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李清照诗词选》(古代诗词典藏本)提要

已有 5193 次阅读 2015-4-9 07:15 |个人分类:博客专题目录(10-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李清照诗词

《李清照诗词选》(古代诗词典藏本)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4月9日发布

 

书名:        《李清照诗词选》(古代诗词典藏本)

撰主:           陈祖美

主  编 袁行霈   副主编刘跃进

出版:           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       厚艳芬

丛书题签:       袁行霈

书名题签:      曹升之

书籍设计:       高珊

印刷:           北京冠中印刷厂

发行:           商务印书馆

版本:           2015年2月第1版

              2015年2月第1次印刷

开本:           880X 1240  1/32

印张:          6

定价:          18.00元

页码:          160页

 

丛书简介及特点

丛书筛选中国诗歌史上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家的优秀作品,加以注释、赏析等形式。

虽是普及读本,却力求体现学术品位。

“古代诗词典藏本”以“阐释经典本身也要成为经典”为追求。

其选家出于全国,皆术有专攻者,在其所选评方面具有相当的专精研究与学术影响,保证了选本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选目、注释与评赏广泛吸收前人成果,自觉借鉴前沿理论,自由表述其思想才情,充分张扬其学术个性,自出主见且深入浅出,避免匠气与学舌,体现了选本的学术性与文学性

其选本不拘一格,不强求整套丛书风格整齐划一,允许一选本有一选本之个性特色,有效避免了形式上的程式化,突出了选本的平易性与创新性。

 

作者介绍

陈祖美,山东青岛人。1958年就近考入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18天后迁至济南历史名山华不注之南麓。此地与李易安和辛幼安的乡贯毗邻,这或许是她致力于“二安”研究的一种机缘。除了散见于有关书刊的数十篇李清照专论外,更有《李清照评传》《李清照新传》《(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等12种专著。她本是由陆侃如教授指导的“汉魏六朝文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编著有《谢灵运年谱汇编》等;在担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和副编审期间,著有《两宋名家词选注丛书·淮海词》《古典诗词名篇心解》。后转入该所古代室,专事唐宋诗词研究,著作有《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丛书》(10种),其中《万里归心对月明·唐诗专集》系其独自编撰。作者曾在中国作家协会外委会、国务院文化组文学组、中央录音录像组注释组,分别从事过外事、专案、编辑、注释等多种工作,眼界较开阔。在注释组期间,不仅负有一定责任,所作注释或文稿,还曾得到林庚、吴小如等名家的批改、指点,自谓“转益多师”,收获良多。

 

《李清照诗词选》内容简介

以往人们多以为李清照只是一位闺阁中的婉约词人。其实,她诗词文赋无所不能;豪放、婉约;旷达、蕴藉……多种风格兼擅。翻检此书,不啻会对李清照其人其作有一种全新观瞻,更可从中获得其高迈思致的涵育、精湛艺业的陶冶。李清照生逢兵燹乱离之世,著作有所散轶,但是其中精品,口碑相传,历久弥新。加之此书编撰者倾力搜寻、悉心阐发,令读者既无遗珠之憾,反倒会有意外惊喜之获。

 

《李清照诗词选》特点

 “一代词宗”夏承焘说“易安心事岳王知”,这是指李清照与爱国名将岳飞有着埒同的江山社稷之虑。本书作者在历代学术成果基础上,更贴近窥见了李清照的种种内心隐秘,从而?译出李易安的多种“心事”。在作者“四十年间”仅有关李清照的十余种撰著中,陆续考证出其“幼年失恃”(亦称“继母说”)、党争株连、婕妤之叹,以及终生无嗣的庄姜之悲等等十余种“心事”,提出了多种新人耳目的独到见解。总之,此书系作者近半个世纪研究李清照的“集成”之作,而不仅仅是个选注本。

 

*************************

导言

 

 

缘起:被置于一本书或前或后的“前言”、“导言”、“序跋”等,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文体,尽管字面有别,而其体例、功能则大同小异且尽人皆知,无需赘言。在此,笔者所要敬告读者的是本人每逢撰写此类文稿时的良苦用心。鉴于连同这本新书在内,有关李清照的拙编著共计十二种1。遵循出版方的要求,几乎每一本都要有一篇前言或导言,而但凡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编著者不会人云亦云,也不应该炒自家的冷饭。然而,同一类的文稿,要想做到不断出新,谈何容易!

