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探寻拉夫洛克(Lavelock)

已有 3767 次阅读 2014-12-7 11:36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探寻拉夫洛克(Lavelock)

 

推荐李炬图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27发布 

 

近日起,探寻美国华工铁路志愿者和历史摄影爱好者李炬先生连续发表的沿着美国太平洋铁路寻觅的博文,值得一看,下面是李炬的博文,沿着美国太平洋铁路寻觅(十二):拉夫洛克(Lavelock)

这些历史和现实的照片反映了,他作为一为历史摄影学者的视野。

根据维基百科,拉夫洛克Lovelock)位于美国内华达州西部,是潘兴县的县治。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共有2,003人,其中白人76.49%土著美国人7.14%

李炬在博文中写道:(我)“顺利找到了位于寞山(Lone Mountain)脚下的华人墓地。铁网栅栏围起来的一块墓地里,两排大约40位客死异乡的华人在这里安息。天气晴朗但秋风带来寒意,附近没有人迹,我默默在墓地里拍摄并寻找墓碑或文字记录,但每个墓都没有任何标记,没有姓名、没有祖籍地和生卒年月。我猜想是150年前来自广东五邑地区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及定居此地后人的墓地。我喃喃自语,先辈同胞们,我来看望你们了,我一定还会再来。

他接着写到,这里有家陈列中国华人物件的博物馆,“中国博物馆的主人,拉里·迪利奥(Larry DeLeeuw)先生70多岁,在拉夫洛克和老伴经营着一家不到10个客房的小旅店,令我惊讶的是,这位美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狂热的激情,客厅里摆满了中国瓷器和文物,并用一间库房专门开辟了一个小型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大橱窗,里面陈列着一些来自中国的物件。” “拉里告诉我,多年以前他从加利福尼亚州马里斯维尔搬到拉夫洛克,在这里他认识了镇上唯一的一位华人后裔弗兰克·张(Frank Chang)并成为好友,开始对华人历史有兴趣,他发现华人是太平洋铁路西段建设的主力军,1868年下半年铁路建设经过这里,之后开始有华人在这里定居下来,1900年代初期华人社区曾经非常繁荣,镇上还有唐人街,后来逐渐搬走了。自从弗兰克·2004年底去世后,这里已没有华裔居住,但留下一些华人使用过的器物。拉里收集了许多,虽然并不名贵,但见证了过去的历史。他曾捐赠一些收藏品给周围几个县博物馆和内华达州立博物馆。对李炬所说的这位“镇上唯一的一位华人后裔弗兰克·张(Frank Chang)”,他在125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时对我说,他以为弗兰克·张(Frank Chang)很可能就是铁路华工的后裔。相信在以后再次访问拉夫洛克时,有机会和拉里·迪利奥(LarryDeLeeuw)先生进一步了解并确认的。

 对于今年57日,李炬向导南方日报记者团拉夫洛夫之行,520的报道附后供一阅。

照片26张是李文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沿着美国太平洋铁路寻觅(十二)

 

(2014-12-03 22:13:47)

拉夫洛克(Lavelock)

进入洪堡荒原后地势比较平坦

 

华工建设铁路的速度平均每天几英里,营地每天都在变,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两天。下面这幅图片在洪堡湖附近,1868年7月底的某一天在这里安营扎寨。

 

洪堡平原上夏季炎热干旱,洪堡湖是一片盐碱滩,施工及饮用水都要从远方运来。

 

 

在接近拉夫洛克不远的地方,华工们在简易的帐篷里休息。我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在荒野里发现一些瓷器碎片和白骨。

 


 
盐湖城的朋友告诉我,80号公路是美国最无趣(most boring)的公路,没什么景色,令人昏昏欲睡。而我三次驾车走这条路,完全没有Boring的感觉,黄昏时分,洪堡平原上的景色也挺美的。多年前看美国电影《西部往事》,讲的就是1868年这一带修建铁路为背景的故事,里面的音乐非常感人,驾车时一直播放着马友友演奏的《西部往事》电影插曲,感觉绝对到位。

 

到达拉夫洛克镇,首先看到的这座铁路边的建筑就是当年的老火车站,建于1880年,2002年时翻修。现在这个车站已经没有客运功能了,但这座历史建筑依然保留了下来,作为拉夫洛克历史学会访客中心,保存陈列一些小镇的历史资料,这座建筑被美国内政部列为国家历史地标。

 

 

 

进入访客中心,贝丝·雷德(Beth Reid)女士知道我是为太平洋铁路而来时,热情地介绍了这个铁路车站的历史。我发现橱窗里有一张中国人墓地的照片,马上询问她并翻拍下来。她详细告诉了我墓地的地点,还赠送我太太一把心形铜锁。

