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说起PPT,只要是还在岗的人,不管有没有用过电脑,可能都知道是什么东西。PPT,就是一个电脑演示软件,然而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PPT,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许多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我应该属于最早用PPT的一代人,甚至在PPT之前,我还用过一款软件,叫做Harvard Graphics——估计现在知道这款软件的人并不多。在当时,这可是我绘制和编辑矢量图的最重要软件。没有投影仪,用Harvard Graphics做的东西也就只能在自己的电脑小屏幕上自娱自乐而已。或者,将电脑演示图像通过专用的反转片翻拍机做成幻灯片,甚至有人用普通相机安装反转片对着电脑屏幕拍摄然后再冲洗成幻灯片的。不过,我当年是玩不起的,只能看着别人玩,因为我连普通相机也买不起。之后,微软的office办公套件,将PPT作为三大办公组件之一捆绑在一起,准备争夺这个市场了。无奈没有投影机的时代,这个东西仍然是一个玩具,因此会用的人不多——我也不会,只是偶尔试了一把,因为我有Harvard Graphics的基础,觉得学习PPT应该不难。
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玩一把了,那就是我的硕士学位论文要答辩的时候。没有投影机,导师同意我用其他研究室的翻拍机来制作幻灯片。于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将PPT软件从头到尾熟悉了一遍,感觉已有的功能差不多都会用了(初期的版本功能其实也不算多);然后再用一天的时间,制作完答辩用的材料,并用了半天的时间翻拍——连接电脑的翻拍机就是这个速度呀,看着电脑很长时间才翻动一页,心里很着急,好在可以到旁边去看白鱀豚。待我兴高采烈地翻拍回来,准备去冲印,突然有个更好的消息,研究所计划买投影机了,但具体时间未定。我去计划处打听,得到了证实。他们看到我要答辩了,就决定将这个计划尽早定下来,让我可以利用这个幻灯机答辩。终于,在整个研究所,我成了第一个利用投影机来演示我的PPT的人。不过,计划处要求我将PPT做得漂亮一些,尽量多展示一些特别的效果,于是,我制作了平生一来最为华丽的PPT。答辩那天,来了许多人,其实更多人是专程来看这个新鲜物件的。之后,计划处还要求我为全所的研究人员做一次PPT制作的科普。于是,PPT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研究所,慢慢成了大家的家常工具。
在我的生活圈子里,有了电脑,我成了电脑高手;有了网络,我成了网络专家;有了PPT,我也成了PPT美工;有了智能手机,我又成了手机控。——似乎我就是这么一直跟风着时代,影响和推动周围的人接触现代化的新玩具。我也特别满足这个时代给我带来了可以体验自我成就感的理由。
还是说PPT。90年代末毕业后分配到高校任教,大多教室里只有黑板和粉笔,习惯了常规教学方式的老师大多也不会用电脑,更甭提PPT了。为数不多的教室有投影仪,我正好有门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课程,所以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稀缺资源。于是,我开始极力推动PPT的普及化工作,经常给大家介绍PPT授课的好处。其实PPT的好处是可见的,我这里也不想多谈论。因为只要看过我做的PPT课件的人,很快就会被这种授课方式所吸引,纷纷加入到推动PPT工具普及的行列中,学校也顺应这种变化,安装投影机的教室越来越多了。我想,当时同我一样默默无闻地推动PPT工具普及的人很多,我应该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的一员,但这已经足于让我感觉到满足与开心了。
现如今,各行各业,随处可见PPT的“身影”。网上还有用微软office办公套件这样打趣的,说一个机构人员的地位排名是这样的:用Word的人不如用Excel的人,用Excel的人不如讲PPT的人,讲PPT的人不如听PPT的人,而听PPT的人往往是连Word都不会用的人……可见,听PPT的人一般都是较高层级,即使是做PPT的人也要有些级别才行。但这种排名只是在公司里适用,在学校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可不是这样的。我们一般亲切地称PPT为“骗骗他”,教师每天都要用PPT做课件,学生也被要求用PPT来做研究进展等汇报材料。
PPT,让我感觉到现代化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也喜欢按照PPT本身的规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比如,PPT不是书籍的屏幕展示,每张PPT应该是可以自成一体的,完整讲述一个故事;色彩搭配要让人赏心悦目,而不是简单的白底黑字;动画要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否则就喧宾夺主了......。同时,我也将这个要求扩展到自己研究生身上,经过几年的训练后,我指导的研究生已经独成风景,其他熟悉我的老师一看PPT就知道是我的学生。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以前曾经认为是PPT优势之处,现在正在慢慢变成影响教学效果的桎梏。比如,PPT方便性的一面,可以节省备课时间,甚至可以一劳永逸,几个班、几年内的课,主要努力备课了,以后都可以不用怎么费心了,仅稍做修改就够了。其次,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离开了粉笔,也就没有教师吸入粉笔灰的担忧了。第三,学生也省去了记笔记的烦恼,只要带着脑子来听就行了,没有听清楚的,下课了还可以下载课件仔细钻研,复习备考也方便多了。也就是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学校教育越来越离不开PPT了,学校要求几乎所有教师制作PPT,甚至逐渐演变成“PPT不再是教学的需要,而是制度、评估的需要”——如果一堂课没有准备好的PPT课件,会被认为不认真授课的表现。