回想起来,我在投袂李清照研究的早期有幸接连读到了散发着墨香的1979年第一版和1983年第二版的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在第一版中,论李清照的共五首,比论苏轼的少半首2,而在第二版中,增加了首句为“易安旷代望文姬”一首,从而李清照就成了夏老此书中份额最重的一位词人。这对于热衷于李清照其人其作的笔者来说,不啻为一大幸事。因为我从拜读夏老的一系列学术论著中,开始意识到继踵夏老的词学足迹,不仅不至于南辕北辙,还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事实上,夏老的六首论李清照绝句中,笔者除了对第一首的第二句“身后流言亦意中”之句意及注释有所异见,即李清照在赵明诚去世后再嫁,系有若干力证而绝非“流言”,其他二十三句,均堪称警策之论,笔者最为服膺的是第五首。对此将在拙文的后一部分详细解读,在此仅借用此首末句的“易安心事岳王知”引起拙稿之下文。夏老所谓的“易安心事”,是指她与岳飞一样,都具有深沉的爱国情志。而在笔者看来,“心事”,除了可以解释为“心志”、“忧思”,即心中所思念的事情之外,对李清照来说,联系她“欲说还休”的著名词句,那么“易安心事”还应囊括那些不便径直吐露的内心隐秘。而要破解这种隐秘,通过对其词旨的逆探或谓“以意逆志”3,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笔者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同时,还发出了“‘易安心事’知多少”的自我追问。

这一追问,使我先后发现了“党争株连”、“婕妤之叹”……“襁褓丧母”(或谓幼年失恃)等等“心事”,总共约计十多桩。对于李清照的这许多“心事”,笔者不是一鼓作气在一本书中探知的,而是在已经出版的十一种拙编著中陆续发现并加以钩沉、稽考的。而这本新著很可能是我有关李清照这一课题的封笔,集“成”之书。所以在这本书中,我将通过对李清照诸多“心事”的进一步厘定、梳理,以期至少在关于李清照诗词的解读中,给读者一个有新意、有条理的总体印象4。以下将依据李清照的齿位顺序从头说起。

 

 

   幼年失恃的“继母说”:对李清照来说,“失恃”是指她自幼失去亲生母亲的呵护。谈到李清照之母,势必得先从她的父亲李格非的妻室谈起。对此早已发现有出自三种记载的两种情况。一种是说,李格非娶元丰宰相长女为妻早卒;一种说李格非之妻系王拱辰孙女。长期以来,两种说法针锋相对,非此即彼。而笔者在用心撰写了有关李清照的数种专著后,从而在1996年济南舜耕山庄李清照年会上提出以下见解——李清照的生母,非此即彼,只有一个;而李格非之妻则极有可能亦此亦彼,即王珪长女早卒之后,再娶王拱辰孙女为继室。笔者的这一拙见已得到出土文物的证实。

关于“继母说”,最初是以提纲的形式公诸于学术会议。后来,吉林大学王昊教授对此作了补证(详见《词学》第15辑)。随之,“继母说”接连被《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月版)、《花非花名媛诗词系列·李清照诗词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月)、《李清照新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月)、《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家新传·旷代才女李清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月)等等多部论著采纳。