 

我按照贝丝的指点,顺利找到了位于寞山(Lone Mountain)脚下的华人墓地。铁网栅栏围起来的一块墓地里,两排大约40位客死异乡的华人在这里安息。天气晴朗但秋风带来寒意,附近没有人迹,我默默在墓地里拍摄并寻找墓碑或文字记录,但每个墓都没有任何标记,没有姓名、没有祖籍地和生卒年月。我猜想是150年前来自广东五邑地区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及定居此地后人的墓地。我喃喃自语,先辈同胞们,我来看望你们了,我一定还会再来。

 

 

 

 

回到拉夫洛克镇里,找到了中国博物馆的主人。拉里·迪利奥(Larry DeLeeuw)先生70多岁,在拉夫洛克和老伴经营着一家不到10个客房的小旅店,令我惊讶的是,这位美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狂热的激情,客厅里摆满了中国瓷器和文物,并用一间库房专门开辟了一个小型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大橱窗,里面陈列着一些来自中国的物件。

 

迪利奥太太热情地邀请我进入客厅,并给我展示他先生收藏的中国文物。拉里告诉我,多年以前他从加利福尼亚州马里斯维尔搬到拉夫洛克,在这里他认识了镇上唯一的一位华人后裔弗兰克·张(Frank Chang)并成为好友,开始对华人历史有兴趣,他发现华人是太平洋铁路西段建设的主力军,1868年下半年铁路建设经过这里,之后开始有华人在这里定居下来,1900年代初期华人社区曾经非常繁荣,镇上还有唐人街,后来逐渐搬走了。自从弗兰克·张2004年底去世后,这里已没有华裔居住,但留下一些华人使用过的器物。拉里收集了许多,虽然并不名贵,但见证了过去的历史。他曾捐赠一些收藏品给周围几个县博物馆和内华达州立博物馆。

 

拉里刚搬到这里时,华人墓地长期没人维护,样子就像2005年拍摄的照片那样,没有围栏,杂草丛生,一片凄凉景象。

 

后来他一直在努力保护中国墓地,除去荒草并在在墓地周边搭建金属围栏,还按照中国人的祭祀习俗砌了一个烧纸用的砖池。我问他这些墓地埋葬的是谁?有没有记录?他说没有查到资料,应该是150年前修铁路的中国人。多年来每到清明节前,他就在加州和内华达州的几个报纸上登出启示,邀请华人来此地祭奠华人墓地。

2014年我和《南方日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拉里刻意带上一个有假辫子的帽子,带上了蜡烛、燃香和烧纸,陪同我们再次来到华人墓地,他讲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哪天我们来这里祭奠,哪天就是清明节。”

 

 

他还带我们看了他的老朋友弗兰克·张的墓地,张先生曾参加美国陆军在太平洋岛屿的对日战斗。

 

荒野里寂静的寞山,华侨先辈们在这里静静地安息了一百多年,今后他们一定不会寂寞,有热心中国文化的拉里·迪利奥先生无私地奉献,越来越多的华人知道了这里,我内心里由衷地感谢这位白求恩式的洋雷锋。如今寞山与湖北咸宁的九宫山成为姐妹山,图中远景的那座山就是寞山。

 

在拉夫洛克还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县法院后面小公园里,有专门安放同心锁的栏杆,据说是跟中国人学的。很多人结婚时在这里放一把锁,祈望白头偕老,永远相爱。我刚好见到一家人在这里,夫妻带着两个女儿来寻找多年前放置的同心锁,经过一番搜索,那位先生兴奋地大声宣告找到了!他的两位女儿也欢呼雀跃,之后全家人拥抱在一起。我受到他们的感染,把贝丝女士送给我的同心锁也锁在链条上。

 

 

告别拉夫洛克镇继续东进,有一张老照片拍自小镇东边几公里处,当年的水塔早已没了踪影,水塔后面的帆布帐篷就是华工的临时营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1668340102v7yg.html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仅为打通内华达山脉,就有上千名华工死亡

魂归故里无人识客死他乡谁守护

2014-05-20  

 

 美国篇

   内华达州拉夫洛克镇留有至少37个华人荒冢:

   七旬中国迷守墓8年如一日

   来自北方山口的冷风吹来,72岁的拉里··利维(Larry de Leeuw)按了按礼帽,关上了华人墓地的围栏,对我们说:华人也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将中华文化带到了美利坚。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

