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YGS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NYGSS

博文

蒋国昌教授思考四:学科建设——背靠团队,建好基地,发奋冒尖

已有 4241 次阅读 2011-5-22 22: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基地, 团队

    钢铁冶金专业是市高校第二批和第三批重点学科。从申请建设重点学科一开始,我们想的就是怎样借助市府的大力支持而冒尖。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要冒尖此其时也。在国内虽说处于条条块块的局面下,我们不属冶金系统,不是正统派而只是“地方势力,但实际上近年来仅仅我们得到了较强的资助。这正是我们争取赶上和冒尖的大好时机。我们重点学科的建设就以此为目标展开的。雄鹰展翅,意在天宫。

    这不是没有争论的。有的领导从大环境出发,认为:我校在全国最多只是二流的高校;安分守已地做好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搞好创收就很不错了。显然这不合市重点学科建设的宗旨。市教委部署重点学科正是为了帮助地方高校迅速提高其学术地位。而一个地方高校要想挤进全国一流高校之列,对策只有一条,那就是集中力量首先在若干几个学科点上争取突破和打开局面。我们被选为重点学科,就不能不意识到市府和学校压在我们肩头的重担,努力建好上海大学的 “窗口

    第一步就是要建什么样的实验室。鹏程万里靠的是坚强无比的翅膀。

    本学科点的实验室是在上海市教委和市科委共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上海市钢铁冶金重点实验室(SELF)已被国内冶金界公认为设备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在国际上也开始有了名望。如德国的名教授Schwedtfeger慕名,自费专程来访;回德后,来电表示SELF有不少东西值得德国的高校学习。

    作为“地方势力,虽然我们得到市教委和市科委可观的投入,在整体实力上仍然是无法和北科大及东大相提并论的。SELF所以被看好,关键在于我们一开始就强调要有特色。看准末来,建立强者当时没有的或还没有想到的实验装备,这就是我们进行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宗旨。“高温Raman谱仪及“软接触结晶器电磁连铸试验台就是两个最突出的例子。正因为我们从90年代初就着手这些研究,才有今天在国内相应范畴里领先的局面。依靠领先的实力争得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课题。1998年,有关研究报告被选作为我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在中日第八届钢铁学术会议宣读后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和人才培养。为展翅高飞不断补充兵员。

    我们这个重点学科承担着三个不同学位层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即学士、硕士和博士。从适应市场经济出发,这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所调整。钢铁冶金专业的本科生每届约 15 余名,其中只有少数几个在毕业后是进冶金企业工作的。所以对本科生只能是通才教育。从智育而言,牢固打下数理化和计算机的基础,学好外语就可以了。专业课不是重点。从一个人的素质培养来说,这应是小学和中学的天职。如果一个中学毕业生还不清楚是非标准,不求上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难道还值得把他培养成学士吗?高校也承担素质教育,但这是贯穿在业务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的教育。鉴于历史的原因,现实条件下小学和中学没有充分完成学生素质培养任务,高校不得不补充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但应该坚决反对用管小学生的办法来管大学生。高校必须规定淘汰率,以对付没有培养前景的学生。一个高校学风的好坏,最终是由大学生这个群体来体现的。有淘汰才能促进学风纯正。

    硕士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钢铁冶金是典型的传统学科之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扩大专业范畴是必然的出路。本学科点开始按 “大冶金 的概念建设 "冶金-材料-制备" 学科群。要求硕士生的专业知识面能覆盖整个钢铁冶金领域 (冶炼、凝固、压加、材料)。博士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是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重在培养具有理论预测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开拓能力,基础稳固且知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们本科生的质量不高,硕士生的生源历来有困难。但我们的博士生生源位于全校前列,各地青年学子慕名接踵而来。在学的博士生现有已超过 20 名。

    本科生通才教育的成败要由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贡献来评价。但博士生学位论文的优劣则是反映高校教学水平的现实的重要指标。总之,高校应该首先致力于 “精英教育。每年培养出若干名出类拔萃的博士,这是一个地方高校挤进一流高校之列的必由之路。他们的成就将给学校带来崇高的名望。

    第三个方面是科研工作。展翅高飞之历程。

    高校的学术地位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追求学术地位的提高是高校工作的首位目标,而一个高校的学术地位首先决定于它的科研成果。所以科研是整个重点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实验室是进行科研的舞台,博士生的培养是为了造就科研的执行者和生力军。

    一个地方高校要想挤进一流高校之列,其科研必须达到顶天立地的境界。所谓顶天,就是站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所谓立地,就是为国家、本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作出现实的贡献,荣获国家级奖励。因此本学科点非常注意科研工作的规划和组织,强调科研特色。

    我们的特色是:注重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的密切结合。既选择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作为科研项目,又紧紧跟踪国际钢铁冶金的研究动向。远近结合,但以发展可导致巨大突破和经济效益的前沿技术为主。在新技术开发中刻意引入高技术以完善过程的描述;十分强调理论预测的指导作用,努力从中引伸出若干理论模型,为过程控制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逐步在高技术范畴里开拓新的领域。

    显然,我们选择了登天为主要目标。但这几年我们也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一些现实的贡献。属跨世纪冶金新技术的不锈钢母液铁浴熔融还原工业试验由我们发起和负责技术掌握,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把开发铁浴熔融还原技术列入国家攀登计划是在上海试验之后。我们开创的硅铁脱铝技术为铁合金厂采纳后,其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这几年钢铁冶金行业不景气,无力估及其它大的技术进步,但对实现过程控制仍有较为迫切的要求。我们学科点研发的转炉音平控渣技术,电弧炉熔化过程控制模型和偏弧纠正技术等均已被不少钢厂采用,且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圆坯连铸过程模型也已接到委托,正在进行之中。

