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中国科学家缺原创性论文是伪科学

已有 5623 次阅读 2014-1-6 13:16 |个人分类:科学新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伪科学, 原创性, 北京师范大学, 闫小勇, 孙文俊

寻正

我笔误把火狐整成飞狐,于是被闫小勇教授嘲笑了一把,因此我点了他的名字一下,就飘到了一位被《自然》报道的学术大牛家园里去了,随便崇拜了一下,就有了吃苍蝇的感觉,因为我发现了闫教授居然是搞伪科学的主儿,我如果发文批评,就变成了因私报复,而不发文,总觉得心里不吐不快。最终觉得还是维护科学纯洁性比个人名誉要重要些,因此抛砖砸玉。

《自然》在开放年代也整了一个开放性的杂志,叫《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那是交钱发文的新式开放性杂志模式,闫小勇引以为傲的《科学家追求时尚》一文就发表在该杂志上,闫教授在该文排名第四。这篇文章除了中国的专家,还有新加坡与香港的学者,大家都是搞什么复杂系统研究的,这种所谓交叉学科,向来是伪科学的重灾区。

交叉学科很有价值,但也易于给伪科学留下空间,因为它很容易出现在科学家面前讲哲学,而在哲学家面前谈科学的情况,大家在云盖雾绕的概念游戏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称赞声一片。中国学者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懂的时候就大加赞扬,别人就以为他懂了,而缺乏不懂就要深思的心惯,如果一项研究既不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理论价值,那就可能是伪科学。

《科学家追求时尚》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始终都有热点研究,而这些热点研究会因为种种原因存在,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本身的现实价值与攻关难易程度,这是一个无法证伪的命题,因为几乎不存在替代解释。

《追求时尚》一文采用了某种量化手段,即在美国物理学会的系列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用过去的文章作为评判标准,看新发表的文章跟踪热点的情况,这某种程度上是Tautology,循环论证,即使原命题可以证伪,也会因为方法上的缺陷而证实,为什么呢?Any inherent bias or propensity will have a tendency to repeat itself.任何决定选题与发表的因素都会继续。

该文做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中国与德国的学者比美国学者更追求热点,不如美国科学家有原创性:原创性排队,最牛者美国,次德国,日本,最后是中国。我的确感觉中国学者可能原创性不如美、德、日,但该文的结论却是非常搞笑的,因为它源于一个非常短视的未必合理的量化。

一叶障木,不见森林,该文的作者似乎没觉得用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来衡量其它国家的论文有什么不妥,我敢打赌,如果我们采用中国物理学会的杂志作为评判标准,中国的科学家不但比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的学者更有原创性,中国学者的科学贡献也是这些国家所有学者总贡献的无数倍!派个小学生大概也能完成这一研究。

这些自以为是的研究者没有意识到他们跨入了一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而缺乏社会学基础的他们忽略了基本的社会学常识与基本思路。他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现,只不过把所谓网络分析的手段生搬硬套到物理学研究论文上了。

再回头看了闫小勇教授的高产论文,几乎就是一个套路,同一种方法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去,听起来头头是道,其实就是概念三炒(水煮、红烧、与爆炒),想起哈工大的一名教授,网名太簇,孙文俊是也,他同一年毕业三个硕士,就是把同一方法照搬到三种场景中去,说到底,全是包装得很好的伪科学——以科学的名义,做无聊的事情,既无理论突破,也没有现实意义——当然,他们阐述现实意义时仍然头头是道。

中国学者原创性不如发达国家,美、德、日的比较就大有问题了,稍有物理学基础,这德国人可不是一般地牛,二战是否打垮了德国学者的脊梁,难说得很,日本后来居上,那肯定不是超英赶美整出来的虚名,谁比谁更有原创性,也具有不确定性。我可以怀疑日本真不如美国,但绝不会相信该论中表达出来的数据,那些数据整个儿就跟巫数差不多,毫无价值——它只能代表数据的产生方式而已。

在数据时代里,有着计算机的帮助,我们还能产生更多的数据,因此,做学术文章的压力总能将它们转化为学术成果,原创性缺缺,但欺骗性十足。中国的学术界评审规则潜的多,而这类伪科学课题似是而非,估计是学术原创性不太够的人的最爱,希望本文的揭发可以引起潜在的评审者的注意,在评审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的论文你认真读了都不懂,一种可能是你学问差了,那没什么羞耻的,还有一种可能是它本身就是忽悠人的东东,你把这玩意儿当作创意与原创,那才是丢人到底的事情。

这篇文章因为跟《自然》挂得上钩,国内媒体广泛转载传播,也很搞笑,中国人原创性不好说,但科学修养差却是可以判断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756407.html

上一篇:乙肝疫苗死亡事件与疫苗上市后安全监测
下一篇:方舟子的美国“豪宅”被爆光
收藏 IP: 173.17.169.*| 热度|

6 赵美娣 王涛 郭向云 孙根年 曹建军 JIANH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