现在来看,除了第二条优势依然存在之外,其他的两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还成了总体教学效果差的帮凶。我上课的时候,喜欢结合最新的案例,甚至有些案例是当天看到的,也还未来得及深思熟虑,但教学中在讲解这个案例的时候,自己倒突然豁然开朗,于是就有欲望与同学们一起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觉得可以将当天的知识点用上并印证,还巩固了这个知识点。但是,这却偏离了原来PPT的内容,是不是需要将自己重新拉回来呢。我总不能让学生看着PPT,自己却在讲别的吧,那样学生是否会被弄得莫名其妙的。
前几天,与一位酷爱教学的老师聊天,他说他以前上完课,就将PPT删除,第二年重新做,这样上课的时候对内容很熟悉,也很有激情。这话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我虽然没有勇气将自己的PPT删除,但两次重复着PPT的内容和顺序,也是让我很抓狂的事儿。特别是最近学校要求开设平行班,一模一样的内容,要讲多次,有时候上午给一个班上完了一次课,下午又要给另一个班上一样的内容,我特别受不了这点儿。虽然PPT的内容一样,我甚至企图逼迫自己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讲授方法,用不一样的案例。一个本来很有趣的案例,自己讲两遍,肯定不觉得有趣了,这样客观上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是讲过的PPT,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不是重新默一遍,就会导致本来觉得很熟悉的内容,有些细节却忘记了,提出了一个案例,却讲不明白了,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儿,甚至会开始紧张起来。究竟是我驾御它,还是它驾御我呀?
PPT的确是可以节省教师一些板书的时间而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学生反应也需要时间,思维必须跟得上PPT的播放速度。我上课的时候,看到有些学生在记笔记,有时候不得不放慢一下速度,怕影响进度,就告知学生不用记了,以后再下载PPT看。但现在我突然感觉,这是不对的:学生在上课时所做的笔记,是最适合学生自己看的,他记录的是自己认为不清楚或者薄弱的环节,对学生来说就是重点和难点,但这也许与PPT上教师所罗列的内容有很大出入。有人认为,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体现教师对文字精神理解的过程,可利用文字和语言,将学生融入到学科的文化之中,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过程,教师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临场发挥,随时进行改变,采用最合适的内容。而PPT是事先编制好的,不可能随之改变。但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最大区别是要更多体现教师的特长和个性,而不是遵循什么死板的教学大纲。因此,PPT可能束缚了老师个性的发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过分依赖大量的信息资源,反而会牵制自己的个性,时间长了,就会惰于思考,越来越依赖PPT的内容和顺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另一种“照本宣科”,只不过此时“宣科”的内容包裹了一层PPT的伪装而已。甚至有些教师将电子版的教科书内容原封不动地搬上PPT,满满一大屏文字,一堂课一百多张PPT,看得就让人犯困,也没有充分利用PPT的多媒体特征,这对听课者来说,的确是受罪。如此来看,这样节省时间提供大量的时间究竟有多大意义呢?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授课者的思想如果运作得比PPT快,想到什么就立即表述出来,不用受PPT的限制,反而可能讲到更多的内容。
从学生层面来说,问题更多。有了PPT,很多同学上课就不再跟着教师的的授课内容积极思考。而板书是没有实时显现的,需要同学思考,与老师共同推,于是他们就会跟着老师的引导,不会离开老师的思路。因此有教师强调:做学生一定要做笔记。积累知识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重复记忆,仅仅看老师的课件,就少了一次知识积累的重复过程,也是导致许多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旷课的重要原因。许多年轻人喜欢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思考,是否与这种教学方式有关呢?
当然,许多问题,可能并非完全是PPT的过错,但PPT对这样的过错有推动作用。比如我上面所说的平行班的事儿,与学校的教学制度也有一些关系,但就是由于PPT的可复制性,让懒人仅仅为了增加课时有了可乘之机。也许,更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是只用几张简单的幻灯片列出提纲,教师手中有一些随时备用的案例卡片,剩下的全部交由教师发挥。教师备课,只需要按照提纲,增加或更新更多的案例,这样的授课会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有些能用PPT表现的多媒体特性,就用PPT展示,充分利用电子化手段的优势,而不是刻意用这种手段来代替原本更有优势的传统授课方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