稳定压倒一切”的职业发展原则,不要求自己去创新并争取更大的回报,而是要求雇主不必考虑增加自己的薪酬,只要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就满足了。这种模式在日本被看作是“善心的资本主义”的表现之一。如果仔细观察,这种现象里面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已经处于比较高的状态了,个人其实不追求更高的消费水平也没有问题,不求更好只要保持现状对个人也是说得过去的。问题是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封闭发展,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和明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才是真正的现实。

    中国缺乏像西方国家那样的、由前人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和优越的竞争地位,更没有理由追求片刻的稳定和满足。目前国内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热议,指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极端不完善是阻碍个体创造性和消费愿望的巨大障碍,这一点的确必须承认,已启动的新一轮社会体制改革也将重心之一放置于此。但是,制度要不断完善,个人也需要做出努力。社会保障机制实际少不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一代人都希望上一代人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交付到自己的手中,因此总有一代人或几代人需要做积累财富的事业,不能将社会保障投入的宝都押在下一代人的财富预期上面。个人做积累财富的事业,在为社会贡献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巨大回报,这就是所谓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在勇敢面对不确定性中诞生的,财富积累是在不确定性中创造出来的。青年精英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追求企业家精神。

    青年人往往对现实中的许多老旧东西都不满意,诸如论资排辈、公平缺失、效率低下、制度僵化等等。不满意就要寻求改变,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去改变呢?在原有的体制结构框架下,要想按照青年人的意愿来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创新活动开创新的事业来影响传统、改造传统才是最好的途径。因此,青年人富有理想追求、青年人乐于对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新诠释,是青年人在任何时候都勇于创新、不走寻常路的根本动力。

    中国未来能够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甚至将之转变为在竞争中加速发展的契机,庞大的、潜在的内需市场固然是得天独厚的机会,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所拥有的巨大的青年人口将会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其中许多人能够坚持创新中发展、创业中发展,能够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话,中国虽身处金融危机之中,仍可以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破坏机制来获得一系列新的发展机会。

    过去中国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常常感叹自己不如农民工,农民工的工作机会在制造业繁荣时期到处都是,因为那时他们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但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农民工和一般技术工人对于经济变化的适应就显现出脆弱性了。危机时期固然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更需要的是创造能力,是改变现状的能力。青年精英们不应因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而退缩求稳,不应放弃创新和自由最大的原则,不应放弃引导经济社会变革的天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96-211729.html


下一篇:纵古论今:浅议英语民族和亚洲民族的民主道路
收藏 IP: .*| 热度|

2 向峥嵘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