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这句话在互联网刚刚流行时曾风靡一时。这是1993年7月5日《纽约客》上刊登的一则由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创作漫画的标题。漫画中有两只狗,一只端坐在电脑前,与另一只坐在地板上的狗在聊天。据说这是《纽约客》上被重印最多的一则漫画,施泰纳也因此而赚取了超过5万美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指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区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别人无法知道你是谁。在教师群体中,我当时也曾将这句话进行改造,戏谑“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位教师”,主要是告诫一些老师们在网络上交流应保持对等和公平的心态,朦胧中认为这样可能对教学更有益。
然而,时过境迁,这个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而想方设法了解对方到底是谁的个人和组织与日俱增。毫不讳言,眼下不仅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甚至还知道你是一条怎样的“狗”。比如,很早之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人肉搜索”。Google搜索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中译名,我一般喜欢亲昵地称之为“狗狗”。虽然狗曾经是互联网的最早代言人,但人家似乎不太喜欢这样称,最后自己取名为“谷歌”了。倒是中国的一家公司将这个名字拣起来了,号称“搜狗”。这里我们忽略一些利用流氓手段来窥探用户信息的软件,我们还是看看貌似出于正当商业目的公司的一些情况。比如谷歌从刚开始建立之初,就保留了用户的许多信息,业务范围也扩展到几乎互联网业务的各个方面。每一项业务都免不了要搜集用户信息——你从什么地方上网,喜欢查询什么,喜欢浏览什么网页,您经常与谁保持联系,甚至关于你的用户名和密码等等。总之,你在网上的所作所为,这些公司尽收眼底。难怪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曾自豪地说“收集更多的个人数据是谷歌得以发展的关键”。这也使得谷歌在大数据时代和云时代更是如鱼得水。
今天我想谈的是云教学,注意不是云教育(之后再谈这二者有什么区别)。我对云计算应用的理解是“我们只需知道在云的世界与对方协作,但无需知道对方是谁”。这是否“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升级版?
在汉字的大多语境中,“教育”与“教学”似乎是同意词,但这里我却要强调二者的区别?一般来说,人们是从社会和个体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可分为如下几个不同的层次:广义上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上指指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更狭义地,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但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应该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因此会强调“学”,此时就与我说的“教学”有类似之处。因此,泛泛而讲,教育更注重其社会功能,而弱化了其个体功能。甚至将原本强调“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概念也等同为“教育”的社会功能了,这从我们国家出版的大多数官方文件中略见一斑。
但是,在互联网的云时代,我们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恢复二者的地位——“教”与“学”本来就应该是对等的。参看网上关于“云教育”(Cloud Computing Education,CCEUD)的定义: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概念,集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在国际上,也出现了新兴的大规模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概念。很明显,这些理解仅仅是对学校传统教育理念,或者说只是传统“电视大学”的一种扩展,只是利用了网络作为传递教育信息的媒介而已,还远远没有挖掘出互联网已经为我们准备好的教学构架,无法体现“教”与“学”的是对等性。如果用“云教学”查询,除了找到一些一些公司的宣传之外,目前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结果,这也正说明本博文应该存在的价值了。我这里要谈的“云教学”正是要强调“教”与“学”是对等的理念,因此这个词对应的英语应该是“Cloud Computing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相应出现的对等(Peer to Peer)教学是这一概念的实践,充分利用了云计算的技术和互联网本身的对等性特征,目前在全球也有不俗的表现。
为了理解对等教学,下面将以诞生于草根性项目的“网络同伴互助对等大学”(Peer 2 Peer University,简称P2PU)为例来进行说明。这个大学的理念是:人人可教,人人可学,事事可教,免费自由(Learning by everyone,For everyone,About almost anything,Completely free)。P2PU的核心是开放社区,通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堂,藉由开放社区建立起来的网络大学。在这里,人人都可扮演着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创建课程,这些课程也可被任何网上用户所访问。
这对传统的大学来说,P2PU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办一所实体大学,必须要有教学楼、餐厅、体育场、图书馆,未来的大学还需要这些吗?P2PU跨越地域的局限,让具有共同兴趣的人基于开放资源共同学习。2009年9月9日,P2PU正式开课,第一批共7门6周的课程,标志着P2PU由梦想变为现实。最初的大学很“简陋”,就是基于维基和Blog搭建的平台,学生可以将学习收获记录在自己的Blog上,也可以通过维基协商讨论、共同创新知识[1]。之后,如何对学习者的学习历程与收获进行认定,使得他们在虚拟大学中的学习努力和成效得到他人的承认,这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好在现在已经有人在考虑这些问题了。
除此之外,与传统大学相比,这类大学的优越性更体现在课程的开放性和对对等性方面。一些大学也开办了利用网络作为媒介的“网络教育学院”,也有些网络课堂,但在这些开放课程资料中,其所展示的很多内部资源又是不开放的,比如教案中说要求读某一本书,或者下载某一篇文章,但是这本书或文章可能是不开放的,这对那些校外的学习者,或者说没有办法获取到这些资料的人来说,那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而P2PU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设内容完全开放的课程,课程资源主要是在已有开放在线资源、或者免费的在线资源的整理,在创用CC协议框架下,对课程资料进行重组或者资源链接,真正实现任何可以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获取到这些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此外,在P2PU,作为潜在课程资源的同伴之间讨论产生的内容也是开放的。这充分体现了在“云”帮助下的共享,但不再是云里雾里了。另外,在P2PU中任何人均可以创建课程,可以是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是领域的新手,这就是教学对等性的体现。课程组织者均是志愿者,课程创建的目的往往是基于兴趣和喜好。新手课程组织者可以得到外界专家的指导,帮助其将课程准备的更好。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参与者们的讨论观点和笔记,又成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实现了课程的自组织发展[1]。
由于P2PU的云教学还处于发展之中,也许还未被广泛接受或者是习惯采用的方式,因此有时候也碰到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为了解这种对等创建(peer-created),对等主导(peer-led)的网络环境如何维持, 有人[2]对P2PU的实际效果进行了一些调查,主要包括成员作为学生或教师通过开放式网上学习平台的参与情况。从对P2PU的4万多用户中抽入的样本分析发现,85%的成员从来没有参与过社区,只有18%的课程会考虑完成并保留在平台上。虽然对等大学的用户积极想办法去创建课程,但是在完成这些课程之前,他们会一直处于比较纠结的状态,表明需要随时鼓励这些这些教师和学生用户的参与热情。缺乏动机或社区参与,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教师最终没有完成该项目。然而,数据显示了众多来源(众包)的教育资源汇集起来,不管对对感兴趣的小团体,还是广大受众都能带来一定的帮助。Science周刊[3]在今年10月出版的一期“Editors' Choice”栏目中对此也进行了评价与介绍。
如果觉得这个有趣,请看我的下一篇:云时代,人云亦云(3):趣谈云安全
参考资料
[1] 贾义敏等,2011。P2PU:开放的网络学习社区。现代教育技术,21(8): 9-13。
[2] Ahn J. et al., 2013. Learner Participation and Engagement in Open Online Courses: Insights from the Peer 2 Peer University.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9, 160.
[3] Education:Learners As Teachers. Science, 342, 163. 2013-10-1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