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无锡惠山祠堂文化一瞥

已有 2691 次阅读 2016-4-19 08:09 |个人分类:摄影图片集锦(10-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无锡惠山祠堂文化一瞥

无锡惠山祠堂文化一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419发布

 

无锡的祠堂文化能够延续至今1200多年,“祠堂群中有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宗立庙所建之祠分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十大类共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个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绝非一两个祠堂的发展史能够解释的,这种118处祠堂“扎堆”现象是和江南无锡农商文化、宗教文化、园林文化、书院文化、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间曲艺和惠山民间泥人文化等,相互结合为一个复合型祠堂多元文化

下面的照片31张是43,我们在祠堂群街面浏览时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无锡惠山祠堂群

无锡惠山祠堂群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区的西部,东临京杭大运河,西依惠山寺,祠堂群核心分布区面积0.3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着祠堂建筑4.7万平方米以及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118处祠堂建筑及一些明确的祠堂遗址

无锡惠山祠堂群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无锡惠山祠堂群

   

中国文化遗产

   

江苏省无锡市

   

1.03平方公里

   

惠山古寺、寄畅园、惠山泉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惠山祠堂群详情综述

编辑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明清以来又是全国重要的米市布码头,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称。祠堂群依托太湖风景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要的名山胜地,惠山祠堂群内有江南名刹惠山古寺、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和古典园林寄畅园,使惠山祠堂群具有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园中有祠、祠中有园的特色,各种类型的祠堂沿河临街、依山就势地密集分布于此,呈现过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的祠堂庙宇林立的盛况。清代康熙乾隆两位大帝南巡,先后13次临幸此地。惠山祠堂群虽历经佛、道之争、水火灾难和大小战乱,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对惠山古镇的狂轰滥炸,但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沿街祠堂群、沿河祠堂群、临泉祠堂群、寺中祠堂群等独特构成,展现沿河、临街、近泉、靠山的景观特色,以及由惠山古寺和天下第二泉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分布规律。它能与周围的江南山水组合成完美的古代祠堂群落形态,能保存至今,确实不可多得。祠堂群中有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宗立庙所建之祠两大类别,共分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十大类共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个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

无锡惠山祠堂群历史渊源

编辑

惠山祠堂群内完整地保存着自唐代(公元8世纪)的华孝子祠至1949年在建中的秦周氏贞节祠为止,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的惠山祠堂群发生、发展过程的历史年轮。惠山祠堂群的发展过程,与无锡较为发达的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并与江南的宗教文化、园林文化、书院文化、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间曲艺和惠山民间泥人文化等,紧密结合成为一个高度复合型的多元文化体系。因此,对无锡惠山古祠堂群及其古老的文化传统风貌、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无锡市已启动惠山古镇保护工程,将惠山古镇祠堂群,惠山横街,惠山直街并为为惠山古镇文化旅游步行街,并将惠山古镇祠堂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时惠山古镇将是无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w-4yZ0FnCWLh6U7ANKCnAYxXHlY_BBZ73j0A_TkV1H5GYGtB2L64TJppIDdW_8ddAoCh2zej5h-H-H8RVO_2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71078.html

上一篇:山东青州博物馆的龙兴寺佛像厅
下一篇:顺义行(2016-4-19-21)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