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关于科普的系列话题之二:7.23高铁事故折射全社会参与科普之必要 精选

已有 4214 次阅读 2011-7-26 13:13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社会科普

非常欣喜地看到,在涉及高技术的灾难面前,科学网没有沉默,今天下午的访谈也许就是最好的说明。下午3点多钟,忙碌中抽时间参与了访谈,提了一下问题,感谢闵老师、丛老师的热心回答,祝贺科学网成功举办访谈。


同许多博友一样,面对
7.23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付出情感、心痛的同时,也关心其中的理智思考,包括科学真相。网友们了解真相的强烈需求,专家的适时解读,政府的权威发言,没有及时的科学传播,就没有稳定的人心、和谐的社会。靠藏、靠压,无济于事。涉及高科技的灾难面前,更加凸现出全社会参与的科学普及的力量所在。


我是学农的,对高铁涉及的相关技术如通信、安全保障系统等可说是一巧不通,但我同样深深关注这些,一方面作为一个消费者,另一方面也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


我与高铁还是有些缘分。

其一,京津高铁开通不久,俺专门买了车票去体验这
29分钟的魅力,坐在舒适的车箱里,眼盯着电子屏上显示的各种数据,包括车速的变化,当看到瞬时车速达到300千米,而我们坐在车箱里却感觉非常平稳舒适时,真的感受到高科技的不同寻常。

其二,去年冬初在天津武清与朋友聚会,同桌正好有几个参与高铁设计的年轻人,说起中国在高铁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充满了自豪。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是一群非常敬业的人,记得有个工程师曾在饭桌上发自肺腑的感慨:他们的事业就是打破外国人在高铁技术上的垄断,为国争光是每个人都想做的。我相信这是一种真实的表述,因为在朋友面前没有必要喊口号。但他们也坦言,在高铁技术上,核心的还是人家的。

其三,曾在我们单位不远处办公的佳讯飞鸿,我曾在他们的企业参观,知道他们长期为铁路提供通讯设备和应急救援系统,从一个办公条件非常差的小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成长壮大成一个上市企业,真的很不容易。包括同为区政协委员的他们的林总,都是我所佩服的人。这次,一些铁路相关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纷纷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情况说明,非常理解,在这个时候,摘清自己是最重要的,哪有精力回答技术问题,进行所谓的“科普”啊。

真的不愿意看到我们在高铁技术上自主创新因这次事故从此一蹶不振。希望高科技企业也能承担起向公众传播相关科学知识的义务。


科学问题总是交叉于社会问题之中,但又受其他因素如ZZ因素控制,真相的揭示不可避免地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在哪个国家都一样。真相本身错综复杂。所以,尽管需求是科普的源泉,动力,这种需求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但我们仍然应该向着科学的真相不断迈进。展开很困难,但基本的科学事实不能掩盖。当然也包括诸如“雷击是不是导致这次动车事故的直接原因?”“列车提速后在安全防护系统的设计上最根本的改变是什么?等等。


我也想相信我们高铁技术没有问题,问题只出在一些牵涉到其他方面的“枝节”问题,可恰恰在所谓“枝节”问题上出了人命,我现在和广大网友最想知道的是,高铁到底的安全系数有多大?在多雨多雷的夏日坐高铁是不是能保证安全?高铁的通信调度系统很容易失灵吗?高速火车的防追尾系统与低速火车的本质不同,还有与汽车的防撞有什么区别。。。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幼稚,很外行,在专家看来可能不值得一答,但科学的真理不是在幼稚中产生,在需求、在争论中前进的吗?


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东东,它应该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外行提出需求,内行或有能力有兴趣的人加以解答,然后这种“科普”又迅速反馈到提问者,大家充分互动,不断争论纠错中寻找真相。

网络时代给全社会参与的科普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科普的观念在变,方式也在创新。一切皆可尝试。科普,绝不是专家一方面的事。也不仅仅要专家才能搞,才有责任参与。事实证明是这样的。

(据说,今天上午许多主流媒体都接到了中宣部的宣传通知,提出五点要求,包括不质疑、不展开、不联想,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访谈如期举行,也挺不容易的。)



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468622.html

上一篇:和花儿共同祈祷夏日的平安
下一篇:闲话“安全第一”
收藏 IP: 221.217.200.*| 热度|

12 李学宽 丛远新 张国庆 李宇斌 张玉秀 武夷山 赵凤光 唐常杰 曹小晶 黎在珣 王亚娟 shihuashish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