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江的博客 Hanjiang Lu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hj701 研究兴趣: 物联网、智慧海洋、人工智能、多智能体及强化学习、无人集群协同智能

博文

科研疲劳感与科研寿命 精选

已有 17660 次阅读 2016-8-20 10:43 |个人分类:科研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兴趣, 科研寿命

                                    科研疲劳感与科研寿命

  对于科研寿命问题,有人说博士毕业以后5年,水平就很差了。言外之意,读博士期间,不论状态、条件,对于科研前沿的跟踪等等,容易出成果。可一旦博士毕业,比如说10年以上,估计都在40以上。如果说到了50多岁,论文基本上都是挂通信作者,论文不再直接操刀了,自己不会全篇去写了,对于科研前沿等等,一般而言就比较难以跟踪了。

 个人认为,科研寿命减短,与科研价值取向也有关系:比如,博士毕业一般有论文数量和水平要求,读博也都是算拼了最大气力。评职称要求论文,目前职称是决定工资收入和生活基本需求的一般保障,因此论文也不能懈怠。但当这些外在驱动力不再存在时,科研动力也就减小,科研寿命也就相应减短。就比如当前的基金吧,每年交本子,屡投屡不中,科研动力、信心与兴趣也就自然下降。另外,科研环境不可避免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也会间接打击科研者的信心与动力。此外,诸如种种“科研做吐了的吐槽”,说明过于急躁的科研过程本身也会对科研的兴趣造成致命打击。这些情况实际上是增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疲劳感。

 上述种种科研寿命减短的原因,本质原因在于科研的一些功利性的属性。当然,科研活动本身与社会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功利性和利益属性不可避免。但如何尽量减少上述因素,而延长自己的科研寿命呢?

 我认为是科研兴趣与科研责任。科学网蒋继平老师的《科研是兴趣的选择还是责任的使然?》谈了这个问题。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到了年龄很大还在坚持做科研的人,比如科学网上一篇博文(忘记名字了)说,美国的一位70岁的老人,每天早起坚持坐飞机7点多准时到达另外一个城市的实验室。我在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期间,在周末就经常看到好多教授在他们的独立办公室(比较小,就一间)读论文(他们收入较高,不用周末去打理公司)。我当时访问的倪明选教授,即使到了澳门大学或者说甚至碰巧刚刚出差下了飞机,周末也必然雷打不动召开组会一块读论文,讨论论文,思维比我还敏捷。中国海洋大学的唐功友教授年龄也接近退休,但听说也是坚持到办公室读论文。我有时准备投稿比较好的刊物时(其中两篇IEEE Transactions文章也都是博士毕业以后发表的),不论是收到牛人的审稿意见,还是在修改写作论文时,也觉得写作科研论文虽然辛苦,但能够与世界范围内的小同行进行交流,也是蛮有兴趣的一件事情。同时在写作论文时,通过搜索论文,也间接跟踪了小领域内的一些新的发展与方向。因此个人感觉,对于小人物,如果说“科研责任”有点高大上的话,科研兴趣还是非常重要的延长科研寿命的一个原因。

  各位博友,对于延长科研寿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交流一下?

 PS:感谢各位博友的支持和留言,顺便增加一个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的链接,并预祝大家在宁静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科研未来。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宁静中创造美好未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666-997566.html

上一篇:立秋-2016
下一篇:面对现实,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
收藏 IP: 112.227.158.*| 热度|

43 杨正瓴 赵美娣 黄仁勇 孔梅 蔡宁 梁洪泽 许培扬 孙彩军 李颖业 白龙亮 牛登科 王从彦 李得建 晏成和 郑永军 姚伟 常顺利 陆泽橼 高绪仁 黄永义 吴斌 范毅方 邢志忠 彭真明 强涛 陈南晖 李剑超 马臻 原梅妮 张成岗 louiexp xlianggg shenlu ghzhou5676 guhanxian aliala LongLeeLu qzw htli biofans liuerbai xiexmbs loujinsh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