    据我们了解: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取得持续的科技进步,要点在于:其科研队伍是分层次的。通俗地说:他们达到了“今天的饭有人烧,明天的饭有人准备,后天的饭有人设计的良性循环。作为一个寻求摆脱落后的国家,总不能不在“支柱行业方面投入足够的力量,创造性进行独立的最前沿课题研究,以求日后成为领先者。因此,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研究和中远期新技术开发上。这样去做,除了必须看准方向之外,需要经费,需要时间,更需要理解。好在我们多少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物质高温结构、性质和反应能力的基础研究中,我们开创的 SReM4 模型在国际著名期刊 CALPHAD 上发表后已用于冶金新技术的开发。张晓兵以此模型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 200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通过中-俄合作,我们的Raman谱仪工作温度已达到2000K,为国内最高者,进入了世界前列。所测得的谱图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扬。与其相应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成果已在“中国科学发表。

    在中远期新技术开发上,已完成了如下一些项目的实验室研究。它们都是独创的。

    1. 软接触结晶器电磁连铸技术

    2. 熔融轻金属超纯化技术

    3. 不锈钢的还原脱磷技术

    4. 氧气加压反应器中钢水的高速脱碳升温技术

    5. 钢包炉通过中空电极制造还原性泡沫渣及脱氮的技术

    6. 轿车超强另部件的粉末锻造

这些中远期的新技术开发表明我们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忘记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上述冶金及材料制备方面的新发展将能为企业带来显眼的效益,只是需要时间和转化的条件而已。

    由于冶金行业的特点,实验室研究的成果必须通过放大试验才可能转产。所以上述技术储备研究的初步成果能否顺利向生产力转化,责任首先在企业家。

    不能不看到两条客观规律。

    1. 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容纳和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例如新日铁派员专程赴法学习冶金热力学模型;  加拿大获悉 SELF-SReM 模型后,邀请了我们的博士赴加,在易切削钢研究中用其创造了效益。而我们的不少企业家认为冶金热力学模型的功能不可理解。他们要求的是高校下厂“安营扎寨,缺乏的是远见,不懂得利用高校的力量作好技术储备和探索,以便日后有垄断某一市场的能力。

    2.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这二类研究中有不少是开拓性的或探索性的,无法要求它们许胜不许败。但绝不多数的论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日后向生产力的转化有所作用。例如,有位院士是研究催化剂的。他的工作是要找出哪些体系中可能发现某类催化剂。而一些生产催化剂的公司,其技术人员的任务是沿着前者的指引开发具体的催化剂。能说前者的工作没有经济效益吗? 另一方面,即使已经转化成了生产力,也要等有了某种环境才能被广泛接受,而成为主流。钢铁冶金业中,瑞典领先开发成的直流电弧炉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例。第一台直流电弧炉问世后,差不多等了 20 年才突然变成“时髦的东西,才有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强调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当然是正确的政策。但并不是每一个拥有该种成果的研究者都善于处理向生产力转化中的种种事务。如果我们国家建立起经纪人制度可能对转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科研活动中,本学科点还着意运用围棋的哲理和策略来组织科研工作:一方面尽力组织好全体成员的力量,以充分发挥本学科点的整体优势 (全局观)。另一方面,又注意组织好课题,使之互相支持,合围而成系统性成果 (二个 “眼)。我们认为:团队精神是一个工科专业的生命线。舍却团队精神,一个工科专业就无法承接重大项目,也就无从冒尖。

    与企业合作时,我们特别重视在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下进行系统的实验室基础工作, 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场工业性试验时的成功率。现场试验时强调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我们只起顾问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是梯队建设。依靠新鲜血液冲上九霄云外。

    一流的学科需要由一流的人才,利用一流的设备,开展一流课题的研究。而一流的人才首先是我们梯队内有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我们十分注意为青年骨干业务上的进步创造条件。对他们一再强调:必须有团队精神,否则一个工科专业寸高难攀;必须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以求能承担多种类型的研究;必须成为精益求精的表率,舍此则顶尖成果无望。

    我们还提出了学科点学术领导核心接班人应有的素质:

    1. 真正代表整个学科点成长的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能充分调动本学科点大多数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团结和组织他们成为科研、教学的攻坚队伍。

    3. 学术领域宽阔,能和本学科点不同领域的成员讨论学术问题;能正确选择并牢牢掌握本学科点的主攻方向,组织好各项研究的配合。

    4. 在国内外获得知名度,能争取到重大课题并作出显眼成果。

    依靠这些青年骨干在日常科研、教学活动中营造“敬业、求索、务实、创新”的学风,鼓舞全体成员在团结向上、奋发开拓、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气氛中创建一流学科。

    但我们的梯队中败类、不发愤努力的工作者、科研能力不强的工作者不是没有。所以梯队建设的原则是加强新陈代谢。坚决把他们清理出去或请他们换个岗位。否则,无法带好一个梯队的学风,也无法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博士后流动站选优录用这是一条行之能得大益的路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871-446889.html

上一篇:蒋国昌教授思考三:我国高校中的官本位问题
下一篇:蒋国昌教授思考六:谈谈做一个大学生的诀窍
收藏 IP: 114.92.218.*|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