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若博士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邵宇飞

博文

如何不让“担心”成为生活中的主旋律——初为人父之杂感

已有 2792 次阅读 2018-8-7 22:3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访谈类节目,一个瑞士(或是奥地利?)的男士娶了一个中国姑娘,两个人酷爱旅游,在孩子刚满六个月的时候就拎着大包小裹到处坐火车旅行,对面观众中不少中国大妈非常不理解和担心,孩子那么小,路上生病了怎么办?遇到坏人抢劫财物怎么办?总出去玩,收入减少了,孩子将来上学怎么办?总之,提出了各种颇具中国国情的问题。那个中国姑娘显然对两国国情都很了解,一一耐心地回答了观众的担心。反倒是瑞士小伙不是很理解观众,他最后说了一句“不要让担心成为你生活中的主旋律”,我当时很是认同——因为还没有孩子。


累死累活加担心不断地当了三年孩子爹以后,常常考虑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不让“担心”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说尽量不让担心和焦虑表现出来以至于影响孩子。


最近的长春疫苗事件,半年前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稍远些的陕西袭击小学生事件、当然还有被改成各种段子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些林林总总或公开或坊间流传的事件表明身为父母的国人们的担心和焦虑并不是完全多余的。孩子小的时候,担心被异物卡着,担心被开水烫着,担心被推拉门边划着,担心被插座电着,担心营养不良,担心发育迟滞,担心老人给胡乱吃零食,担心老人给穿盖的太多,担心生病,担心医生说的不靠谱,担心护士打错了药;慢慢孩子大了,担心在小区里玩耍被掉下的墙砖砸了,担心被小区里的汽车碰到,带到商场里,担心电梯有问题;送到幼儿园,担心被别的孩子咬,担心被老师给脸色;走在马路上,担心二把刀的女司机...各种说不尽的担心。是不是担心过了头呢,也许有一点。可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乡镇级别的区域,医生让输两种药,护士给输了三种,导致我被惊吓过度出了一身冷汗而重感冒竟然离奇痊愈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孩子感冒已好,慈眉善目的老大夫还强烈要求住院一周输液治疗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小区楼房顶楼水泥块会突然脱落的地方,担心似乎也不算多余。三年前的湖北荆州不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被商场电梯吞噬而殒命了吗,幸亏她最后一刻把孩子举了上去,否则孩子也会遭殃。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快四岁了,幼儿园开始教授五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孩子必须学会,家长必须配合,问过身在北京的同学,她孩子与我孩子几乎一样大,每天还只是玩。于是,我的担心又开始了,担心会孩子过早用脑,造成伤害。我一直觉得小孩子懵懵懂懂不见得是坏事,从概率上说大部分人毕竟是普通人,大部分人的孩子也不可能是大数学家高斯那样的神童,大脑没发育到那个阶段,早会点晚会点其实都无所谓。可是孩子总要在幼儿园里学习,太特立独行又担心被孤立。


同事孩子面临小升初,成天补课、各种辅导班和高强度作业,我说至于吗,一个小学升初中而已,她告诉我的是,看着孩子没睡够就扒拉醒然后急急忙忙地赶作业,当然心疼,但是全市区只有300个孩子能考进咱们这最好的高中,而咱们这最好的高中还不是什么省里特别好的高中,如果这个高中都进不去,还考什么好点的大学?现在拼命补课都已经有点晚了。同事的话又使我担心孩子上小学以后的日子了——起早贪黑做饭,早晚接送这就算了,关键是担心这样的孩子可能会累垮,然后厌学,要是遇到喜欢送礼的老师,就更有的担心了。


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点时间思考这些问题——目前的担心也还基本停留在孩子吃穿睡玩发烧感冒这些初级问题上面。当然一旦生病有事,折腾也是难免的,一面要上班上课写论文完成任务,一面要照顾孩子,身心俱疲。


等孩子大了进了青春期,要担心的问题就不止这些了。男孩子嘛,担心把人打了,更担心被人打了,担心贪恋游戏,担心偷食禁果,担心嫌管的烦了父子生嫌隙,担心孩子不知道自己努力,担心孩子努力了但是遇到”上面“为了照顾某些学生而被挤到学渣周围影响考试发挥,担心孩子努力了也考上了但是收入不够无法支撑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担心进了大学遇到奇葩危险的舍友,担心在大学里学了一堆没用的狗屁课程,混个毕业后啥也不会,担心不知社会和职场险恶被人利用,担心自己最后老了,没有精力再替孩子分担家庭和工作上的压力。当然了,这些担心离我还比较远,很多时候只是一闪而过罢了。


一个同事说过的话很有道理,我们一开始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最后发现一件事一件事的妥协,最后就是最波逐流的样子,所以别人的孩子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就学英语,进各种辅导班学习班,我们孩子也不得不跟着学习英语,进入各种辅导班学习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些时候父母还是高中或大学教授这门课的老师,也不得不外送给别人教;所以别人孩子的父母纷纷在教师节给老师表达各种"心意"的时候,我们于是也不得不斟酌是不是也得“表示表示”。身份,帽子,头衔,学历,职称,论文,项目在与孩子有关的一系列问题面前,很多时候并不能派上用场,真正能派的上用场的只有权力和财富辐射下的人脉。


高校里的年轻父母们几乎都是应试教育里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的人,对题山卷海和各种补课一定记忆犹新。我记得为了能在异常残酷的中考时,语文成绩能够多拿一些分数,我们的语文老师让我们把两本语文教师参考用书背下来,各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作者"言外之意"的里里外外的详尽分析,每一本都是16开,几百页,正反面。一边恶心一边背,一边背一边恶心。高中时候我们被一遍一遍地听写英语单词,写过忘,忘了再写,一丝一毫也感觉不到英文的优美。高中过后大约经历了七八年才突破了语文和英语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节奏,我后来形容自己灰暗的初三到高三时光是人生中的"中世纪"。估计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所以不愿意自己孩子再遭罪。


我曾经希望孩子能在小的时候放开天性,尽情玩耍,上小学阶段学学就好,多运动多游历,初高中以后带着求知的渴望和强健的身体再在高素质有水平的教师指点下畅游知识的海洋,然后大学里潜心学习,真正学有所成。现在看这个愿望实现起来难度不小,不但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需要坚决不从众的强大内心和善于与老师灵活沟通的技巧,因为当前整体的教育似乎是相反的:一个个肉乎乎的孩子压抑着天性挣扎在作业的海洋,然后在大学里重拾童年般的起居自由和游戏快乐。一旦做不到让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样成长,担心自然又不可避免地滋生出来。


当爹妈真不是一个容易的差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208-1128087.html

上一篇:校园.夏夜.追忆灌水年华
下一篇:假如儿子问我为什么上学。。。
收藏 IP: 42.52.236.*| 热度|

1 李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