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闲话“安全第一”

已有 3064 次阅读 2011-7-27 23:21 |个人分类:时事浅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安全第一

 今个儿有些不爽。心情沉重地看完“永不到达的火车”,为传媒大学那两个本不该逝去的生命深深地惋惜。然后是思绪万千地骑着俺的电驴子,缓缓地行于回家的路上,四道口下车等红灯的当儿,后轱辘重重地被后边同样骑电动车的人重重顶了一下,回头一看,又是个毛头小伙子,真想骂他两句,看在大热天的份上,算了,好在只是座子顶了一下腰,又没怎么着。这样开两轱辘的车被“追尾”的事不知碰上过多少次。你说这些人都急个嘛吗?这年月,你不碰人人碰你,没辙,除非生活在没人的大沙漠。


每天骑行于马路上,知道马路上发生的血腥事件太多太多。回想起三月未我们刚搬回魏公村办公区不几天,楼下的小马路上就发生了惨案,有同事亲眼见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撞飞了一个买菜回家的中年妇女,很惨,因内脏出血肚子都鼓得老大,据说人没到医院就不行了。下班时路过事发地,地上和血迹还清晰可见。现在每每经过那里,心理就有一种恐惧感。骑起车来是能多小心就多小心,很多时候过马路也是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以致于同事都说我骑车可真谨慎啊。可俺承认,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做到严格遵守交通秩序,大多数路人都是如此。不管是真急还是假急,横竖不愿意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等红灯那几分钟。除了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很多都不看信号灯过马路的。国人的安全意识还是差得比较多。

 

话归正题。


最近世界不太平,中国各种安全事故频发。政府又急了,下狠心再抓安全,安全生产、安全运输,安全生活。。。


安全第一,似乎是不破的真理。安全原本是该常抓不懈的事。不是某个时段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一直在抓安全,安全第一的大标语随处可见,可给人的感觉好像安全事故是越抓越多。安全教育作用不明显。有人说,中国那么大,人那么多,出点安全事故正常,可这些事故的发生性质、发生频率,如果超过了人们心理的承受能力,就会大大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次
7.23事故的发生以及后续事件,引发的震动波至今未消,就是一个实例。


高喊不安全就不生产,似乎也不太现实,也不科学。人们知道,绝对安全的生产环境是不存在的。人们明明知道采煤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煤矿出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才不正常,但不能因此把煤矿都关了。人们往往带着对投入产出利弊权衡的眼光去考虑是安全第一,还是生产第一。所以,所谓安全第一,执行起来是永远要打折扣的,在现实中安全是不是第一总要看条件。煤矿劳动力廉价,死了人陪的少,值得冒险。


关键的问题是,是不是真正以人为本,是不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的前题下,是否尽全力把“天灾人祸”中的“人祸”因素降到最低。将危险和危害的风险维持在一个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


安全第一的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的安全意识要不断加强,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他人的安全,因为自己的过失威胁到别人的安全,自己也无安全所言。

 

抓安全,见实效,要落到实处,在中国看起来挺难。很多国人习惯于说一套做一套,喜欢敷衍领导,敷衍检查,侥幸心理特强。再就是旧体制下懈怠惯了,谁都不拿公家的事、别人的事当回事儿,结果是害人害已。当然,还有政令不通,责任不到位,管理混乱等诸多因素,,,众人多有评论,不想多说了。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我们生活在由起来越多的高科技因素构成的社会中,不安全因素会越来越多。防范起来也需要越来越细致的规划和深思。今天看到一则报道,说在高铁大发展的背景下,动车司机只有十天的培训时间,就匆匆上岗了,可见我们的技术,硬件有了,可没有解决好软件的问题,人的问题,任何高技术都需要人去驾驭,而我们人的素质的提高速度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即使靠教育意识有了,能力欠缺,也是一个问题。 这也许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之一吧。


发展的速度不可能停下来,因为没有保持相当的发展速度的中国经济,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但在安全与发展之间仔细权衡,适当的放缓速度是必要的。驾驭高技术,硬件软件一样不能少。在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形势下,安全第一的落实绝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教育就能解决的,也需要针对高科技发展的特点,与时俱进吧。安全的玩笑,生命的玩笑是开不得的。

安全第一,需要仔细分析技术因素,人的因素,不是靠喊出来的,也不是靠收拾几个责任人就能解决的。首先要科学看待。


血的教训,带血的反思,理智的思考。希望能见到实效。少点血腥,多点和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469168.html

上一篇:关于科普的系列话题之二:7.23高铁事故折射全社会参与科普之必要
下一篇:不要忘记唐山:纪念唐山大地震35周年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8 吕喆 陈龙珠 张玉秀 刘钢 李宇斌 虞左俊 shihuashishu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