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帆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

博文

但愿湖泊不再是“城市之泪”

已有 4897 次阅读 2012-5-9 23:24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湖泊, 治理, 保护, 武汉

昨天下午,参加了与2009级人力资源专业本科生的对话活动。一位女生问道:“我来自大连,毕业后想回去工作,但又舍不得离开在武汉求学时交的朋友。各位不是武汉人的老师,您为什么选择了武汉这座城市?”一位年轻的同事是河南人,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喜欢水,武汉水多,而且离老家比较近,所以我选择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是啊,我也喜欢武汉的水!刚成家时住在余家头,常骑车去东湖闲逛。临湖而立,顿感心旷神怡。那时湖水清澈,是夏季人们嬉戏纳凉的水上乐园。后来,搬家到友谊小区,与沙湖相邻。随着填湖造地的开发,曾经浩淼的沙湖逐渐减小,我和家人去湖边散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去年,搬家到南湖花园新城,常途径南湖西岸。远观湖景依然秀美,却不能近临。

前几天,我写了“南湖,我为你哭泣!”(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566622.html)感谢博友们关注、推荐和评论!

刘庆生老师说:“武汉所有的湖,我为你们哭泣。”

“百湖之市”曾经让武汉人自豪和欣喜,然而,近年来“城市之肺”已经变成“城市之泪”,令人心痛难忍!

吴中祥老师说:“省委常委、武汉市委应尽快切实解决湖泊消失和污染之痛,走上湖泊保护之路。”

据新闻报道,面对严峻的湖泊治理形势,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多次强调:“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治理湖泊,保护湖泊!” 武汉市政府日前也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表示将继续开展“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湖泊水环境影响评价、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公示等程序,对于重大的、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过程和结果都向社会公开。同时,武汉拟于近期召开全市湖泊保护工作会议,与各区签订责任状,将每个湖的“湖长”向社会公示,推行湖泊管理考核,进一步建立湖泊保护监管的长效机制。

但愿有一天,武汉的湖泊不再是“城市之泪”。

 

武汉平均两年消失三个湖 20部法规形同虚设

 

 2012年05月09 01:02  经济参考报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20509/010212020568.shtml

 

  城市之肺变城市之泪

  记者 徐海波 武汉报道

  在靠近湖北大学旁的沙湖岸边,车离湖尚有数十米之遥,污水的臭味就已扑面而来。湖边堆积着大量的渣土和建筑垃圾,垃圾和落叶还在向水面延伸。湖北大学化学学院一位姓张的退休教授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渣土都是附近建设工地趁着夜间偷偷倒的,许多居民多次投诉无果。

  张教授指着旁边拔地而起的几个小区说,10年之前,这里本是一片滩涂,到了夏天沙湖涨水就把这里淹没了。每天吃过晚饭,他都要和夫人携手到这里散步,听水拍岸堤,看鱼戏水面,宁静致远,虽置身闹市,却犹处远郊。而现在,这片滩涂已经被填成平地,还向湖心延伸了不少,四五个住宅小区将它分割成几块,一条正在施工的马路日夜机器轰鸣。“如今漫天的灰尘和刺鼻的恶臭,我们都不敢出门了。”张教授遗憾地说。

  正如张教授所说,记者近日踏访武汉市的沙湖时发现,远远望去,一座座高耸的楼盘傲然而立,像一堆栅栏把湖围得严严实实。沿岸的沙湖公馆、金沙豪庭、梦湖水岸等多个大型高档楼盘展示着这个湖泊的现代与繁荣,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图书馆等行政事业单位也瞄准了这片“热湖”,毅然选择盘踞于此。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几块“热销中、湖景房”的金字招牌,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显眼。

  沙湖,是武汉内环区域内最大的湖泊。明洪武年间,沙湖水域有近万亩规模,许多人称它为“海”。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沙湖遭填占日益严重,湖面也一点点缩小。据武汉市水务局数据显示,目前,沙湖面积在4000亩左右。

  在武汉,与沙湖相同命运的湖泊还有很多。位于武汉中心城区的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近年也有多处被填进行商业开发,20年减少了1094亩;曾经位于远郊的南湖现已不断萎缩,周围高楼林立,都是房地产项目;还有偌大的汤逊湖,周边简直成了房地产开发的战场,一座座楼盘依湖而起。

  晒湖,是武汉众多湖泊中命运最悲惨的。干涸的湖底上长满了青草,狭小的湖边一条条下水沟将臭水排往湖中。湖岸上已经歪斜的“禁止违法填占湖泊”的标牌,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似乎在不断诉说:这里曾是湖泊。除此之外,杨汊湖、范湖等武汉人熟悉的地名,仅留下关于湖泊的回忆和一个个抽象的名字。还有更多的大小湖泊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就匆匆地永远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

