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精选

已有 6394 次阅读 2012-12-9 11:42 |个人分类:科普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动物学, 培训班

科学家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王德华)

 

说明:受委托在“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开幕式上(2012129日)发言。有学员希望能将发言稿放在博客上。发言稿中的很多些文字是引自武际可老师和我自己的博客文章。为了交流,贴在这里。

 

**********************

 

尊敬的各位学员:大家早上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研究所!

祝贺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今天开班。

 

受学会委托,我代表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这里说几句话。

 

科普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这个理念和认识要加强。科普很重要,需要呼吁、关注和参与。科学普及对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很关键的。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无疑是重要的。重视科普,参与科普,是学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必须认真对待和重视的事情。

 

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都很突出,有些地方很严重。如果大众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关系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要建设“美丽中国”很是艰难。

 

前些日子“科学网”有关于 科普乱象的讨论,主要针对国内出版的一些科普读物错误百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的是,科普的基础是科学性,无论是原创科普,或是翻译的科普,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懂得了所写的内容后,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应该鼓励科学家写科普、参与科普。

 

关于这次科普讨论,我个人也有几个观点:

1)科普需要专业人员参与,需要学者和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不能随便推演,更不是信口开河;

2)国内科普著作堪忧,不少翻译的科普书籍存在质量问题,主要问题也是翻译者对某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不熟悉、甚至缺乏所致。

3)科普有很多形式,有书面的,如撰写科普书籍、在科普杂志和报刊上发布文章、一些专题的图画展览等。也有语言类的,如科普报告、科普讲座、科普课堂,学校可以组织、单位可以组织、媒体可以组织等。

 

前几天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在科学网上写过一篇关于科普的文章,我很赞成他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列举几点与大家分享:

1)要正确理解科普和科学研究两者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不少人认为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科普是出版社的编辑或科普作家的事。科普作家无需做研究,也无需了解科学前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普作家首先也必须是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有热爱科学的精神,还要对科学前沿很熟悉。否则,他们就会把科普弄错,误导读者。科学家,必须能够向公众通俗地介绍自己的成果,也有责任向大众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国家出不了一流的科学家,同样也出不了一流的科普著作。

 

2)科普是一种创新。科普著作绝不是熟读几本教科书就能够写好的。我们现在有许多的科普书要么是抄来抄去,要么是教科书搬家,这自然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是把科普当作“猎奇”,如“尼斯湖的怪兽、神农架的野人”等等,什么神奇就把什么当作科普。科普最重要的内容应当是针对科学中最基础的原理和发现,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读者。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科学水平和修养。要达到这种水平是需要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磨练的。

 

今年英国的《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杂志网络版评出了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10本科普图书,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莫里斯的《裸猿》、沃森的《双螺旋》等。

 

这些书籍的特点有:1)多为知名科学家执笔;2)曾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冲击;3)曾引起激烈的争论;4)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这样水准的书籍,我们国家以前也有,如竺可桢的《物候学》一类的科普书籍,但总体看十分奇缺,今天更是罕见。这与当今的科研考核体制有关。国际上很多优秀的科普书籍,不少出版社也引进和翻译,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科普书籍翻译质量不很理想,这对于正确传播科学知识显然有重要的影响。国家对于科普的政策,科学家对于科普的态度,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理念的提高、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的。这种影响可能会延续几代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断层很可怕,实际上思想的断层更是可怕。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着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的科普,实际上就是大众科学 (popular science)。“大众科学”,应该就是与大众的生活、思想、健康等密切相关的科学,人们感兴趣的科学,人们应该知道、想知道的科学。所以,专业科学家应该成为宣传“大众科学”的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应该有这种社会责任。宣传大众科学,可以撰写书籍,可以演讲(讲座)等,方式很多。这需要热心人去组织,需要有责任的学者去参与。

 

我们国家的科普工作很艰难,大众的科学理念长进缓慢。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事件中,如日本核泄漏引起的抢盐事件,张悟本引起的绿豆和长紫茄子事件等,就可以反映出大众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的需求。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科学素养这类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国家的持续支持、需要一批人的热心参与。

 

我们的科普不要总是定位在少年儿童这个群体上。不同年龄的群体有不同的科普需求,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科普方式。学生时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时期,学校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热爱科学的理念,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方式。大众科学,对象就是大众。成年人这个群体也需要提高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说作为父母的成年人这个需求更迫切,他们的知识水准和科学素养直接会影响到下一代。(说明:以上文字引自我的博客文章,个别词句有修改)

 

科普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科普与科学一样是严肃的,不可浮躁,不可急功近利。科普需要踏实的作风,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饱满的热情,需要宽广的心胸,需要有奉献的精神,需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昨天作家莫言在诺贝尔奖的演讲中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由于讲故事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科普也是需要讲故事的,是最需要讲故事的,讲好的故事,讲科学的故事,讲好的科学故事。

 

很高兴大家能够热心科普这个工作,在践行这个工作。

最后,祝培训班圆满成功。

祝大家在严寒的北京注意保暖,保重身体,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科普“乱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40809.html

上一篇:“肠道微生物研究“上榜2012年十大医学突破
下一篇:这个社会越来越看不懂了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27 刘钢 曹聪 武夷山 戎可 刘立 徐雁龙 庄世宇 汪育才 王涛 张启峰 罗岚 李学宽 刘全慧 张海霞 李伟钢 李泳 徐长庆 李东风 郑春 吴庆明 魏玉保 傅蕴德 张亚南 sz1961sy zhanghuatian xqhuang z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