但是,对于李清照的这桩心事,笔者至今尚未找到她的有关作品加以证实,这第一种可能因为她当时太小,“少年不识愁滋味”,不谙失恃之苦;第二种可能因为出身于诗书官宦之家的继母没有世俗后娘的恶习,对待聪颖伶俐的小清照如同己出,使她谈不上什么丧母之痛;第三种可能是这类作品随着其大量作品的失传而失传了。抱歉的是如今笔者年事已高,再无“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去为李清照的这桩心事发掘新的佐证。这就得全靠后起之秀了。可以告慰读者的是,经过反复查证,“继母说”的根据很充分,完全可以成立,只是李清照是否因生母难产而“襁褓丧母”的问题则不尽然,即李清照的生母到底是谁,经过再思,眼下又出现了新的疑窦,比如早些年,笔者依据可靠资料已经考证出李格非的卒年约在公元1112年前后,享年61岁。那么,在他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时,已经二十大几。他迎娶王珪长女时任郓州教授,约在其中举之后的公元1080年。在我国古代,年近“而立”的男子尚未初婚者,概率极小。所以在娶王珪长女之前,李格非不是没有已婚的可能,也不是没有已生长女的可能。但是从几件事情的时间上判断,李清照系王珪长女所生的可能性较大。这样一来,连同李格非晋升为校对黄本书籍(约在公元1094年前不久)时,所娶王拱辰孙女在内,李格非前后可能有三房妻室。而作为长女李清照的生母只能是前二房中的一位,她即使非王珪长女所生,伦理上她仍然是元丰宰相王珪的外孙女。李格非再娶王拱辰孙女时,李清照约在十岁上下。而南宋高宗建炎年间任敕局删定官的李迒,被李清照称为“弱弟”,即幼弟,亦即她的异母小弟。

1996年“继母说”的提出,经王昊教授《补证》,再到本文的这番补充,敢问朋友们,上文可否忝作较为完整的“继母说”呢?

 

 

遭遇新旧党争及蔡京、赵挺之较量的双重磨难:时起时伏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新旧党争和同属新党的崇宁政要蔡京、赵挺之的明争暗斗,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赵家对新妇李清照的冷眼当是远远有甚于“襁褓丧母”的李清照的第二桩心事。虽说党派之间的争斗历朝历代不乏其例,但是像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那样对于文化和文化人的普遍而严酷持久的摧残,则罕有其匹,而这一争斗对于一个新婚少妇加害之深尤几近空前绝后。对于这一党争的始末,前人及他人虽有论述,但党争对于李清照的株连,当是首见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陆续问世的数种拙著之中。笔者先是发现李清照很在乎她和赵明诚的新婚纪念日,以至于三十多年后,在她所作《金石录后序》中仍然深情念及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的这一天。这一年,这一天,对于赵、李而言,不亚于他俩各自的诞辰之年!然而,“建中靖国”这一年号,只用了不到一年就改元“崇宁”!敏于事的新妇李清照,下意识地觉得这不是个好兆头。果然,事情比她预感的还要严重。早在李清照降生之前后,“欲使国富”的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变法,而对于这一新法,朝臣持有夐不相埒的两种立场。别的不说,仅就与李清照关系十分密切的两位人物而言,一位是她的父亲李格非,一位是其翁舅(俗称公公)赵挺之,便分属冰炭不相容的新旧两党。赵挺之因为拥护和坚决执行王安石变法,除了受到过苏轼门生一系列嘲弄以外,苏轼更指责赵挺之为“聚敛小人,学行无取”,不配选入馆职做名流等等无端攻讦。为此,两人结怨很深。两党的争斗此起彼伏,旧党得势时,王安石曾两度下台,神宗皇帝曾惋惜地说:“安石去不以罪”!新党得势,苏轼被贬,新党人物为了罗织他的“罪状”,曾以升迁笼络李格非搜集苏轼的“黑材料”。而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有记载说他是接踵黄庭坚等“苏门四学士”的“后四学士”之一,为人忠厚,对苏轼悃款有加,宁可被降职外放,也不肯对苏轼落井下石。由于神宗皇帝与王安石君臣同在公元1086年去世,继位的哲宗只有十岁,便由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改元元祐(公元1087-1094年)。