  采访中,许多老市民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填湖曾是武汉处理垃圾甚至是治理湖泊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些小湖泊及连接湖泊的明渠,因遭到严重污染,变成臭水塘、臭水沟,塘里老鼠横行、蚊蝇乱飞,周边居民反映强烈,政府部门无奈之下一填了之。

  但是,2000年之后,阻止违法填占湖泊已成为越来越多武汉人的共识。武汉市水务局湖泊处处长黄天荣说,水务部门每年都要处理少则十几起,多则数十起填湖事件。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举报,甚至提供直接证据。

  然而,市民的觉醒并未能阻止填湖的步伐,商业利益依然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每一片湖泊。黄天荣直言,湖泊数量减少,水域面积缩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泊,大量湖泊水质日趋恶化、功能退化,这一切都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记者了解到,曾经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的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然而,最近几年,大小湖泊周围鳞次栉比盖起的高楼越来越多。这座城市彰显的繁华与美丽背后,一个个湖泊悄然消失,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曾经引以为豪的湖泊,给市民带来的不再是美景和水韵,而是环境恶化和城市内涝。被生态学家誉为“城市之肺”的湖泊,变成了“城市之泪”。

  据武汉市水务局统计,2002年武汉市共有200多个湖泊,10年之后的今天,只剩下了160多个。其中,消失最快的是中心城区,建国初的127个湖泊现在仅保留了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了3个湖。这个昔日的“百湖之城”早已名不副实,甚至有人建议取消武汉“百湖之城”的称号。

  目前城区仅剩的38个湖泊,情形也不容乐观。曾经清洌甘甜、捧之即饮的湖水,不少已变得污浊脏腻,甚至臭气扑鼻,垃圾遍布;碧波荡漾的水面一片一片遭到蚕食,变成繁华的街市、宽阔的马路和成群的楼宇。许多环保人士呼吁:如果不进行抢救性保护,这38个湖也难逃消失的噩运。

  据武汉水务部门统计,1995年以来,这38个湖泊的总水面减少了1083公顷,相当于25个沙湖的水面消失了。而环保部门对湖泊水质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市没有一个湖泊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中心城区绝大部分湖泊已不适合游泳,甚至湖捞起来的鱼也没人敢吃。这座因水得名、因水而优的城市,正忍受着来自各方的伤害。

  当湖泊伤痕累累无法承载之时,大自然会施以它特有的报复与反击。“湖殇”必然成为“城伤”。城市湖泊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调蓄水情。而如今,武汉许多湖泊已不见水,只剩一个带“湖”字的地名,其城市内涝排洪系统也受到重创。2011年夏天,几场暴雨将整个武汉“淹没”,积水路段遍布武汉三镇,带来全城拥堵。其中武汉大学两次被淹,校园成了水上乐园。“到武汉看海”成为网络上一句经久不衰的“笑话”。多位水利专家表示,武汉每年的渍水与湖泊的急剧减少有关。武汉的地势地形决定了如果湖泊不能恢复到一定数量,“看海”将年年重现。

  “武汉的明天还会有湖吗?”这个看似杞人忧天的问题,如今成为这座城市内心深处切肤之痛!

  20部法规竟管不住一个湖

  记者 徐海波 武汉报道

  “一座湖泊是城市的一双秀目,一窝笑靥,一只美脐。”居住在武汉的著名作家刘醒龙这样描绘着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象征。湖泊寄托了无数武汉人儿时的记忆:碧水连天,荷叶涟涟,飞鸟蹁跹,群鱼戏水,草长莺飞;夏可摘莲花,捕虾蟹,戏清水;冬可采湖藕,观飞鸟,尝鱼鲜。这些老武汉人曾经的美好生活,现在看来,却只是个传说。

  湖泊在消失,城市在流泪。为了遏制住湖泊面积锐减的势头,武汉市接连制定了20多部地方性法规,并成立了市委书记带头的“铁腕治湖”小组。然而,填占湖泊、污染湖泊依然在偷偷上演。人们不禁要问,为何20部法规加上市委书记的铁腕治湖,仍然管不好一个湖呢?

