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吴国林、孙显曜著《当代物理学方法论》正式出版

已有 1643 次阅读 2023-9-5 16:18 |个人分类:出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当代物理学方法论》

吴国林、孙显曜

 

这是我与我的硕士生导师孙显曜共同出版的著作。20236月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41.7万字,327页。全书与一般的方法论著作不一样,其中包括“解释原理与诠释原理”、“哲学原理”两章,以突出诠释的作用、哲学之于物理学的重大创造作用。

《当代物理学方法论》是我主编的“当代哲学前沿丛书”的一部,另还有三部待出:《技术诠释学》、《科学家与人文精神》、《道德话语的默认语义学诠释》

 

《当代物理学方法论》全书目录

 

第一章  怀疑性原理

第一节 西方哲学中的怀疑主义

第二节 怀疑性原理在科学研究中提供的历史经验

一、怀疑性原理在科学史中的作用   

二、怀疑性原理的应用准则      

三、科学危机中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科学发现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一、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二、科研选题始于问题的根据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悖论方法    

一、物理科学中若干悖论简介   

二、悖论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      

三、研究悖论对发展科学的意义      

nEO_IMG_书1.jpg

第二章 可观察性原理 

第一节 可观察性原理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可观察性原理的涵义和特征      

二、可观察性原理在科研中的作用   

第二节 观察观念的现代变革    

一、观察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二、主体、客体与测量系统的关系   

第三节 可观察性在科研中提供的历史经验    

一、可观察性原理的提出及其反响   

二、戏剧性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四节 可观测性原理的存在形态及其理论和事实根据 

一、可观察性原理的存在形态   

二、第一形态可观察性原理的证据   

第五节 微观领域测量问题简评 

一、测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二、微观测量问题的科学评价

三、微观测量问题的哲学评介   

第三章 逻辑简单性原理    

第一节 逻辑简单性原理的含义与作用   

一、逻辑简单性的涵义和特征   

二、逻辑简单性原理在科研中的作用      

第二节 逻辑简单性原理在科学变革中的历史经验      

一、不能背逆的最高原理   

二、能确保任何理论体系的可靠性   

三、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通向简单性原理的逻辑阶梯      

一、比较与分类及其作用   

二、分析与综合及其作用   

三、归纳和演绎及其作用

四、类比和回溯推理及其应用   

第四节 通向逻辑简单性原理的道路      

一、科学抽象与理想化方法      

二、科学抽象的一般过程   

三、公理化方法   

第四章  思维创造性原理  

第一节 思维自由创造性原理的含义与作用    

一、思维自由创造概念的提出   

二、思维自由创造概念的本质   

三、思维自由创造原理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直觉思维与科学发现    

一、直觉思维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二、直觉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   

三、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第三节 灵感思维与科学发现    

一、灵感思维与潜意识      

二、灵感思维的基本特征   

三、灵感思维的作用和产生条件      

第四节 想象思维与科学发现    

一、想象思维的含义及其与直觉、灵感思维的关系与区别   

二、形象思维在科学技术中的特点   

三、想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五章 科学理论及其数学化原理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原型——假说    

一、假说的含义和特点      

三、假说是理论的原型      

三、形成假说的前提条件   

四、假说向理论转化的标志      

第二节 科学理论与科学结构   

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结构      

二、公理化方法与公理化的结构体系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结构体系   

第三节 科学理论检验的韧性原则    

一、理论的含义、特征和条件   

二、科学理论的检验与评价      

三、科学理论的免疫及韧性原则      

第四节 数学的研究对象与数学化趋势

一、关于数学对象的历史发展   

二、物理学的数学化经典概念及其局限性      

三、数学化现代化观念及其发展趋势      

四、评狄拉克数学化的新方案 

nEO_IMG_书2.jpg  

第六章  解释原理和诠释原理

第一节 诠释与解释的含义  1

第二节 解释原理的基本含义与模式 

一、科学解释的DN模型   

二、科学解释的IS模型     

三、科学解释模型的问题   

第三节 自然定律问题 

一、休谟的“因果”定义   

二、规则性进路   

三、必然性进路   

四、其他的可能方案   

第四节 量子力学诠释之举例    

一、哥本哈根诠释      

二、玻姆量子势诠释   

三、多世界诠释   

第五节 量子力学的诠释问题    

一、量子力学诠释能否选出最好者

二、量子力学为何有多个诠释

第六节 量子诠释意义上的理解 

第七章 对称性原理     

第一节 对称性概述    

一、对称性的内涵      

二、“爱尔兰根纲领”及“相位方案”    

