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凝聚力量倡导奉献开创新局--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年

已有 2686 次阅读 2016-8-20 22:29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9)|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凝聚力量倡导奉献开创新局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上的讲话

           201682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8月20日发布    

         


**************8

凝聚力量倡导奉献开创新局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上的讲话

           2016820

黄安年  

     感谢王旭理事长和开幕式主持人梁茂信教授邀我在开幕式会议上讲话。也感谢徐平副校长对于美国史研究重要性的讲话和对于中国美国史研究寄以的希望。这次年会是我见到的历届美国史年会中报名参会人数最多、提交论文最多的一届,反映了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这使我想起37年前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筹备成立是只有几个学校十几位学者汇聚一堂形成鲜明对照。如今参与当年筹备会的还健在的有刘绪贻先生(103岁)、邓蜀生先生(93岁)、齐文颖先生和张友伦先生(均80多岁),我这个列席会议者也已经跨入“八零后”了,相信他们都和我一样感到欣慰的。与会前我和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等老会员通了电话,他们都衷心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果,期望研究会越办越好,发挥更大作用。作为研究会成立至今的见证人之一,我在这里代表老会员简单讲几句。

    1979年美中建交,这一年底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再过三年就四十年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为了迎接研究会的新发展,我讲三句话:凝聚力量,倡导奉献,开创新局。

   

第一,凝聚力量

现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当年相比,现在全国各地有几十个研究所、研究中心、博士点,形成了多面、多地、多元开花结果的喜人局面。回想当年,在研究会草创和奠基时期,我们这些老会员都有极强的围绕研究会的凝聚力,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研究还停留在会员齐动手,手工查找资料、油印打字,集中全国之力收集英文图书、汇编图书目录、翻译少量美国历史文献,资源共享阶段。没有这个凝聚力,我们难以通过研究会编辑出版一批基础性资料和组织出版完成多卷本《美国通史》工作。如今,我们的研究会如何将这些研究力量在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凝聚起来,发挥研究会的凝聚力作用,就是说集中研究会的无可替代的优势为发展中国美国史研究做出贡献,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虽然研究会是个民间学术团体,没有项目和经费,也没有博士点,但是中国只有一个美国史研究会、只有一个美国史研究会的网站,研究会和研究会网站是不可替代的。集思广益通过研究会和网站来凝聚力量是所有会员和理事会领导集体的需要,也是推动振兴中国美国史研究新课题的需要。我们说凝聚力量,还应包括在新媒体大发展的时代,美国史研究的专业队伍主动和包括网络博客撰写者的美国史研究业余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第二,倡导奉献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是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志愿联合的民间组织,既没有正式编制,也缺少主管单位世界史所的日不敷出的资助,更没有科研项目立项。研究会的理事和领导成员只有奉献,没有任何报酬待遇,也不计算入量化机制的“工作量”,而如今离开了“量化机制”,许多研究是寸步难行的。例如在“量化机制”下,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名义出版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这不等于我们无所作为。无须问中国美国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什么,首先要问我们自己为中国美国史研究奉献了什么?我记得,在1992年到新世纪初的十多年间,我分别收到杨生茂先生、刘绪贻先生给我的一百多封信件,其中相当内容集中谈及我们作为美国历史杂志的中国特约编辑,通过三人一致原则,向美国推荐1990年以来的中国学者的美国史研究论著和博士学位论文目录事宜,为此,我们三人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所有这些都是无立项、不计学术成果、自费自愿奉献的。最近应杨令侠教授的要求,我已经整理了130多封杨先生给我的信件,并将选择部分原件影印件和反映杨先生为人为学的博文选辑(上下卷)送交杨令侠教授,作为对于杨生茂先生100周年诞辰1917.09.26—2010.05-04的忆念。我深感在急功急利,“量化优先”、重立项和单位优先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倡导对于美国史研究会工作的奉献精神。在这里请允许我向1979-1990年武汉秘书处时期、1990-2002年南开秘书处时期和2002年以来厦门秘书处时期的自愿奉献的秘书处工作的学人和其他志愿奉献的研究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新一届秘书处勇挑重担,做出新奉献表达敬意。

第三,开创新局

我们的美国史教学和研究面临着在实现全面现代化进程中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和争取美中合作共赢,提供立足美国史实和中国实际的强有力历史借鉴和学术诠释,既是难得机遇,也是严峻挑战。

我们说学术创新就是需要通过潜心研究发表符合美国历史实际的具有世界说服力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需要在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学者的声音。

开创新局面,就个人来说,把宏观与微观、基础与深挖有机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的研究强项仅仅偏重于某一课题的微观分析考察和阐述,对于宏观研究把握不够,则需要通过教学和研究实践,扬长补短,着力于建筑宏观基础上的微观深度研究,通过微观和中观研究揭示宏观思考。学术基础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努力,需要有甘于铺路的沉默道钉精神。铺好路和深挖洞两者不可偏废,唯有百年大计的基础工程扎扎实实,我们所挖的大大小小的“井”,才不至于“坐井观天,一叶障目”,才有可能组成四通八达贯通的地下钢铁长城和学术宝库。就项目和人才组织来说,有个强项与短板的协调问题。纵观我国美国史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领域,这是我们的强项所在。有些学校和研究机构虽然尚未形成强项,却也有某些闪光点。然而我们还需要从全局角度看,在我国美国史研究中有没有“短板”,有没有需要“补短板”的“侧”的地方。甚至有没有个别研究题目上(学术)“产能过剩”的地方。笔者没有发言权,只是感到为深化美国史研究,让我国的美国史研究登上一个新台阶,需要对全局作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需要在强化基础研究工程,促进国际交流,彰显中国特色,提供战略咨询等方面作出更积极的协调和有力的推动。

最后,再次祝愿会议取得全满成功。谢谢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97678.html

上一篇:感谢韩国红学家高旻喜教授来访
下一篇: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开幕式合影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