  立法护湖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粗略统计,截至2011年,武汉已制定20多个与保护湖泊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法规之多、体系之全,力度之大,涵盖之广,为全国罕见。

  为挽救正在迅速消失的湖泊,20023月,武汉颁布实施了《湖泊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武汉所有湖泊都列入保护名录,明确表示要打击围湖建设、填湖开发等行为。条例还要求水务部门实施湖泊执法巡查制度、湖泊审批听证管理办法等,制定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设立湖泊保护蓝、绿、灰“三线”,并对湖泊进行勘界立桩,严厉打击非法填占湖泊行为。

  随后的2005年,武汉又颁发实施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2010年又出台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

  在系列法规的指导下,2005年初,武汉制定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根据规划,武汉先后投资数十亿元,相继实施了“清水入湖”、“一湖一景”、水质“提档升级”、岸线生态固稳等湖泊治理与保护工程。

  2007年底,武汉市又投资30多亿元,启动“大东湖水网”工程:以东湖为中心,通过涵闸、港渠从长江向沙湖水系和北湖水系引水,将沙湖、东湖、严西湖、严东湖、杨春湖、北湖等6个湖泊连为一体,实现江湖连通。

  到了2009年底,武汉大力推进保护湖泊工程迎来“历史性”机遇。国际湖泊界最高盛会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并发表了《武汉宣言》。武汉向世界承诺:“让湖泊休养生息”,“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湖泊治理,让公共意识和有关活动推进湖泊治理工作”。

  武汉市也一直高调宣称要用“铁的精神、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推进湖泊保护与治理。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在一次会议上,痛陈湖泊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垃圾围湖现象十分严重;环湖无序开发屡禁不止;湖泊水质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湖泊长效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为此,他专门组建了湖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要求杜绝蚕食、填占湖泊行为,真正还湖于民,“让湖泊走近市民,让市民亲近湖泊”。

  利益作祟

  然而,10年过去了,填湖、污染等问题并未就此打住。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赵陟说,这些条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违法填占湖行为。但是,趁执法人员不注意而偷偷填湖的行为依然存在。目前,武汉市湖泊保护只好由形态控制为主向生态修复为主转变。业内人士坦承,在高调护湖却填湖不断的怪圈背后,是地方和部门利益在作祟。

  依照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水务局起草编制了武汉中心城区38个湖泊“三线一路”(蓝线、绿线、灰线和环湖道路)保护规划。武汉市水务局湖泊处处长黄天荣介绍,如果这个规划确定下来,离湖泊水域线30米以内作为绿化用地,严禁建筑开发。离水域线330米内,严禁高层建筑和高密度建筑。“如果‘三线一路’最终确定,就相当于给湖泊上了一道保护锁,再想填湖占湖就很困难了。”黄天荣说。

  然而,这个规划已费时几年,经过市政府会议多次讨论,目前尚未最终定稿。“每次讨论,总有一些区长提出不同意见,硬要将自己辖区内的湖泊说成鱼塘不予画线,或者是要求缩小三线范围。”一位多次参与讨论的某部门领导告诉记者,湖泊周边的地块都是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区政府宁愿将湖填埋卖钱而不愿花钱保护。

  由于三线范围尚未确定,武汉城区湖泊周围依然有大量楼盘临水而建。记者近日走访沙湖、东湖发现,不仅临湖30米之内有大量建筑,还有楼盘压着水域线而建,个别楼盘甚至将小区景观台伸向湖中一米多。

  武汉市水务局湖泊处副处长周承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沙湖刚开始填的时候,他们曾接到群众举报,并带着执法人员到现场叫停过几次。但是,没多久就有领导打来电话,告诉他们这是市政府重点工程沙湖公园建设需要,要给予特殊政策。

  周承甫介绍,武汉市规定:在最高水位时能被覆盖的面积都算作湖面面积,而沙湖公园将占用的45亩湖面都在沙湖最高水位线19.7米以下。“所以,沙湖公园的填土建设并未侵占湖面面积,不算填湖,我们也就没理由干涉了。”他说。

  除了政府部门的利益掺和其中,还有湖泊所在农村的利益。原先各湖泊分别属于不同的农村所有,是村里的集体财产。近几年,武汉市曾出资收回过几个湖泊,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还有大量湖泊属于村集体所有。

  武汉市水务局科员马陟介绍,许多农村在湖泊上养殖作业,给湖泊生态环境带来威胁。而且,水务部门要开展相关湖泊整治得事先征求所在村的意见。他说,武汉市水务局曾经对沙湖设立岸线碑,却遭到沙湖村的反对,要求支付100多万元的占地费,水务局没有答应沙湖村要求。后来,许多界碑遭到了破坏。

  处罚不够

  面对湖泊被填、保护不力,黄天荣很心痛,也很无奈。他摇了摇头说,“其实,我们的权力有限,虽然表面上说我们是主管部门,实际上根本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管理权。”

  据了解,武汉市政府已将湖泊保护的权力下放到各区政府,管理模式上主要是“分级、分部门、分地区管理三结合”。由于管理上的分割性,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协调不够,形成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一个湖泊往往有10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管理,导致湖泊在开发与管理上的混乱。