第二节 对称性的基本形态 

一、古典对称性方法   

二、现代对称性方法——数学变换不变性      

第三节 粒子物理学中的变换不变性 

一、空间具有连续特征的变换   

二、时空具有分立特征的变换   

三、可观察、不可观察与对称性原理      

第四节 规范变换、对称性与对偶性 

一、规范变换的由来和发展      

二、局域规范变换不变性   

三、守恒量、对称性与规范场   

四、对称、超对称到对偶   

第六节 对称性、破缺对称性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对称性的特征、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   

二、对称与破缺的关系,对称破缺的本质      

第八章 对应性原理      

第一节  对应原理的历史背景与基本概况       157

一、对应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对应原理的产生、特征和本质   

三、对应原理的意义和地应      

第二节 对应原理的历史发展    

一、对应原理发展概述      

二、物理学家对“对应原理”的发展      

三、量子场论与对应原理是否矛盾?      

第三节 多体问题与对破缺的对应关系    

一、多体问题的普遍性有复杂性      

二、多体问题与对称破缺的对应      

第四节 宇观微观对应关系

一、宇观微观对应假说       169

二、宇观微观对应关系       172

第九章  对立性原理   

第一节 对立性原理的含义与意义    

一、吸引—排斥的历史考察      

二、对立性原理的含义和特征   

三、对立性原理在现代引力论中的意义   

第二节 基础物理的吸引与排斥 

一、分子运动与吸引—排斥      

二、场的运动与吸引—排斥      

第三节 前沿物理的吸引与排斥

一、凝聚态物理的吸引与排斥   

二、粒子物理学与的吸引—排斥      

三、天体物理与吸引—排斥      

第十章 互补原理   184

第一节 互补原理的历史、特征和含义     184

一、互补原理的历史背景   

二、互补原理的基本特征与含义      

第二节 互补原理的有关争论    

一、EPR论证      

二、EPR关联的拓展  

第三节  当代物理学中的互补原理问题   

一、经典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二、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启示   

三、互补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十一章 统一性原理 

一、统一性原理的涵义      

(一)统一性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统一性原理的涵义   

二、最小作用量原理及其意义   

(一)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发展历程   

(二)最小作用量原理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      

(三)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意义   

三、统一场论的发展和现况      

(一)几何统一场论的图景      

(二)爱因斯坦与统一场论      

(三)量子统一场论的图景      

(四)规范统一场论的图景      

四、超弦理论与统一性原理的前景   

(一)标准模型的成就与困难   

(二)弦理论      

(三)超弦理论的特点      

(四)统一性原理的前景   

第十二章  哲学原理   

第一节 哲学的含义    

一、哲学是什么?  222

二、哲学的界定    225

第二节 中国哲学问题  226

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二、西方哲学是什么?      

三、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三节 哲学与经典物理学的发现    

一、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二、哲学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三、哲学与量子力学诠释   

第四节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当代物理学    

一、老庄哲学与汤川秀树的研究      

二、吠檀多哲学对薛定谔的影响      

第五节 哲学:所有科学之母    

一、哲学作为科学研究的理论资源   

二、哲学作为科学探索的坚定信念   

三、哲学是建立科学新范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nEO_IMG_书3.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1401563.html

上一篇:哲学与科技高研所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哲学工作坊
下一篇:著作《当代物理学方法论》前言
收藏 IP: 183.6.159.*| 热度|

3 王涛 朱林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