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国家应尽快建立一种由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良好机制

已有 4048 次阅读 2010-4-27 15:43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普及, 科普机制, 科学家科普

此文作为2005年个人党派提案,被九三中央采用,2006年政协会上也有委员以此为话题递交提案,据说后来被转到了科协,估计没有人理会,涉及体制机制问题,难!

近年来,科普工作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技术普及法》的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步入法制轨道。近年中国的科普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科普效果的提高,其中有来自于受众的,也有来自于科普工作者或科技传播者的,总的来讲,双方参与的力度不够,科普的成效难以得到提高。

2004年9月举办的首届中国科技出版论坛中,笔者曾对中国科普创作队伍的现状进行了一番分析,谈到了中国缘何缺少像阿西摩夫这样的科普大师的几个原因,得到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中国科普力量相对薄弱,队伍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家参与的力度不够,当然这与新一代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多为中国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往往重理轻文,文字表达能力欠佳,不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科学研究内容有关,但如注意挖掘,人才其实也是大有人在,只不过他们受国家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不屑于参与像写科普文章、著作这样的小儿科事情。

众所周知,科普离开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有责任有义务尽可能向公众普及与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有关的科学知识,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资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而他们有权力了解这些钱投入的意义所在。没有公众对于科学事业的了解和理解,科学事业不可能繁荣。科学家参与科普在国际上也很流行。

尽管国情有差异,国外有些作法仍然值得借鉴。比如,有关机构要求科学家在提交科学论文的同时,必须提供一篇科普短文简明介绍他们所从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当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是宽泛的,既包括基础科学领域,也包括应用科学领域,不是每个领域都适合普及、容易普及,但作为一个科学家仍然有义务去普及他们熟悉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家参与科普,最有权威性,最具说服力,最容易被受众接受。举个例子来讲,曾被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科学养生问题,众说纷纭,也不排除媒体抄作的成分,如果科学家们纷纷站出来用最科学最通俗的语言去解释有关问题,就不至于引起公众的恐慌。

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一种在更大范围内动员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的良好机制,具体地说,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订鼓励科学家进行科普活动的政策(如设立有关科普奖),有关科技政策也应该向科普倾斜,使科技人员能够主动从事科普工作。使他们感到从事科普工作光荣,科普是与自己的专业研究同等重要的事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316716.html


下一篇:多少可以反映点科普创作现状的科普丛书《中国科普文选》(第二辑)
收藏 IP: 221.223.132.*| 热度|

3 杨正瓴 陈国文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