  例如,水务局主要负责监督协调、宣传和服务,农业局负责湖上的渔业执法和渔业资源保护,林业局承担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环保局负责湖区的环境监测和排污管理,城管局负责查处填湖和湖边违建行为,还有规划、园林、土地等等部门分别参与各自领域的湖泊管理。有网民疑虑,这些部门看似分工明确,但都大多会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加剧湖泊管理上的无序化。

  同时,也有武汉市民认为,武汉湖泊众多,分布范围广,湖泊岸线长,而且非法填湖行为大多发生在夜间,与执法部门打“时间差”,玩“躲猫猫”的游戏,打击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

  目前的《武汉湖泊保护条例》对填湖行为的处罚过轻,最高也只是罚款5万元,不足以震慑填湖者。黄天荣说,“5万块钱对于许多填湖者来说微不足道,他们得到的利益远不止这个数。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有效制止非法填湖行为。”

  而且,即使抓到违法填湖行为,也只能将其驱赶而不能扣押运土车。“由于我们没有执法权,公安或者城管部门才有执法权扣留运土车和违法填湖者。”黄天荣说,“我们的执法队伍前脚走,运土车又开始填湖了,执法人员总不能24小时守着所有的湖岸线吧?”

  专家:湖泊保护应建立问责制

  记者 徐海波 武汉报道

  最完备的法规、最铁腕的手段却未能堵住贪婪的利益大嘴。赫然在纸的法律条文为何沦落得如此苍白无力?振聋发聩的护湖口号为何没能抵制住毁湖的“冲锋号”?

  对此,许多专家表示,根本在于利益的诱惑冲淡了法规的束缚和手段的制约。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韩东屏教授认为,当经济利益的冲动还在的时候,对湖泊的保护随时可能流于形式。他说,“一个滨湖项目的开发,政府、开发商、购房者都能从中分到各自的一杯羹。那么,政府就会推动临湖开发,牺牲湖泊资源也就在所难免了。”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新海教授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各类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因城市建设需要,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经政府审批同意转化为了城市建设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和公园配套设施等。另一方面是因商业利益驱动,一些开发商钻相关政策法规的漏洞,侵占城市湖泊水域进行开发,导致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广阔的湖泊水面大量萎缩,水质日益恶化。

  韩东屏认为,要想实实在在地保护好湖泊不再受伤害,政府首先要严于律己,切不可为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后果。要经得住诱惑,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考核体系。

  有专家建议,湖泊保护应当建立问责制,市区主要领导对此负首要责任,对于保护不力者要给予惩罚,实现从源头堵死填占湖泊行为。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龙炳煌说,武汉市缺乏长远、整体的战略思考,对沿湖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有些轻度冒进,自然会对湖泊资源造成破坏。

  他说,“造楼经济”是当下中国通病,在“造楼经济”思维下,加上一些部门行政不作为,执法又不严,城市湖泊也就成了“造楼经济”的牺牲品。他建议,政府从自身做起,从“造楼经济”思维中突围出来,由“造楼经济”变“生态经济”,城市湖泊才能真正免遭威胁。否则,保护湖泊只会沦为空谈,城市也只能“伤不起”。

  卢新海教授曾作过专题调查:从1991年至2002年,仅这11年时间里,武汉主城区湖泊水域消失近25%,遭蚕食的湖泊面积近4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近4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对于违法填湖、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武汉市水务局湖泊处处长黄天荣认为,政府部门在加大打击处罚力度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加大惩处力度,让心存侥幸者不敢以身试法。同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力量参与进来,集中更多民间环保人士加入到湖泊保护中来,让全社会来监督管理湖泊。

  武汉曾经优于水,如今却忧于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面对严峻的湖泊治理形势,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多次奋力疾呼:“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湖泊!”“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治理湖泊,保护湖泊!”

武汉市政府日前也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表示将继续开展“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湖泊水环境影响评价、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公示等程序,对于重大的、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过程和结果都向社会公开。同时,武汉拟于近期召开全市湖泊保护工作会议,与各区签订责任状,将每个湖的“湖长”向社会公示,推行湖泊管理考核,进一步建立湖泊保护监管的长效机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569058.html

上一篇: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下一篇:星城邂逅——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收藏 IP: 59.174.18.*| 热度|

29 陈安 刘进平 吕喆 吴飞鹏 陈湘明 钟炳 李学宽 张玉秀 陈楷翰 史仍飞 陈永金 刘波 卫军英 鲍海飞 吴吉良 水迎波 李静芳 张慧 张欣 许培扬 吴中祥 庄世宇 曾新林 俞立平 张彦斌 苏德辰 赫英 吕新华 wormbreed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