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山妖,助边蛮孟获,决斗孔明高。
孢子滋生,按蚊叮咬,虫豸脏腑侵挠。
血球裂、周身寒栗,热骤起、愁脸泛红潮。
大汗淋漓,消停未几,冰火重遭。
撷采青蒿醚浸,萃莹莹晶体,灭瘴天刀。
过氧危桥,钙酶枷锁,同扼疟浪凶涛。
细胞膜、柔情不再,线粒体、息鼓拒燃烧。
又见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最令蜀军胆颤的不是孟获的大象虎豹,而是一种叫“瘴气”的东西。其实“瘴气”就是一种叫做疟疾的病。巧合的是,疟疾的拉丁文malaria的原意竟是mal(坏的)+aria(空气),与中文的“瘴气”高度一致。
疟疾是由一类叫疟原虫的原生动物感染导致的疾病。当按蚊(一种叮人的时候屁股翘上天的蚊子)叮咬疟疾病人时,人体内的疟原虫进入按蚊唾液里,并在里面进行配子生殖产生大量孢子,当它再次叮咬人时,孢子进入血液,首先在肝脏里继续增殖,经过一段时间发育,疟原虫冲破肝细胞,侵入红细胞并在里面大量繁殖,当其数量达到一定时会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物质干扰了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让肌体产生寒冷的感觉,不断地哆嗦颤抖,“打摆子”既是疟疾的别称又是发病时的真实写照。然而肌肉颤栗会产生大量的热,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快体温就急剧飙升,此时病人高热难耐、面色潮红。过了一段时间身体大量出汗,体温暂时恢复正常。
然而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的疟原虫很快就侵染了新的细胞,病人再度出现“寒战-高热-大汗”的临床症状,并随着疟原虫的感染复始循环。感染了疟疾的士兵无疑战斗力全失。据统计,盟军在二战和美军在越战中因疟疾引起的减员远大于因战斗本身引起的减员。越战中,参战各方都饱受疟疾之苦,而传统的抗疟疾特效药奎宁和氯喹都因疟原虫变异而失效。为了研制更有效的抗虐新药,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组做了几千种中药的提取实验,其中包括青蒿(准确来说是黄花蒿),但大多数没有效果。后来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她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灵感,认为是传统的“水煎”法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于是她开创性地想到了用低沸点的溶剂乙醚来萃取,最终获得了青蒿素结晶体。
青蒿素抗疟疾的机制主要有三条:1、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这一基团是抗疟作用中最重要的结构。过氧桥产生自由基使疟原虫的蛋白失去功能导致疟原虫死亡;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疟原虫内质网的钙ATP酶产生抑制作用,使疟原虫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引起细胞凋亡;3、青蒿素选择性杀灭红内期疟原虫是通过影响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从而达到抗疟的目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