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百岁老人黄绍湘百岁老人逝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2月2日发布
今天晚上,从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日9版惊悉,百岁学术老人、新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黄绍湘先生于2015年11月28日逝世。
黄绍湘先生的学术著作影响了我国从事美国史研究好几代学人,对于新中国早期的美国史研究和普及、传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点,起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迄今依然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先生既是学术拓荒者又是坚定的革命者,先生独特的学术主张和治学风格,也赢得了许多学人尊崇,成为我国美国史研究具有时代标志性学人之一。
作为受惠于黄绍湘先生美国史的后学,通过网络博文对黄老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望先生家人节哀!
*****************************
中國社科院名譽學部委員黃紹湘逝世
《光明日報》( 2015年12月02日 09版)
本報訊 中國美國史研究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原研究員﹑中國共產黨黨員黃紹湘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5年11月28日凌晨2時57分﹐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100歲。按照黃紹湘生前意願﹐一切後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
黃紹湘同志1915年5月10日出生﹐祖籍湖南臨澧。她是“一二‧九”運動骨幹﹑最早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之一。1937年由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獲文史學士。1943年經南方局領導同意並給予部分資助﹐通過自費留學考試﹐赴美留學。1946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學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黃紹湘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47年﹐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返回祖國﹐在白區積極參加地下工作。
黃紹湘同志是中國以馬克思主義觀點撰寫和研究美國史的第一人﹐在國內外的美國史研究界有著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2014年6月6日本報《人物》版整版刊登《世紀老人黃紹湘》﹐黃紹湘的傳奇經歷由此廣為人知。
http://big5.gmw.cn/g2b/epaper.gmw.cn/gmrb/html/2015-12/02/nw.D110000gmrb_20151202_5-09.htm
衷心祝愿黄绍湘先生在进入人生第二世纪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5月10日发布
今天是是新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前三届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绍湘教授100周岁诞生日。先生著述的《美国简明史》(1953)、《美国早期发展史》(1957)、《美国通史简编》(1979)、《美国史纲》(1987)、《黄绍湘集》(2001)等论著,影响了好几代学人,对于新中国早期的美国史研究和普及、传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点,起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迄今依然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先生既是学术拓荒者又是坚定的革命者,先生独特的学术主张和治学风格,赢得了许多学人尊崇,成为我国美国史研究具有时代标志性学人之一。
衷心祝愿先生在进入人生第二世纪时健康长寿!
下面重发去年的一篇博文
********************
从和黄绍湘先生八十华诞时合影说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5月9日发布
(本文同时今天刊登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网站上, 所附《回忆15年前贺黄绍湘先生八十华诞》仅发在我的博客上)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19年过去了。
记得1995年5月 9日下午4:10-4:40, 我从北京师范大学住地来到当时住在紫竹院昌运宫社科院宿舍一号二门8楼的黄绍湘、毕中杰先生家,祝贺先生的八十寿辰,带去了家中藏有的人参酒,并且为黄绍湘、毕中杰夫妇照相,还和黄绍湘、毕中杰先生合影留念。5月12日,黄绍湘先生写信(5月12日收到,当时的平信比现在要快得多)给我和吕启祥,信中说:“前蒙来电话关怀,五月十日,复承枉顾敝舍,惠赠厚礼并拍照,不胜感祷。谨此致谢!近三年来绍湘双目失聪,在医院动了白内障手术,间或因肺炎等住院,因而影响了正常工作。目前健康情况尚可,今后有生以来,仍拟继续在美国史研究方面,尽绵薄之力。”黄绍湘、毕中杰先生对于两人的合影很喜欢,5月下旬还专门来信要求将底片寄给他们,以便加洗给亲人,6月5日,我按要求将照片寄出。