   高太后格外爱重苏学士,她听政伊始,苏轼便在很短的时间内,连升三级。元祐年间,苏轼及其门墙桃李在朝中可谓举足轻重。岂料,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后,苏轼等人被一贬再贬。又岂料,哲宗寿短子殇,执政不几年去世后,神宗皇后向氏出于私虑,遴选了赵佶(宋徽宗)这么个昏君后,她又一次废新法,但却不久去世。尔后,朝廷大权由新党人物蔡京和赵挺之等更替执掌。新党以绍述(即继承)神宗熙宁年间的新政的名义将建中靖国的年号改为崇宁,将元祐年间以苏轼为首的大臣编为“元祐奸党”。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其弟苏辙和苏轼生前所赏识的李格非仍然受到株连被编为“元祐奸党”,前后总共计有三百馀人,李格非列名第二十六。凡被编为“元祐奸党”者,名单由赵佶亲自书写,刻碑后树立于皇官端礼门,以示永不任用,也永远不能翻案。因为元祐党人不得在京任职,李格非先是被遣为京东提刑,有记载说免职后他还曾被贬南荒。与此同时赵挺之却时而被任命为右丞相,时而被任为左相。李清照曾上诗翁舅营救其父,她即使以“何况人间父子情”这种令人同情和伤感的诗句,也未能打动赵挺之,使她深感:“炙手可热心可寒”!

紧接着,党争又直接殃及到“元祐党人”的子弟及亲属。当笔者从史书中读到:“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如此二苛诏时,直觉告诉我,李清照很难在御赐汴京府司巷的赵相府邸待下去了。我也预感到:李清照这桩天大的心事,一时难以被更多的人所知晓、所认同。于是便改换思路,从她的词作中寻找内证。思路顺畅了,证据便手到擒来,至少有《一剪梅》、《醉花阴》、《小重山》、《行香子》、《玉楼春》等五、六阕,都或隐或现涉及到党争的内容。

 

 

被颠倒了的“新婚之别”:以往人们几无例外地征引托名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所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为此词的写作本事,从而导致了牵强附会和颠倒事实,造成一系列误读和曲解。  

由于李清照的生父和翁舅分属冰炭不相容的新旧两党,她在赵家处境之尴尬不言而喻;加之党人子弟不得居京云云的一系列严切诏令,不可能不受政治利害制约的高官赵挺之有足够的理由将此李氏儿媳视为不受欢迎的人,甚至可能对她发出逐客……往好处想,即使赵挺之不至于如此绝情,秉性刚克的李清照也不会安于这种尴尬的处境。返回温馨的老家躲避一下风头,这当是她合乎情理的选择。所以,并不是李清照作词送别负笈远游的赵明诚,而是她被迫离京与夫君作新婚之别。这一猜想,将从下述考察和有关文物中得到证实。

所谓赵明诚负笈远游云云,洵为望风捕影。这当是出于对(赵明诚)后二年,出仕宦(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错解上。这里不是说赵明诚到远方去做官,而是说在赵、李新婚后的前两年,赵仍在太学做学生,后来从太学毕业,走上了仕宦之路。出仕宦,就是出来做官的意思而不是远去外地做官。况且,负笈是身背书箱外出读书,赵所就读的太学在汴京,他压根儿就没有到远方读书之事!

至于赵明诚的仕途,经笔者再三厘定大致是这样的——他作为时相赵挺之的幼子,于崇宁四年(1105)十月,以荫庇被擢为鸿胪少卿5。此系设在汴京的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的官署鸿胪寺之属官,其主官为鸿胪卿,少卿虽系副职,亦不失为京中清要之职。此事的考定多亏启功先生的恩惠,令不才终生难忘的是,在我造府将拙著《李清照评传》奉呈启老指正时,老人接过书入神地翻阅了一阵子,随即亲切地对我说:在乾隆收藏的《先贤遗迹》长卷中有赵明诚手迹。此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友人拍照带回国之后,赠送我一精致的复制件,你拿去拍照后可作为另一本新书的插页。6在这一长卷中共收入赵明诚手迹四则,其中第一则是:右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跋尾四》。崇宁五年仲春重装,十五日德父题记。时在鸿胪直舍。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时在鸿胪直舍原为小号字。

