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个例不能代表群体,专家审稿胜过软件排查

已有 5532 次阅读 2010-9-11 15:22 |个人分类:个人随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剽窃, 自然杂志, 浙大学报

个例不能代表群体,专家审稿胜过软件排查
(王德华)
 
这是我在许小可老师的博文下评论的观点。
由于我以一个中文期刊编辑的身份,对《自然》杂志用Chinese Journal的标题报道《浙大学报》31%的剽窃率,发了几句言论,受到了许小可老师的批评(许老师的文章:《浙江大学学报》张月红编辑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1562)。许老师在文章中未指名却道姓地批评了我。
 
实际上,许老师在我的博文下的评论,我已经回复了:
许老师的评论
[16] 标题:
发表评论人:yangfanman [2010-9-10 10:17:33]     删除  回复
王老师,感觉还是用事实说话比较好。如果你觉得您所在期刊比这个数字更低一下,不妨公布出来。还是没有这方面的数字或者没有做这方面的统计,还是等有了数字再说比较合适。一旦要是您所在的学报你这个要高,这不,您还赚了!】

我的回复:
博主回复:俺赚了,肯定是哭不会偷着乐。
你一个刊物的事,就说一个刊物的事。人家的刊物你没有核查,为什么要说Chinese Journal? 为什么题目不直接说:中国浙江大学学报31%稿件涉嫌剽窃多好啊?这不是科技论文要求的吗?这么暧昧误导的题目,你说是什么目的?

我今天读到了许老师的文章,并给以评论和致谢。许老师也给出了很有水平的回复。很感谢他的长篇回复。我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我的评论:
[19] 标题:
发表评论人:wangdh [2010-9-11 9:40:53] 
谢谢许老师这么抬举。
我很愿意接受您及其他学者(人士)对我们学报进行核查。但是,我相信审稿专家的眼睛要比软件更可信。
如果您是从事自然科学的,个例是不能代表群体的。中国期刊的问题很大,谁都知道,但也不能说中国31%的学者在剽窃。您说呢?

许老师回复:
【博主回复:不管怎么样,王老师您两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一个就是个例不能代表群体,另一个就是31%这个数字是值得商榷的,这是我们的共同点,但我觉得这些还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我更看重张编辑在推动中国期刊改革上客观上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如果这个通信不发表在《Nature》上,会有大家都重视这个问题的效果吗?

虽然《浙江大学学报》代表不了中国(或中文)期刊,可是《兽类学报》甚至于还有您说的所谓主流期刊也代表不了中国(中文)期刊,一方面是没有统计数字的情况下,如果严格的按照您说的个体不能代表群体,以及自然科学的一般法则,您的主观判断是无法对《兽类学报》以及中国(或中文)的期刊相关情况作出科学的判断。您说的审稿专家的眼睛是一种直觉的判断,即使是正确的,可毕竟没有经过科学范式的检验。没有科学的方法论,貌似没法得到科学的结论,即使这个结论可能确实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即使《兽类学报》和其他你说的主流期刊的数字远远低于31%(我个人主观也倾向于有这个认识,毕竟这些属于中国的顶级杂志),我也相信这些好杂志审稿人的眼光很厉害,但中国(或中文)的期刊太多了。现在假定31%这个数字是对于《浙江大学学报》是正确的,毕竟它的档次还至少是在中国期刊的中等水平之上吧,要是按照期刊的档次越高这个剽窃率越低,恐怕31%还是个保守的数字。因此王老师可以觉得31%太高,但是还是做过相关的研究以后再说高或者低比较合适。

实际上您这里说的中国31%的学者在剽窃好像不是太严格,这和那封信的内容有些不同了。因为《浙江大学学报》并不是针对人而言,而是针对稿件而言。即使剽窃的人很少,但是作案的次数很多,那么从稿件上看,这个百分比也会很大。当然,它这个方法和数字是否正确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慢慢完善该怎么计算这个剽窃率

从情感上和日常博文的阅读上,我当然对您有更高的敬意。但是对应到能让中国期刊有更高更快发展的角度上,我对张老师这件事有更高的敬意。在我看来,他自曝自己期刊存在的问题需要很大的勇气,即使张老师有些内容说得不对,说得不好,他敢于说话的勇气也是值得佩服的。即便是您不同意张老师文章的一些内容,但同样都是编辑,这方面应该更有共鸣吧。

我觉得我们不用太在意我们把问题提出来放到哪里了,敢于面对问题并改正的人并没有丢掉自己的脸。如果一个人身上确实有问题,即使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太阳系的人都知道了,然后第二天这个人把问题改掉了,那么第二天以后问题确实没有了,不管谁来看他都是一个健康的人。丢脸的是问题一直都在哪里,大家却视而不见。因此第一个将这个问题放到台面上的人我们要表扬,让大家以他为榜样,这样正确处理事情的态度和习惯就建立起来了。

