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喜欢蝴蝶的朋友来说,不管你见或者是没见过,朴喙蝶一定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种蝴蝶名气很大,身披各种光环:珍稀蝶种,古老蝶种,长寿蝶种……
从形态上来说,朴喙蝶确有它独特的一面。这种蝴蝶的典型特征是下唇须特别发达,其长度约为头部的两倍,非常突出,状如鸟喙,这也是其得名喙蝶的原因,倒是港台那边叫它为长须蝶较为准确。先看看头部的局部特写吧:
拍摄的时候,因为旁边刚好有一只残锷线蛱蝶在附近可以作为对照,所以对朴喙蝶大小的记忆很深刻:残锷线蛱蝶翅展约6公分,朴喙蝶的翅展明显要小上一号,目测应该在4.5公分左右,和本地小型蛱蝶猫蛱蝶大小相近。
(注意远近及拍摄机位的变化) 区分朴喙蝶的另外一个典型特征是看它的呈齿刻状的后翅缘。朴喙蝶翅膀腹面呈灰褐色,无明显的斑纹,看起来够古朴的,看上去像一位中世纪身披铠甲的武士;翅膀正面黑褐色,前翅端部有
朴喙蝶的成虫生活期较长,可以以成虫的方式越冬, 5-7月羽化的成虫到明年3月朴树发芽,将近10个月左右,很多蝴蝶的寿命则只有几天到一月不等,朴喙蝶是蝴蝶中寿命比较长的,所以也有长寿蝶的称谓。当然,武汉本地,以成虫的方式越冬的蝴蝶也不少,蛱蝶中,就有大红蛱蝶、黄钩蛱蝶等(参见博文)。朴喙蝶有些行为也确和蛱蝶类似,常常和某些蛱蝶一起在马路上汲取盐分和水分,只是飞行迅捷,姿态不那么翩翩,显然更为警觉。
朴喙蝶幼虫多以榆科的朴属(Celtis)植物为食,这也是其学名得名Libythea celtis 的原因。以朴树为寄主的蝴蝶有好几种:顶层的大紫蛱蝶,中层的黑脉蛱蝶和拟斑脉蛱蝶,底层偏爱低矮植株的猫蛱蝶,朴喙蝶也生活在顶层,以顶芽为食,不过大紫蛱蝶是以幼虫的方式越冬的,朴喙蝶从卵到蛹的变态时间只有二十多天,两者幼虫取食顶芽的时间是有差异的,而且朴喙蝶六月中旬还有一次产卵、化蛹的过程,这种生态位利用的时间差异也是值得关注。
朴喙蝶是喙蝶科喙蝶属的成员。喙蝶科的蝴蝶种类最少,全世界只有10种,中国只有一属三种,除了朴喙蝶,另外两种分别是紫喙蝶(Libythea geoffroyi Godart)和棒纹喙蝶(Libythea myrrha Laicharting),棒纹喙蝶在我国云南、广西、海南等地有分布,紫喙蝶在我国则只有海南有分布。朴喙蝶在我国有2个亚种,分别是朴喙蝶大陆亚种(Libythea celtis chinensis)和朴喙蝶台湾亚种(Libythea celtis formosana)。
朴喙蝶在各种媒体中常常被称为古老蝶种,究其原因,除了其沧桑的体色糊弄人眼睛,可能和其化石记录较早有关。蝴蝶化石非常稀少,也极其珍贵。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弗洛里桑(Florissant)的第三纪地层中,曾发掘出7种化石蝴蝶,其中就有喙蝶。在美国弗洛里桑发现的这只喙蝶的成虫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体背及胸节、触角及似喙的唇须、前后翅以至翅脉均很清楚,翅面上的斑纹清楚可见,保留有一只完整的化石前腿,甚至可从腹部和前肢的特征判断这是一只雌喙蝶(Durden等,1978),现场还同时发现有其可能的宿主植物朴的化石。这一发现可以说明,在2亿年前的第三纪渐新世和中新世,已经有了与现在基本相同的朴喙蝶。但是,并不能说朴喙蝶就是最古老的蝴蝶。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有在酒泉等地发现化石蝴蝶的报道,但是未见相关学术研究,真伪有待考证。央视寻宝节目里面曾经有个蝴蝶化石,看截图应该不是蝴蝶而是某种蛉类。
既然古生物学资料不足,那么分子生物学层面的分类与起源研究就很是重要了。线粒体基因组和某些核基因的测序与分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揭示朴喙蝶的分类与起源。看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根据朴喙蝶线粒体基因组的相关研究结果(杨群等,2013),朴喙蝶的亲缘关系,还是和蛱蝶关系更近,起源和进化上,也并不处于更早的分支:
(自杨群等,2013,有删改)
最后,朴喙蝶的保护与研究问题也值得一谈。虽然朴喙蝶是一个中低海拔地区的广布种,从台湾到吉林均有分布记录(周成武等,2001),但是并不算常见,每次观察到的数量也不多,个人发现这种蝴蝶的现场环境都还是相对不错的,看来这种蝴蝶对环境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作为环境良好的一种指示生物,国内对于其相关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学术报道目前相当缺乏,希望今后能看到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更多相关成果面世。
另,朴喙蝶,科学网张珑老师有博文介绍,请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2763-73601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