将上文笔者所作猜想和对出仕宦的语意分析,以及赵明诚的这一手泽相联系,无疑可以成为赵、李婚后直到崇宁五年(1106)农历二月十五日,赵明诚一直履职汴京并无外出读书、做官的坚证。那无奈离别汴京回到原籍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的只能是李清照。她约于崇宁四年的春夏回到原籍后,初秋写了借残荷寄意的《一剪梅》;深秋借咏菊的《醉花阴》所倾吐的均非论者所常说的一般的离情别绪,而是受到党争株连的沉重的政治包袱和莫大的心事。

 

 

李清照有过“婕妤之叹”的内证:一言以蔽之,婕妤之叹是指被弃女子的慨叹。婕妤,原是东汉史学家班彪姑母的官职,遂以之代名。她渊博多才,初为汉成帝刘骜宠幸,后被赵飞燕诬陷和取代,退居东宫。相传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歌曰: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笥中,恩情中道绝。)抒其像纨扇那样,炎夏承爱、秋凉被弃的中道失幸之怨。后来将这种慨叹称为婕妤之叹。对李清照来说,这只是一种比喻。虽说比喻不可能全方位与事实吻合,而李清照发出这种感叹的可能性,犹如无须证明的公理事情是明摆着的。在一夫多妻制的宋代社会,纳妾和寻花问柳几成家常便饭,可想而知——一个丞相府邸的三公子,就是发妻在身边都难免心猿意马和三妻六妾,况且一面是盛年离偶,一面是年轻美貌异性的诱惑,怎么能设想只有二十三四岁的赵明诚完全灭绝生理上的欲求呢?所以朝廷争斗的反复无常所导致的李清照的被迫返乡和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注定了李清照与当时的广大妇女一样,难免于在爱情上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厄运。为这种厄运而叹息,正是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觉醒和可贵的超前意识。如果设身处地对李清照摆脱党争株连、由原籍重返汴京后,也就是大约在崇宁末年、大观初年所写的《小重山》、《满庭芳》和《多丽》等作品加以解读,便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别是一般滋味,岂非可用婕妤之叹加以隐括?

 

 

李清照有过“庄姜之悲”的内证:庄姜之悲简而言之,就是齐女庄姜因为被丈夫疏远而无子嗣所生的悲怨。庄姜是春秋前期齐庄公的女儿,嫁与卫庄公。周朝的齐国为姜姓,故称为庄姜。她是我国第一个独自抒写其隐衷的女诗人。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又娶陈国厉妫、戴妫姊妹。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完被立为太子。卫庄公另有宠妾,生子州吁。州吁好兵,其母恃宠骄横。庄姜贤而被疏,终以无子。其所作《绿衣》,以黄、绿二色颠倒,喻其被庄公小妾僭越之怨。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继位,即为卫桓公。州吁骄纵,为桓公所废逃亡国外。后纠集流亡卫人回国杀死桓公,自立为卫君。桓公被杀后,其母戴妫被遣归陈国,时值三四月间,庄姜为戴妫送行之际,正莺燕纷飞之时,她托物寄兴,赋《燕燕》篇,其首句燕燕于飞,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送别名篇名句。《诗经》的《终风》篇,就是庄姜所作的、抒写其被疏无嗣之苦的,其首句终风且暴的意思是:破晓时分刮起了大风。此意为李清照《声声慢》的晓来风急所借取,以曲折尽其庄姜之苦。而《声声慢》正是表达这种心事的代表作。

 

 

