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DT

博文

NSF 基金评审 精选

已有 12133 次阅读 2009-6-21 05:09 |个人分类:学术科研|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NSF

上个月去参加了一次NSF的基金评审。我们这个panel比较小,一共只有四位评审者 panelist。每个人需要review 10 proposals,到panel meeting 时,program director 汇总所有人的意见,评分排序,决定要资助的项目。对于新人来说,参加NSF的review panel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来提高自己proposal的写作水平。同时这也是一个认识同行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可惜的是,这次的panel很小,只有四个人。其中一个是我的Ph.D.的同学,另一个是与我不同学校但是同一年毕业的,也很熟悉。最后一位是位senior professor,开会也见过几次。所以都是熟人。

为提高效率,在开会之前,每个人将评审意见上载到NSF网站。开会那天,每个proposal 按顺序讨论15到20分钟。一人主持讨论,一人记录。根据讨论结果,各位评审者还可以修改评分和意见。因为每个panel覆盖的面仍然很广,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上午讨论完所有proposal之后,大家结伴去NSF门口的小饭馆快速地吃个午饭,下午开始写汇总意见。

NSF的评审标准。这个要先从NSF的vision and mission谈起来。用NSF自己的话来说,NSF的目标是 "Advancing discovery,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beyond the frontiers of current knowledge, and empowering future generation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总结起来就是知识创新和为将来培养人才。一个成功的proposal,research idea当然是是最重要的,但是如何教育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近年来,NSF对于教育更加重视。一个NSF proposal summary 中要清楚地阐明两部分:merit review and broader impact。Broader impact 侧重于教育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没有清楚写明这两点的,会被NSF退回不予评审。虽然这个要求很清楚地写在NSF的要求中,还有有申请者没有严格遵循。这个我们这个panel中就有一个新fauclty没有清楚地写明这两点。我们仍然还是给出了review意见,但是严格来说program director 可以直接退回的。

从美国NSF的长远目标来看,教育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NSF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新的科技人才,保证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这点从我们的panel组成也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个panel有三个年轻人,其中两个(包括我)是尚没有获得过NSF项目的。NSF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让我们知道NSF的评审过程,从而提高NSF proposal的成功率。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中国美国都在讨论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至少从国家大的战略目标来看,是希望学校的教授们能将教育与科研统一起来。在现实实施过程中当然是有矛盾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对于新人,教学和科研来哪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对于已经拿到tenure的人,教学已经轻车熟路,funding 的压力也不是像以前那么大,总的来说日子要好过一些。不管怎么说,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们是必须要教书的,因为这是本职工作(不教书就没有工资了);研究也是一定要做的,否则我们学校就不是研究型大学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处理得好,教学和科研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系一位刚刚退休的著名教授(顺便说一句,我们系的著名教授实在太多了,院士的照片都挂了满满一墙),开了一门研究生的课。虽然早上8点钟上课,每次都是选课学生爆满。学期末,学生将这门课做的project的结果整理发表到本专业最好的一个期刊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和科研成功结合的例子。一个研究做得很好的教授,如果愿意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功底,无论如何都不会太差的。任何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教授本专业的大学生课程,应该是完全胜任的。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如果教授们不教书,那么大学就是研究所,不是大学了。不好意思,写到这里发现我似乎跑题了。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676-239387.html

上一篇:也说美国的教授上课
下一篇:签证贴在哪
收藏 IP: .*| 热度|

7 刘华杰 刘进平 曹聪 周春雷 柳东阳 魏玉保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