改革开放前先生的美国史著作是我学习美国史的主要读物,1979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以来,我有机会当面向先生请教,并且从1982年起到2005年间,先后收到先生写给我近30封信件。对于我的点滴成绩先生总是积极肯定,鼓励向前,1987年5月,先生的新著《美国史纲,1492-1823》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并提出要我为该书撰写书评。我的书评以《读黄绍湘新著<美国史纲(1492-1823)>--兼谈美国早期发展历史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在《世界历史》1988年第2期,第146-150页)。1997年《世界历史》第3期发表了先生《尊重历史实际,为提高学术水平而奋斗—评黄安年<读黄绍湘新著<美国史纲(1492-1823)>》,先生的这篇评论收录在《黄绍湘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中。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先生对我学术见解的批评并未影响我对先生的尊敬,和我与先生之间的学术情谊,以及先生对学会工作的支持。我们之间的联系并未中断,2005年5月23日,我收到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因为寄到天通苑东一区的地址漏写了“东”字,被退回,先生后又寄往北师大历史系转我,6月10日我收到先生的信,表明先生对这封信是很看重的),信中写道:“欣悉访美已归,所见所闻,想必收获良多,祝来日硕果累累。岁月流逝,马齿徒增,回忆往昔习作,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尚请指正,至为感谢。”对于先生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使后学受益匪浅。
转眼,先生已届白寿之喜,先生坚守信念,勤于治学,提携和鼓励后学的精神值得我辈认真的学习和继承。
附相关照片和图片10张
写于2014年5月9日
1,1995年5月9 日下午在黄绍湘(左一)、毕中杰(左二)先生家中合影
2,1995年5月12日黄绍湘、毕中杰先生写我的信
3,信封
4,2005年5月23日黄绍湘、毕中杰先生写我的信
5,信封
6,黄绍湘著《美国史纲,1492-1823》封面
7,黄绍湘先生签赠
8,黄绍湘著《黄绍湘集》
9,黄绍湘先生签赠
10,2001年10月10日黄绍湘先生便笺
******************************8
回忆15年前贺黄绍湘先生八十华诞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0日发布
今天是黄绍湘先生九五华诞日,一早我给先生发去了贺信(载《热烈祝贺黄绍湘先生九五华诞》,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2139)。
庆贺先生九五华诞也使我想起了15年前庆贺先生的八十华诞的情景,1995年5月9日下午4:10-4:40分,我在住于紫竹院昌运宫中国社科院宿舍的黄绍湘先生家中,祝贺先生八十华诞。带去了家中藏有的人参酒,并且为黄绍湘、毕中杰夫妇照相,还和黄绍湘、毕中杰先生合影留念。5月12日,黄绍湘先生写信给我和吕启祥,信中说:“前蒙来电话关怀,五月十日,复承枉顾敝舍,惠赠厚礼并拍照,不胜感祷。谨此致谢!”黄绍湘、毕中杰先生对于两人的合影很喜欢,5月下旬还专门来信要求将底片寄给他们,6月5日按要求将照片寄出。
所附的这张照片复制品为1995年5月9日在先生家中所摄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22253.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267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8914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烈祝贺黄绍湘先生九五华诞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0日发布
今天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黄绍湘教授九五华诞日,这里发表笔者的贺信,并附黄绍湘先生年表。
***********************88888
尊敬的黄绍湘先生:
今天是您的95华诞的大喜日子,请接受您的学生黄安年的由衷祝福,祝愿您健康长寿,诸事顺遂。
您从事美国史研究已经整整65年了。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您所著述的《美国简明史》(1953)、《美国早期发展史》(1957)、《美国通史简编》(1979)、《美国史纲》(1987)、《黄绍湘集》(2001)等论著,影响了好几代学人,对于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和普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学术导向,起了重要历史作用,您在我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我自1954年上大学以来即学习您的美国史著作,其后又受您的著作影响而进入研究美国史学术圈,多年来学习和阅读您的美国史论著,并多次聆听您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您是我学习和研究美国历史的领路人之一。
您是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成立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最初三届的研究会理事长,您和美国史学界老同志一起,积极领导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开创和发展,作为研究会的顾问您又长期关怀研究会的成长,推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的普及和提高。遵循科学发展观,您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有助于我国美国史研究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您是学术拓荒者又是坚定的革命者,今年是您参加革命工作74周年,您的坚持不懈的革命经历、坚定不易的革命信念、坚持不渝的马克思主义治学风格,赢得了许许多多学人尊崇,成为许多学者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再次由衷祝愿您生日快乐
后学 北京师范大学 黄安年
2010年5月10日
************************
附:
