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秋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ngshiliang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地面沉降、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研究

博文

落选院士之调查结果公布,回应学术造假质疑

已有 4245 次阅读 2011-8-27 21:46 |个人分类:自说自话|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质疑, 回应, 人耳鼠, 曹谊林, 调查结果

上海交大昨公布专家调查结果,回应学术造假质疑——
                  “人耳鼠”是真实科研成果
 
(作者:易蓉,刊于《新民晚报》2011-08-27-A3版)
 
【事件回放】
        2001年,一只“背上长着人耳朵”的老鼠在北京举办的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亮相,名噪一时。这只“人耳鼠”培育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曹谊林之手。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314人),曹谊林名列其中。6月,《瞭望东方周刊》载文质疑当年参展的“人耳鼠”存在造假行为,还称曹谊林十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高达3亿元,“得巨额投入却停滞不前”,“一只假耳朵骗取三个亿”。8月,中科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45人),曹谊林落选。
        昨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第九人民医院召开媒体通气会,公布了学术鉴定委员会的评议意见和国家审计署的调查结果:“人耳鼠”是真实的成果,不存在科研造假;曹谊林自1999年至今承担的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均严格按项目计划后执行。
 
质疑一:“人耳鼠”有假?  
回应:专家鉴定鼠背人耳是软骨
 
        为回应质疑,曹谊林团队从6月底开始进行重复验证实验。经过“耳廓支架材料构建”、“细胞接种”、“体外培养”、“植入裸鼠”等耗时6周的过程,8月中旬,支架材料降解,细胞形成人耳状软骨,8只“人耳鼠”成功培育。
        通气会现场,记者见到4只活体“人耳鼠”。据曹谊林团队成员之一、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第九人民医院教授周广东介绍,此次重复试验的8只裸鼠背上,有2只“耳朵”来自人软骨细胞,6只来自猪、狗等大动物软骨细胞。
        8月14日,上海交大组织了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学术鉴定委员会,经过考察和学术评议,并对活体“人耳鼠”当场取材验证,将再生组织现场冰冻切片,病理鉴定为人软骨组织。同时,再生组织移送第三方机构,经组织病理学鉴定后,报告证实为软骨组织。
        质疑报道中提到,当时参展时间紧,怀疑老鼠背上的人耳是某种支架。对此,曹谊林解释:“正常实验过程需要6~8周的时间,才能让细胞长满支架、形成软骨。当时离布展只剩2周了,实验室将软骨细胞接种到可降解材料支架上,并植入裸鼠体内就送去了北京。原本需要在无菌条件下饲养的裸鼠,由于缺乏免疫力,被展出后2周死亡,试验周期未能完成。就像一个没有完全成熟的桃子,裸鼠体内还未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
 
质疑二:一只耳朵骗3亿?  
回应:十年8000万元有账可查
 
        质疑媒体报道中提到一个惊天数字——3亿元,称曹谊林“一只假耳朵骗了国家3亿经费”。对于这个说法,曹谊林感到非常气愤:“国家973项目一个是3000万,我有两个,但是作为子课题要和其他学者分摊。2005年后,为了培养人才,我本人不拿课题,给团队成员去申请。但就算是整个团队,十年来总共也只有8000多万元。”
        今年7月,国家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接实名举报后,专程来到上海九院调查曹谊林科研课题申请和经费使用情况。经过10天调查取证的结果是:自1999年至今,曹谊林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科研课题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项目经费总额达6409.23万元。而所有项目均已结题,通过验收。审计取证调查反馈:7项课题均有明确研究任务和目标,“账目原汁原味”,经费使用均按项目计划后执行,科研项目达到任务书预期效果。
        周广东进一步解释,通过国家审计署的这6409.23万元中,曹谊林提到的两个973项目占大头,为6000万元,其余项目合起来只有409.23万元。而这6000多万元中,曹谊林及其团队可支配的金额大约为700万元。“曹老师提到整个团队的8000多万元,就包括这700多万元,以及十年来我们团队中我和其他一些同事申请到的项目经费。”
 
质疑三:迟迟无法应用于人耳?  
回应:科研之路每一步都很艰辛
 
         质疑曹谊林的一个观点认为,高额的科研经费投入后没有获得预想中的产业回报。周广东认为,产业化的困难来源于技术和政策,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组织细胞来源、植入免疫系统排斥带来的炎症问题是最大的难关,但目前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应用骨髓、脂肪等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成功构建并修复了软骨、骨等组织缺损;建立不同类型组织体外构建技术等等。而政策方面,所有细胞、材料、细胞材料复合物,每一项的安全性都需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认证才能用于临床试验,“几乎批不下来”。
        十年前,有记者向曹谊林提问“何时能够实现产业化”,当时他的回答是:“科学的事很难说。”十年后,面对同样问题,曹谊林说:“在美国首次实验成功的时候,我第二天就想把这只耳朵用在人身上,这是我所有的目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人所用。这条路一走走了10年,每一步都很艰辛。我可以回答的是,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90%,至于剩下这10%需要多久,很难说。”
        据周广东介绍,团队已成功将人体残耳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再造人耳软骨,正着手在猴、狗等具有免疫能力的大动物身上进行植入,目前基本没有排斥。“这是一个质的突破,因为只要大动物好用,就有希望给人用。”
 
【对话】
记  者:目前你作为学科带头人,除了科研项目需要投入精力之外,是否还有一些管理工作也要完成?
曹谊林:是的。我现在除了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之外,其他的地方已经不再做管理了。我倒是希望什么管理工作都不做。中心是企业化模式运作,有那么多研究人员,我要想办法让它活下去。
记  者:据说国家对中心的支持只有基建投入,中心如何生存?
曹谊林:所以要做一些能够有产值的项目,目前在做的有玻尿酸。
记  者:有人这样来质疑,您是怎么看的?
曹谊林:十年前我因为这个“耳朵”站在大家面前备受瞩目,十年后还是这个“耳朵”,我站在大家面前受监督。我觉得是好事,科研要经得起监督。人都有欲望,但没想到会变成这样的方式。院士评得上是大家的肯定,评不上我也不在乎。我不怨恨,我没有孩子,所以我把组织工程当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完。我们一定要超过美国人,这是我当时回来的初衷。
 
【名词解释】
人耳鼠:首先使用可降解材料经过耳形压模,聚乳酸(PLA)溶液浸泡使其强度增强,制成耳廓支架材料。其次,将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经过1-2周体外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再经过6周,支架材料降解,形成再生软骨。

曹谊林教授

人耳鼠
 
(《新民晚报》记者易蓉报导,刊于该报2011-08-27-A3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5562-480287.html

上一篇:城市,让鸟儿更聪明
下一篇:东京大学学术报告会印象
收藏 IP: 58.24.211.*| 热度|

1 丁甜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