不管怎么样,我非常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王老师博文里面的有些观点我也很赞同,但是如果谁都不为张老师说句话,那以后张老师这样的人就更稀缺了。实际上,从情感上我也更愿意为了反对而反对,从而时时刻刻让这个社会有不同的声音。(美国大法官HOMES,九个大法官之一,一个大法官的解释里面有九个人都赞成,一致通过的时候,他一定投反对票,变成八比一。法理上面他知道应该通过,可是他说他要反对,为什么要反对?他说要给我们的同胞了解到,就是不可以在最高法院有这个众口一声,全票通过的这种现象,要有一个表达反对的精神。)
这反对的精神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进而把事情做得让大家更满意。】
 
 
我很同意许老师提倡和保护的敢于自我暴丑的勇气和反对精神。的确,我们的文化中缺少这种东西,现在的人市侩多了,当代鲁迅越来越需要却越来越稀罕。但是,在这件事上,我还是保留个人意见。个例不能代表群体,一个学报的事情就是一个学报的事情,不能用Chinese Journal 来混淆视听。有英语专家说Chinese journal 前边的A 可以省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直接用“中国浙江大学学报的稿件存在31%的剽窃率”,这不是更直接吗?科学论文不是更提倡这样的标题?有人说新闻报道就是这样的,那目的就非常清楚了。您既然不是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是故意暴丑的新闻目的,还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呢?
我必须说明:我的文章没有出现浙大学报编辑的姓名,主要就是本着就事论事,与作者本人没有关系。我评论的是这件事,不是作者本人。我也很欣赏作者能够将一个中国刊物冲到国际舞台上去的魄力
 
 
另,在我的博文中,资深行家李霞老大姐也有很好的评论:
 
79] 标题:
发表评论人:李霞 [2010-9-11 3:43:04]     删除  回复
王先生好。许久没在您这里冒泡了,总是潜着水学习。今天老兄真是被气着了,其实不必。那个题目Chinese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您说得对,绝对应该是单数(a Chinese Journal)。但在文章标题里,尤其是开头,那个A大多省略。既有语言的习惯,又有出于排版的考虑。但对英文是母语的读者而言,是不会产生误解的。因为题目中的Journal(复数是Journals)和finds(单数名词做主语,一般时动词后面加s)明确圈定这句话讲的是一本刊物。当然,有故意混淆视听、哗众取宠之嫌,但大家都是搞科学的,咱们还是就事论事为好。

其二,科学网上咱看到不少文章,抱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弊病,也包括期刊的运作和标题党哈。有时揭露的问题比这篇文章的还严重,大家也都可以接受。但似乎有个底线:咱中国人的不好只能咱自己在家里说,嚷嚷到外面心里就容易堵得慌。咱对文章涉及的期刊不了解,更不知数据是否有误。但据咱所知,文章里讲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不光国内,国外也有。咱个人认为,只要真的有错人人都可以说;只要是事实,在哪里说都是一样的。这正是科学的根本。您说呢?】

我的回复:
博主回复:谢谢李老师来访。先祝教师节快乐!
俺英文不是太好,所以看到Chinese Journal 心里就感觉包括了俺的刊物。我有责任维护我们的刊物和在我们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以及为我们刊物审稿的专家的声誉。尽管有博友说,31%的比例可能是我们刊物赚了便宜呢,也许,但是需要数据说话。有人说,你自己没有查,不能否认没有,是这样的;但是俺也说,你也没有查俺的刊物,俺也不承认。就是这么个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个例不能代表群体。要是谁说中国的学者发表论文31%是剽窃,不知道中国学者会怎么理解。如果仅仅调查一个局部地区,偷盗、诈骗者占到了当地人群的31%您就在世界上说Chinese 31%的偷盗,有31%的诈骗,如果这样的实事求是,不知道华人会怎么理解?尤其是海外的华人如何理解?洋鬼子又怎么理解?
俺不护短,但就是不接受无缘无故的侮辱。
中国的情况谁都知道,谁不清楚啊?不是不敢面对,是如何面对。
李老师,有些事实还真的不是在哪里说都一样的,不管自己家里的还是自己国家的,您琢磨一下。
 
中国期刊的问题,不是今天的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可以说相当严重。质量上不说了,社科类的刊物据说给钱就发表,就可想而知了。也听说过,靠办刊物发大财的。这些问题,都明摆着。刊物收钱也是公开的,作者也愿意支付了,不是吗?
 
所以,我到更欣赏王鸿飞老师的评论:“… … 其实文字上不太严重的plagiarism并不是稿件的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很多研究内容水平低,没有什麽学术意义。
 
我觉得这才是国内学者和编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
再补充:
Nature来信的问题:
1.题目暧昧,有故意误导之嫌。(被编辑擅自修改)。
2.用词不妥:剽窃。(原文没有这个词)。
3.中国古代文化有责任 (原文和修改文,都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362018.html

上一篇:写在第26个教师节
下一篇:我印象很深的一次国际学术报告
收藏 IP: .*| 热度|

10 王铮 王桂颖 尚松浩 曹聪 许小可 熊李虎 朱教君 李志俊 蔣勁松 曾庆平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