借醉翁酒杯浇自家块垒:块垒原是比喻郁积在心胸中的不平之气。此气得不到化解当然也是一种心事。李清照的这种心事是指他因为担心丈夫的章台冶游7,而未老先衰,以至于憔悴更凋零8

对此可能有人颉问笔者说:在李清照的现存作品中,你能找到关于赵明诚有所谓章台冶游的内容、哪怕是蛛丝马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考量一番,建炎初年,作为南宋江防要地江宁知府赵明诚的行实。以往的他与两位兄长一样,赵家三诚(依次为存诚、思诚、明诚)的口碑都不错。但是在江宁知府任上,赵明诚变了。在此之前,他对金石文物的酷爱和收藏靠的是节衣缩食,甚至是典当所致。而此时他曾将他人的贵重文物据为己有9;在淄州任上他曾立功晋级,此时他却临阵逃脱,留下了缒城霄遁的污点,从而被罢知江宁府10。在夫妻关系方面,更有甚于一度对妻子的疏远冷漠,而发展到夜不归宿。这是从李清照写于江宁的《诉衷情》中可以得到印证;在今存《漱玉词》中虽然看不到直接埋怨赵明诚章台冶游的篇帙,但是词人借欧阳修《蝶恋花》11所倾吐的正是这种内心积怨。

以上所列举的是从《漱玉词》中所读出的易安心事,而贯穿她大半生的一桩更大的心事,即是与岳飞相同的爱国情志,则体现于其诗词文赋的方方面面。

 

 

“易安心事岳王知”:上文提到的《瞿髯论词绝句》第五首的全文是:

 

中原父老望旌旗,两戒山河哭子规。

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

 

此诗前二句意谓不论是黄河流域沦陷区的父老还是南国、北方之人,凡是被金兵占领的地方,无处不在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去解救他们。像李清照那样远离桑梓的流寓者,更是像当年啼血泣归的蜀帝杜宇一样,天天哭喊着不如归去的凄厉之声。对于后二句,吴无闻注释云:李清照南渡以后流寓杭、婺各地,其今传词集中没有写西湖的词。关于此二句的[题解]又云:李清照、岳飞诗词集里都无西湖作品,大抵是他们对南宋小朝廷各怀隐忧和不满,不能言亦不愿言。仅就《漱玉词》与杭州及西湖的关系而言,鉴于李清照曾在杭州定居二十多年,直到离开人世。她晚年相当一部分词作,比如咏桂的《摊破浣溪沙》二首、咏梅的《孤雁儿》和《清平乐》以及元宵词《永遇乐》等都是写于杭州乃至西湖附近,但是从中看不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诸般美景,从中看到的不是华发就是满衣清泪,以至于千行泪”……这是为什么?

这当然不意味着是杭州的自然景观变得不值一提了,相反,杭州在升为临安府以后,其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日糜金钱,糜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这一记载虽然出自李清照之后的周密入元后所作笔记《武林旧事》(卷三),李清照自然无缘读到此著,但其所记武林(临安)之旧事,说不定有些正为清照所耳闻目睹,特别是把西湖称为销金锅儿杭谚,无疑是出自宋人之口;再如元人宋无《西湖》诗的恋着销金锅子暖,龙沙忘了两宫寒,嘲讽的不是元人而是宋人,而这位宋人还不是别的什么人,正是宋高宗赵构。

年纪轻轻的赵构是一位城府很深又工于心计的皇帝,对于朝廷旷日持久的迁都之议,他嘴上不加可否,心里早已恋着杭州这个既安全又便于享乐的销金锅儿其不顾力图恢复的文官武将的极力反对,辞令上称杭州为临安,实际上早在绍兴八年(1138)已定都于此。这无疑于公开声明将投降苟安定为国策。对于这种国策,不用说作为抗金英雄的岳飞等十分不满,就是对朝政国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李清照,其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她谢绝了乘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而躲到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岂不是一种与破碎的国家共命运的极深层次上爱国心理的外化!当年柳永和苏轼对西湖之美的由衷夸赞,可以说是他们的一种爱国情操的具体体现,而今李清照面对由赵构指令保护、疏浚得愈加标致的西湖,心怀隐忧而不愿言,则是为一种更加深沉爱国诚所驱遣——西湖愈美,人们愈留恋,谁还会把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大事放在心上呢?这是一种多么深重的爱国心事!对这种心事,只有具备同样心态的岳飞才能理解。

