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导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平台 精选

已有 18408 次阅读 2017-12-29 04:57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导师, 平台, 研究生培养

导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平台

王德华

有一次聚会聊天,有老一辈科学家在。在祝贺老科学家学术贡献的同时,祝贺他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们也大都学业有成。老先生微笑着淡淡地说,我就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我当时心里就被震了一下。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这个思想和胸怀太伟大了。我在看到我的学生们忙碌的时候,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在为个别学生的进展不顺或迟缓着急的时候,耳边就时不时地回响起这句淡淡的话。我觉得,导师给研究生提供平台,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也应该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核心思想。

在一次研究组组会上,闲聊的时候聊到理想的研究生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我说我理想中的研究生应该是这样的:研究生随着导师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或新的方向),导师给你提供条件,你不需要担心科研经费,不用担心仪器设备,只需要发挥你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发挥你的特长和学习能力,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包括研究组的、实验室的、研究所的和科学院的),大胆去探索学科领域内一些重要而有趣的现象(问题),安心工作几年,最后完成学位论文,能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经过几年的磨练,全副武装后的自己,以一个全新的自信的学术人,走向职场,走向社会,去开始下一段新的人生。

如果研究生是靠导师按部就班设计论文研究内容,自己只是充当实施实验过程和收集数据的作用,虽然最后实验完成了,也发表了能够获得学位的学术论文,实际上还会有些不足,如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做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最根本的一些东西,像如何挖掘和发现重要的科学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发展一个领域或方向等?如果没有掌握这些能力,说明自己还没有长大,也就是说以这样的状态走向职场,自己日后是难以独立的。这就是我们看到周边有一些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了很不错的学术论文,看似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多年后却没有发展起来,能力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研究生做学术研究,应该是在导师提供的平台上,在导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做独立的、重要的、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有意识去挑战自己的能力,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去从事导师设计的所谓的“大文章”流水线上的某一个内容。当然,研究生完成导师的科研任务是应该的,有时候是必需的,但处在流水线上的研究生,其个人独立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导师和研究生个人都要有意识去培养和完善的。“大文章”的设计需要学术眼光和工作积累,能够参与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就需要研究生本人的智慧和悟性了。

在一个整个学术界缺失有效健全的自我净化和约束的体制内,在以科研经费决定一切的大环境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都会面临一些潜在的危机和问题。有些研究生会对一些现象有些困惑,有的学生问他们学校的有些教授学术水平并不高,不少导师英文也说不了几句,英文文献也没有读几篇,但有充足的经费,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也多,每年都有不错的论文发表,这种现象如何评价?

我们说一个学术人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业内是有评价的,学术共同体应该有一个共识。但在当今是不是这样,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毫无疑问,我国的研究生在国家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贡献上是巨大的,为国家在国际上的排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生成就了导师,这是学术界一个美丽的风景。不管导师学术水平如何,只要导师热心,情愿提供平台,愿意帮助学生,自己不懂,也就不去干涉学生的创造,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学生能够早日自立,如果学生有悟性,有潜力,个人的学术发展也会不错,甚至可能会更好。如果学生想日后发展顺利,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学风的培养,有意识去知晓学术界的规矩,培养严谨的态度和学风,不能由于导师不懂而胡作非为,更不能发生类似学术不端的情况。

所以,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学术水平高的导师可以成就学生,学术水平低的导师也可以成就学生。不管是什么情况,研究生最需要重视的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和科研的平台。

名师出高徒没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更是浅显。导师能够在某些方面成就学生,但优秀研究生所创造的学术成绩真的不是导师的功劳。

注:这里仅谈导师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影响,没有涉及其他方面。导师有学术水平高低之别,有品位高低之分,有胸怀大小之别,这些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也很大。)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091981.html

上一篇:祝贺两位青年学者入选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期刊副主编
下一篇:《芳华》之外的芳华
收藏 IP: 73.118.35.*| 热度|

38 朱晓刚 郭战胜 姬扬 魏焱明 李东风 乔淦 林志远 梁红斌 杨民力 熊建华 马省伟 韩玉芬 梅卫平 彭真明 姚伟 史晓雷 黄旭 刘全生 冯大诚 周浙昆 李承哲 吕洪波 黄永义 柳文山 张士宏 刘远超 郭新磊 靳强 陈昌玲 江克柱 徐长庆 刘建彬 黄仁勇 徐冉成 张红光 张英 sxnydxwk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