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重走华工足迹,探寻“道钉”历史——读《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

已有 2797 次阅读 2015-11-12 17:43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重走华工足迹

重走华工足迹,探寻“道钉”历史——读《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


受权发布董俊厦门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112发布

 

   (按:本文原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2015年11月10日,董俊厦门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董俊

建于19世纪中期的太平洋铁路是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干线,在美国近代工业化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0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参与了这条铁路的建设,为铁路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然而,这些劳工却遭受了种族歧视和排华浪潮的不公正待遇,这与他们做出的贡献极不相称,就如同那些铺就铁路的沉默道钉一样,被历史的车轮碾过。2015年是大批华工参与修建太平洋铁路150周年,为纪念这一事件,中国铁道出版社适时推出了大型历史画册——《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201591版),以画册的形式重现历史,探寻华工的足迹。

《沉默道钉的足迹》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黄安年教授和自由摄影师、历史影像研究爱好者李钜先生合著。这部厚重的画册,装帧之精美、印刷之精细、排版之精致让人叹为观止,足可见作者和出版方的用心良苦。黄安年教授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国铁路华工的研究,曾于2006年编著《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中英文版同时出版)一书,以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100多年前华工在北美建设的历史;2010年编著《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白山出版社),集合了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并辅以必要的图片,主要以文字形式深入探讨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以“道钉”来暗喻那些为铁路修筑作出不可磨灭作用的华工,可谓非常恰当。由于那些“道钉”属于弱势群体,相关正面记载并不多见,他们的历史并非广为人知,所以一开始是“沉默的”。然而,这段历史不容忽视,随着史学的发展,他们终于借助后人之手,发出声音,不再沉默。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史料,通过实证考察,重访这段历史,重访那些“道钉”的足迹,作者在书名的安排上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作者从搜集的近万张图片中精选了近600幅具有历史和探寻价值的图片(包括历史图片、老照片、相关的地图、历史报刊漫画、相关文献资料等),按照主题和时间进行了编排。画册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修路原由(主要解释美国为何要修筑太平洋铁路,为何要使用华工,华工主要来自中国哪些地区等问题);开路先锋(主要内容是对加州铁路沿线、内华达铁路沿线、犹他州铁路沿线、联合太平洋铁路的寻访);探寻足迹(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探索华工工地、工薪、生活、墓地,铁路营地,相关文献资料及华工后裔等问题);缅怀道钉(主要展现华工修筑太平洋铁路后遭遇的美国政府公开排华的非人道待遇,以及各个相关社会团体、传统媒体、网络传媒积极参与的缅怀活动)。作者在图片的选用上非常用心,在保存所选图片原始性的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品质修补,有的则进行了重拍。这本历史画册的一大亮点是对历史老照片原址进行了再拍摄,开创了相同地点拍摄新旧历史图片、对比研究华工修筑美国铁路的新方法。翻开画册,一方面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另一方面也不由得感慨时过境迁、斗转星移。黑白图片与彩色照片的强烈对比,昔日荒凉轨迹与今时景象的鲜明对照,让人倍感前人艰辛,叹历史沧桑。这些图片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单从摄影角度来看,也让人赞叹。必要、严谨的文字注解使得这些图片不是流于表面,而是穿插成颇具时空感的史学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小觑。

这本画册对于华工参与修筑铁路的由来、华工的铁路修筑情况、华工在美的生存状况、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相关文献如何记载、历史评价等问题的解读有理有据,客观严谨,这些自不必言。除此之外,另有三个方面值得称道。

其一,“共享历史”的研究尝试。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中外学术界在探讨中美关系史时,一直侧重于强调中美之间的差异之处,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双方在经济、环境、反恐等诸多方面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时代的发展呼吁中美关系研究的新视野,共享历史的研究则可以为中美关系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黄安年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2006年出版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即为此做了初步努力。201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发起全球合作开展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北美铁路华工网址也已经开通;广东省也启动了多卷本的首部《广东华侨史》的编修工程,其中就包含北美铁路华工的研究项目;斯坦福大学先后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等学术机构签订合作意向,并于20139月和20149月在台北和广州举行了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沉默道钉的足迹》一书将相关内容列于其上,并为本书的目录和各个部分的导语作了英文的解释,考虑到了美国读者的需要,有利于增进美国华人华侨和美国人民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为那些“沉默的道钉”发出应有的声音。作者还呼吁中美之间的学术和社会工作者、学术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研究,以进行华工后裔身份确定和活动踪迹的甄别工作。这一尝试,为中美关系史研究的新视角做出了贡献。

其二,开放性的可持续性研究模式。《沉默道钉足迹》一书反映的是阶段性的成果,提出了开展研究的重点、疑点和难点,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推动可持续的研究及资源共享,该书在附录部分列出了大量与历史图片相关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华工文献、华工文书与华工后裔这一部分的资料,难能可贵。因为已出版的官方文献相对容易获得,而族谱、家谱、石刻碑文、乡土志等民间文献却不易寻找,对于华工后裔的口述史调查也实属不易。如此安排,不仅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也适应了不同读者的需要。此外,黄安年教授也在其博客上发布更新相关研究情况,以推动社会关注。

其三,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尽管书中使用的许多历史照片的原创时间已经超过了《伯尔尼公约》规定的50年版权保护期,但为了表达对原创作者的尊重和收藏单位的敬意,作者依然遵循知识产权保护公约的精神和学术规范,尽可能地与历史图片原创作者或保存图片单位取得联系。对于多次联系、但至书本出版时仍未得到回复的图片收藏单位,书中除了注明来源外,还准备了一定的费用,一旦取得联系便会立即转交。同时,书中还注明了所引图片的各种来源,对于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图片,绝大多数都取得了使用授权。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和优良的学风值得学习称赞。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是黄安年教授对于学术研究的认真与坚持态度。我国的美国铁路华工基础性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我们前面。黄教授多次呼吁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的学术网络,建立和完善相关数据库,系统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对华工后裔做口述史调查,黄教授本人也一直在为此做出努力。这份严谨、认真、执着的精神值得吾辈学习。《沉默道钉的足迹》是一本严谨、规范的历史画册,图文并茂,集中美双方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雅俗共赏,实属难得。

这里的“共享历史”是对“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共同的历史经历和旅程”的统称。参见徐国琦:《试论“共享的历史”与中美关系史研究的新范式》,《文史哲》2014年第6期,第27页。

徐国琦:《试论“共享的历史”与中美关系史研究的新范式》,《文史哲》2014年第6期。

徐国琦:《试论“共享的历史”与中美关系史研究的新范式》,《文史哲》2014年第6期,第30-31页。

http://web.stanford.edu/group/chineserailroad/cgi-bin/wordpress/.

黄安年,李炬:《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第216-223页。

[]黄安年教授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

http://www.ahrac.com/xsdt/xsxz/35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34701.html

上一篇:看望92岁高龄的邓蜀生先生
下一篇:第一次坐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观光专车上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