   这片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拉夫洛克(Lovelock)小镇山脚下的华人墓地,有至少37个华人荒冢,这里的墓碑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当地人只知道这些华人已经安息在此一百多年,可能是修建铁路的华工。

   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的利维,自2006年起就开始守护着这块墓地,每逢清明为亡者烧纸、燃香,并誓言终生守护。利维以行动证明了这座小城名字的含义——“紧紧锁住爱。他甚至8年来坚持在几家报纸上登出启事,邀人们清明节来此祭奠。

   自建中国博物馆

   在拉夫洛克小镇,利维是有名的中国迷

   美国当地时间57,记者一行驱车进入内华达荒漠地带,高速公路的右侧是当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修建的铁路路基。

   对照筑路华工旧照,记者找到几处当年华工营地所在地点。山脚下、荒漠边,小型龙卷风时而刮起,沙尘螺旋上天。这里的气候是早晚棉衣午穿纱,温差巨大。华工当年施工到这里时,白天辛苦地铺路,夜晚就蜷缩在简易的布帐篷里。

   经过1个半小时的荒漠旅程,记者终于见到第一块绿洲——拉夫洛克小镇。进入安静祥和的小镇,我们发现火车站游客中心的木屋已经关门。不过,中心经理贝斯·里德(Beth Reid)还是主动为我们打开了门。

   里德说,镇里人都知道当年这条铁路系由华工修建。她推荐记者去找当地有名的中国迷利维和他的中国博物馆,并说利维在当地是中华文化的打捞者、守护者与传播者

   欲传承小镇华人文化

   在里德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利维经营的卡迪拉克宾馆。得知记者的身份以及来意,利维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了自建的中国博物馆

   那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展览橱窗,陈列着中国的酱油壶、瓷碗、瓷枕头、瓷狮子、清末老照片、当年的瓶瓶罐罐以及铁路华工的模型……利维告诉记者,这些中国古董是他从唐人街古董店或者当地居民手中买来的,一些破碎的瓷碗片就出自拉夫洛克小镇,应该是当年的华工留下的。他说,这些虽非名贵古董,但都是他的宝贝。

   利维第一次开始收集中国古董是在1995年。几年后,从外地搬至拉夫洛克后,他认识了镇里唯一的华人弗兰克·陈(Frank Chang),并很快与陈成为了好朋友。曾几何时,小镇也有唐人街,但是华人后来大多迁往旧金山等城市,从此华人文化在当地日渐凋零。

   弗兰克·陈是一个生意人,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南太平洋地区与日军厮杀,战罢,继续回到拉夫洛克。10年前,86岁的弗兰克·陈去世。临终前,陈将一些旧瓷器转赠给利维,并嘱其好好守护。

   因为弗兰克·陈的嘱托,利维认为自己肩负起了神圣的使命,他必须将小镇的华人文化传承下去,因为这是小镇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誓言用余生守护孤冢

   得知记者要探寻当地华人墓地,利维坚持关了小店,开车带记者前往。因为小镇附近无鲜花可购,他随即拿来了中国人祭奠先人的蜡烛、香与纸钱,还将自己打扮成清代中国人的样子。他说:有这些去见先人可以吧?这些礼仪是我从旧金山唐人街学来的。

   巍山荒漠、冷风习习,黄土孤冢经历风沙与日照的磨蚀。37个小土包无墓碑、更无墓志铭,早已几乎被削平。但每个土包周边,围起了铁丝栏杆,放置着一束假花。利维说,其实这里埋葬的可能不仅仅是37人,因为有一些墓隆起的土包早已经被风沙削平。

   利维说,这些无名荒冢已经存在了百余年,他们很有可能是修筑太平洋铁路华工的集体坟墓。如果不是因修筑铁路而来,这些中国人怎么会进入美国中部小镇,最后葬于铁路附近呢?

   2006年,利维在这片墓地上建起了大香炉,焚纸钱的石槽,以及一个小墓碑。他逢清明节焚香烧纸,祭奠亡灵。为了动员更多人一起来纪念,他甚至8年来都在几家报纸上登出启事,邀人们清明节来此祭奠。

   利维高兴地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批在里诺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来此参加过祭奠,偶尔也有一些华人前来。这里地处偏远地带,所以来此进行祭拜并不容易。每次有人来,利维都会陪同前往,并免费提供香与纸钱。

   利维说,他会用自己的余生守护这块墓地,宣传中华文化,直到他躺到这片墓地的旁边相伴而眠。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赵杨 金强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5/20/content_7305901.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9083.html

上一篇:杨学军歌颂铁路华工《开路先锋》系列组塑(照片13幅)
下一篇: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关于北美铁路华工展版说起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