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一朵长春花,两种抗癌药:从民间偏方到生命奇迹 精选

已有 4348 次阅读 2025-3-2 20:49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698468488268.jpg

一、一场“误打误撞”的科学冒险

1952年,加拿大多伦多的克拉克·诺贝尔医生收到了一封神秘包裹——里面装满了一种名叫“长春花”的干叶子。寄件人是他的牙买加患者,据说当地人用这种叶子泡茶降血糖。诺贝尔医生半信半疑,但科学家的直觉告诉他:这片叶子或许藏着秘密。

他联系了研究伙伴罗伯特(他的亲哥哥,内分泌学家),将叶子送往实验室提取成分。然而,最初的实验令人大跌眼镜:给糖尿病动物喂长春花茶毫无效果,但注射浓缩提取液后,动物竟因“免疫力崩溃”死亡!原来,这种成分能“饿死”骨髓中的白细胞。诺贝尔灵光一闪:“如果它能抑制过度增生的细胞,是否也能对付癌细胞?”

1698635158450.jpg 

二、从“失败”中诞生的抗癌武器

科学家们开始疯狂种植长春花,从成吨叶子中提纯生物碱。1958年,他们终于发现了一种神奇物质——长春花碱。它能精准“打断”癌细胞的分裂过程,让肿瘤停止生长!但在一次科学大会上,诺贝尔的演讲被冷落,甚至被安排在半夜。他硬着头皮喊话:“这或许是抗癌药物的新机会!我们需要支持!”

台下,礼来公司的代表眼睛亮了。双方合作后,科学家们发现长春花碱对白血病小鼠效果显著,但提取难度极高——15吨干叶子才能提炼31克药物,堪称“植物中的黄金”。1961年,团队又从中分离出毒性更低的长春新碱。从此,这两种药物成为抗癌战场上的“黄金搭档”。

1698635158445.jpg 

三、癌细胞的天敌:如何“拆解”肿瘤?

长春新碱的作战方式堪称“微观特工”:它潜入癌细胞,破坏微管结构(相当于细胞的“骨架”),让分裂中的癌细胞“卡”在半路,最终自我毁灭。更妙的是,它对正常细胞伤害较小,医生可放心搭配其他药物使用。

临床奇迹不断上演:

l一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胸部长出10英寸肿瘤,注射长春花碱后,4个月肿瘤完全消失;

l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愈率因长春新碱大幅提升,联合用药后生存率超过90%。

1698468488302.jpg 

四、自然与科学的“联名款”

长春花的逆袭证明:大自然或许早已写下解药,只等人类发现。礼来公司并未止步于此,他们继续从植物中挖掘抗癌潜力,比如治疗胰腺癌的“健择”(吉西他滨)。如今,全球每年仍需8吨长春花支持药物生产,而这段“糖尿病偏方变抗癌神药”的故事,也成为科学史上的经典篇章。 

趣味冷知识:

l长春花在南非被称为“糖尿病茶”,在菲律宾是止血良药,而科学家却用它“解锁”了抗癌技能;

l诺贝尔和哥哥罗伯特曾靠“抛硬币”决定谁去实验室工作——命运就这样选中了抗癌药的发现者。

1698468488296.jpg 

结语

从一片叶子到救命良药,长春花的故事充满偶然与必然。它提醒我们:科学的伟大,往往始于对未知的好奇,成于坚持与协作。下次路过长春花时,或许你会多看它一眼——这朵小花,曾为人类点亮过生命的希望。

 

相关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475600.html

上一篇:潮痕
下一篇:科研灶台生存指南:你的小鲜肉正在第几档火候滋滋冒香?
收藏 IP: 120.230.19.*| 热度|

19 刘进平 杨正瓴 宁利中 王从彦 杨学祥 王涛 钟炳 崔锦华 孙颉 雒运强 孙南屏 池德龙 高宏 刘跃 梁洪泽 冯兆东 朱晓刚 刘全慧 王方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IP: 223.74.127.*   回复 | 赞 +1 [4]guest16531692   2025-3-5 01:16
牛逼
回复  感谢老铁们的关注!   
2025-3-5 14:4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0.230.19.*   回复 | 赞 +1 [3]郑永军   2025-3-4 09:11
感谢科学网编辑老师!        
IP: 120.231.180.*   回复 | 赞 +1 [2]池德龙   2025-3-3 16:40
  
回复  感谢池教授的关注   
2025-3-4 09:1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0.230.19.*   回复 | 赞 +1 [1]郑永军   2025-3-2 21:00
360百科:长春花
https://baike.so.com/doc/5611537-5824147.html

1/1 | 总计:4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7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