《瞿髯论词绝句》篇无多,虽然只有八十七页,但这是夏老在上海谒朱彊村先生时,受到赏识和鼓励之后,历时五十年,所得八十首关于词人词史的经典之论。在此拟将其五首论李绝句依次录于下,借以弥补不才对于李清照其人其作理解得不够深透、整理得尚欠完整系统的欠缺。比如在拙著中就没能像夏老那样将李清照视为与蔡文姬珠联璧合的两蛾眉从而精辟地概括了李清照兼具闺阁之秀文士之豪进而压倒须眉的其人其作。请完整欣赏夏老笔下的这位旷古罕见的倜傥多能者:

 

             目空欧晏几宗工,身后流言亦意中。

             放汝倚声逃伏斧12,渡江人敢颂重瞳。

                                      李清照1

 

             西湖台阁气沉沉13,雾鬓风鬟感不禁。

             唤起过河老宗泽,听君打马渡淮吟。

                                         李清照2

 

             大句轩昂隘九州,么弦稠叠满闺愁。

             但怜虽好依然小14,看放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3

 

             扫除疆界望苏门,一脉诗词本不分。

绝代易安谁继起15?渡江只手合黄秦。

                              李清照4

 

易安旷代望文姬,悲愤高吟新体诗。

倘使倚声共南渡,黄金合铸两蛾眉。

                              李清照6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从李清照的各种作品以及多种文献资料(包括考古发现)中,品读和钩稽出的李清照的人生及其内心世界。至于在人们常见的信史中只知她是李格非之女,嫁赵明诚的一位善属(zhū)文,即善长撰著文辞的女子。就连她的生卒年原本也一无所知,后经多人考索,迄今仍有异见,所以本书作公元1083?至1155?年。

因为兵燹战乱,李清照的作品与她家的金石文物类似几乎丧失殆尽;又因历朝历代不乏猎奇盗名之人,所以假李清照之名的伪作,至今在有些李清照集的辑本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相比之下,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以下简称王本)搜罗既广,且较严谨,故本书以王本为底本的同时,也考虑到其对于《漱玉词》的把关过严,以至有所遗珠之憾,因而本书又据他本、他著有所增补。比如本书在对于李清照词甄别、选注过程中,充分吸取以下两本书的优长:一是南宋曾慥编《乐府雅词》,此系宋人编选宋词而传至今最早的词总集,更是《漱玉词》早期最好的版本。但或因其成书于李清照逝世之前的绍兴十六年(1146),所以只收清照词二十二首,远非足本,更或因为字所限未收《声声慢》,此系一大缺憾;二是唐圭璋《宋词四考》之《宋词互见考》,此书对于廓清《漱玉词》中的赝品大有裨益。

 

【注释】:

1前十一种关于李清照的拙编著分别是:《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9月第一版,19968月第二版。之后版权出让台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清照评传(附赵明诚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9月第一版,20114月平装大字本第一版)、《中国诗苑英华·李清照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4月第一版)、《李清照新传》(北京出版社20019月版)、《新世纪古典文学经典读本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月版)、《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月版)、《李清照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3月、5月两次印刷,201211月改装第一次印刷,201311月第二次印刷)、《齐鲁文化经典文库·漱玉词注》(齐鲁书社20094月版)、《远东经典·古代卷<李清照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5月版)、《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月第一版)、《漱玉词·笺译·新解·选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月版)。

2《瞿髯论词绝句·苏轼1-5》之外还有《苏轼、蔡松年》一首。

3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是揣度的意思,即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度别人的意思。笔者常称此法为心解