黄绍湘先生年表(1915.5.10——)
发表:《黄绍湘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讨论/2005年5月22日转发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2005年5月按:为纪念我国美国史研究著名学者、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黄绍湘先生九十寿辰,特转发黄绍湘先生年表。忠心祝愿,黄绍湘先生健康长寿,诸事顺遂。]
1915年5月10日出生于长沙,祖籍湖南临澧。襁褓时随父母迁居北京(旧称北平)。
1920—1923年接受家庭教师启蒙教育。
1923—1927年与姐弟一起考入北平第七小学初小三年级,后转人北平师范大学附小毕业。
1927—193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中初中一年级。
1930年夏北平女附中由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接管。原女附中领导人发起护校运动,抵制接管无效,
鼓励成绩优异学生转校。
父亲黄右昌辞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职务,出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举家迁往南京。适
大姐黄湘留在北平,完成北平法学院本科学业。坚持留在北平。
同年秋考入北平私立笃志女子中学高中一年级插班生o
1931年夏因不满意笃志女中校方强迫学生作祷告、谢主等宗教仪式,准备另行择校。适母亲来北
平照料黄湘伤寒病,奉母命考入国立盐务专科学校。
同年秋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北平学生卧轨请愿行动,开始阅读左翼文学作品。
1934年春因被同学推选为班代表,要求校方撤换一不称职教员,被记大过,愤而离校,准备功课投
考国立清华大学。
同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二年级插班生。
1935年秋由外语系转入历史系。
同年冬参加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北平学生救亡爱国运动;随后参加校内外救亡宣传等活动。
1936年2月南下扩大宣传团第二团在高碑店被军警围攻,押解回北平。在高碑店车站上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最早的民先队员。
同年6月在清华校园内参加中国共产党。
同年在校内任救国会委员,主编救亡刊物《觉报》;并兼任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的统战工作(当时称交际)。
1937年2月被选派为华北学生献旗团,向国民党三中全会请愿、献旗,要求团结抗日、一致对外。遭软禁、威胁、利诱。暗中与救国会曹孟君等人与南京大、中学生取得联系。
同年3—6月参加清华民校妇女识字班工作,同时赶写毕业论文。
同年6月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
同年7月七七事变、平津沦陷。因急性盲肠炎发作,切除后在校医院休养,由刘震等同志帮忙最后离校。
同年8月与同学一起赴天津、烟台、济南抵达武汉。因身体虚弱,参加力所能及的救亡工作。
同年9月由平津同学会(原北平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蒋南翔、杨学诚、杨述等人领导)派往长沙开展救亡工作。住在曹国枢(原清华救国会委员)、曹国智(原为北平学联委员,北平师范大学代表)家中,共同开展湖南省劳动服务团工作在日军空袭后抢救难民、伤员以及其他救亡工作)。9月底劳动服务团阵散,回到汉口,住在自南京撤退到汉口的家中。
同年10月按平津流亡同学会负责人之一杨学诚的要求,随父母到长沙,开展救亡工作,在湖南省抗敌后援会从事宣传组织工作。
同年11月由湖南省抗敌后援会吕振羽、陈克难等同志派往常德,与常德中学殷廷禄、马文馨等进步同学联系,召开时事座谈会,筹组文抗会常德分会。同学爱国情绪高昂,工作顺利。
同年12月当返回长沙汇报工作时,曾住过的马文馨同学的家被抄查,进步同学受监视。湖南省抗敌后援会由国民党文化党杨易君左等人把持。吕振羽等人都被排挤出去。
1938年?月由父亲介绍到陈渠珍主管的难民救济处工作,参与筹建保育院、教养院。
同年2—6月赴湘西凤凰县建立妇孺教养院。因对学员学习、纪律要求过严,引起学员不满。同时湘西有瘴气,引起肺部感染,难以久留。辞职回长沙。
同年7月通过父亲的社会关系,在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妇女组训委员会(由省主席张治中之女张素娥负责)担任编纂教材和对外联络工作。
同年10月至1939年4月长沙大火前行政干校迁湘西泸溪县。配合当地小图书室,开展救亡活动,湖南省政府改组,行政干校撤销,被遣散。其间与毕中杰结婚,此后共同从事地下工作和学术研究,育有二女一子。
1939年5月由湘西经贵州到重庆。
同年6—12月经曹孟君介绍,在私立两江体专附中部任英文教员。因该校校长与王枫(我的直接介绍人)失和,不得已离职。
1940年2—6月在私立求精中学任英文教员。因思想活跃、联系教员与同学较广泛,未被续聘。
同年6月至1941年6月由清华大学校友旷璧城介绍在私立清华中学任英文教员,以进步思想影响同学。至今当时高中部同学汪国桢、佘春华等人仍有书信联系,皖南事变后,校方延至暑假不发聘书。
同年10月至1944年夏参加由毕庆芳、潘菽、毕中杰等人领导的以集纳编议社命名的秘密读书会,以各种形式每月座谈国内外形势。
1941年7月至1944年由清华同学蒋全涛同志介绍到私立树人中学任英文教员。她本人到重庆中共办事处工作。
1943年3月经南方局领导同意并给予部分资助,通过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自费留学考试,得以用官价购买赴美留学的外汇。
1944年8月由重庆搭机到加尔各答,经孟买乘海轮经印度洋,绕澳洲南部和新西兰再沿中美洲西岸到旧金山登陆,历时一个半月旅程。
同年9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美国历史,并到美共主办的杰斐逊社会科学院学习美国工人运动史和美国黑人史。一面学习,一面在美共中国局书记徐永焕同志领导下,在留学生中开展进步活动。
1945年4月董老必武同志到纽约访问,对华人学者作公开讲演,在他遭到部分右派分子诘难时,与陈善祥(上海女青年会总干事)等进步同学一起维持会场秩序,保护董老的人身安全。
同年为史沫特莱撰写(朱德传)口译有关革命根据地报刊中重要资料,结识美国进步同学白琴妮Jeanne Pearlson等人,介绍国内形势。
同年6月团结中国进步学者和同学联名和以个人名义致函杜鲁门,呼吁他改变援蒋反共政策。并化名为(华侨日报)撰稿。
1946年6月完成以“威廉·麦克莱的政治哲学思想”为题的毕业论文,受到导师约翰·克劳特(一位进步学者)的好评。
同年在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菲力普·丰纳指导下,购买研究和撰写美国史的必要书籍。
1947年2—9月乘海轮回国,在青岛潜心从事美国史的研究与写作,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地下工作。在青岛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担任英文教师。
同年10月至1948年2月经二弟黄宏嘉(现任中科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介绍,到台湾省台南工学院任英文教授。
1948年2月回青岛。
1949年6月至1951年6月青岛解放后,由中共青岛市委分配到山东大学文史系任教授,讲授美国史、世界史。在历史系作时事报告。同时兼任青岛市妇联执行委员、宣传部副部长,青岛市中苏友好协会宣传部副部长。到青岛几所中学作时事报告。
1951年7月调至北京中央人民出版社任编审,一面审稿,一面修改《美国简明史》初稿。
1951年底至1952年8月参加广西柳城地区土地改革工作,荣立三等功。
1952—1953年在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工作。《美国简明史》出版,并开始撰写《美国早期发展史》。
1953年底担任东城区普选宣传员;在人民出版社内担任文化教员。
1954年与戴文葆、黄季方合著《右翼社会党》。
1955年4月担任北京东城区的辩证唯物主义宣传员。
1955年7月至1956年5月赴太原等地调查肃反对象历史问题两次。
1956年8月调至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美国历史。
1957年《美国早期发展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受聘至军事外交学院开设〈美国历史》讲座。
1957—1958年担任内部刊物(思想动态)某些外文稿件的翻译及撰写工作。
1958年5月下放到北京市周口店农村劳动锻炼并作调查等工作。
1960年3月调至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参加编写世界历史教材讨论。
1961—1963年为北大历史系、外语系、国际政治系开设美国史讲座。
1964年患结肠肿瘤症,在中苏友谊医院住院手术后,健康缓慢恢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9年北大教师下放江西鲤鱼洲劳动。因身体虚弱,由工宣队
决定留校作后勤工作。
1970年为北大工农兵学员开设〈美国历史知识讲座》,并辅导马克思主义六本必读书的讲解工作。
1973年尼克松访华后,开始作(美国简明史)修改扩充工作。恢复与美国友好人士及美国史学界的来往。继续撰写〈美国通史简编〉。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参加北大历史系对“四人帮”罪行的批判。
1977年8月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
1979年10月《美国通史简编)出版。
同年冬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世界史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成立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被推选为第一任理事长。
1980年在北京召开中国历史学会,被推选为理事。
同年招收美国史研究生两名。
1982—1984年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的北美大洋洲部分的主编。
1985年10月至1986年9月由美国科学院的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等单位安排,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知名学者,访问美国。在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及耶鲁、哈佛、纽约州立大学等七所大学讲学访问,开展学术交流。
1987年5月《美国史纲(1492—1823)》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同年10月参加由国家教委委托、由外国语学院代办的纪念美国宪法制定200周年学术讨论会,担任中方主要发言人。
1987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离休。
1988年夏招收美国史博士生一名。
1991年1月赴美探亲期间在华盛顿学院讲学两周。
1991年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给表彰在社会科学作出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并获特殊津贴。
1996年6月至1998年8月赴美探亲,完成了“尊重历史实际,为提高学术水平而奋斗”、“美国总统选举的新特点”、“让科学理论指导美国史研究”等三篇文章。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续聘为该院世界史专业教授。
1999年4月《美国历史上两次总统弹劾案》一文写成。
2000年3月《北约新战略,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简析》一文写成。
(载黄绍湘著:《黄绍湘集》第514-51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讨论/2005年5月22日转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4144&cid=20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221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