4鉴于有关李清照文献记载的极度匮缺,笔者对她的解读主要是通过其诗词文赋。而文和赋又是全面、准确了解易安其人最为重要的途径。又因这本《李清照诗词选》所属的《历代诗词名家名作选》整套书的体例不包括文赋。而对[评赏]李清照的诗词而言,是否熟知她的《词论》、《金石录后续》和《打马赋》这三篇重要作品是不得同日而语的。承蒙《历代诗词名家名作选》的出版方俯允《李清照诗词选》有所破例,而将对《词论》等的【注释】、【评赏】作为【附录】,从而不仅免除了读者的另加翻检之劳,更重要的是为全面准确地解读李清照其人其作开启了方便之门,这才能得到真正的总体印象

5详见《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一。

6承蒙启先生的信任,不才将这一长卷拍照后遂作为《李清照新传》的卷首插页。

7章台冶游:章台,原是汉朝长安章台下的一条街名。用作妓院的代称始见于周彦《瑞龙吟》词: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冶游,即狎妓。

8语出李清照《临江仙》。作此词时她只有四十馀岁,词中便自称老去无成憔悴更凋零云云,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心事折磨所致。

9此事详见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六、桑世昌《兰亭考》卷三。

10缒城宵:在一次兵变中,赵明诚把自己用绳子系着从城楼上放下来,趁着夜色逃跑。这是一种为自保性命而临阵逃脱的严重失职行为。对此事《建炎以系年要录》卷二十和《续资治通鉴》卷一三虽然有记载,但均为赵明诚讳,未提其被罢官之事。而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则坦言其被罢之事。

11欧阳修《蝶恋花》全文是:庭院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2逃伏斧:原注:避免了杀头。

13西湖台阁:原注:指南宋迁都杭州的政府。

14虽好依然小:原【题解】称李清照《武陵春》一类词正符合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论词的两句话:‘虽小却好,虽好却小。’”

15扫除疆界:原注:扫除诗词划分的疆界。

 

 

 

以上作为“前言”的篇幅,不无冗长之嫌。但是笔者尚有若干“心语”未曾吐露。鉴于这套丛书规定一律不设“后记”,所以在此谨致片言,以剖心迹:

大约二十年前,还是个小姑娘的厚艳芬,穿越大京城亲诣舍下约写文稿,笔者从此与她结为忘年之交。在我从事的李易安、秦少游、韩退之等多种课题的研究中,洵可谓是在好友艳芬的敦促、理解和支持中前行的。格外令笔者感不胜言的是这本书的编撰过程。去年春夏间,发现自己的消化道出了问题,一则作肠镜要排队;二则艳芬约我编撰这一书稿尚未杀青;更因这一拙编著是艳芬组织编撰的一套颇具规模丛书的一种。一息尚存,我绝不拖多位作者后腿,更不愿辜负艳芬的厚望,所以手术前我赶写出了一个初稿。住院过程中,百忙中的厚艳芬一再探望。除了她本人说了许多令我深感宽慰的话,她还带来了叶军等负责人温暖的慰藉。在一次次校对过程中,艳芬发现了不妥或有疑问之处,总是耐心与我一同商酌,而且常常是在公休日打来电话。她的这种可贵的敬业精神,令病中的我得到莫大鼓舞,也勾起了我在李清照研究中所得到的多家出版社鼎力相助的感戴之情。这些出版单位先后是:巴蜀书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齐鲁书社、上海远东出版社……最后借重商务印书馆有关编审人员支持我在李清照研究这一课题中画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就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忘年学术知音厚艳芬责编和叶军编审。

 

 

丛书简介及特点、作者介绍、内容简介、特点、导言等,是厚艳芬女史提供的,照片12,其中前5张为厚艳芬提供,感谢惠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80966.html

上一篇:赞《大家博文----纪念李小文院士博文集》的作者身份署名
下一篇:从开平碉楼文化和美国铁路华工关联说起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