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一个历史学家的情怀 ——读黄安年教授《道钉,不再沉默》有感

已有 4110 次阅读 2014-11-29 06:51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一个历史学家的情怀, 不再沉默》有感

一个历史学家的情怀

                        ——读黄安年教授《道钉,不再沉默》有感

 

受权发布李红梅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129发布


 

(博主按:李红梅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副教授,感谢李红梅惠寄)

 

一,沉默的道钉,不再沉默

 

黄安年教授的著作《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由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于20148月出版。有意思的是,在该书的封皮上,英文的书名是:The SlientSpikes,按照英文翻译,就是《沉默的道钉》。中文和英文书名表面上的不一致,应该说很准确地表达了黄安年教授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见解。

2006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黄安年教授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是一本由精挑细选的200幅图片组成的画册,形象地展示了华工与北美铁路建设,华工和华人在北美早期生活的历史。因为画册限于篇幅,只有5万字的图片说明,这让黄安年教授意犹未尽,因为在搜集图片之前,黄安年教授就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进行了研究。结果,2010年,白山出版社将黄安年教授多年对华工与北美铁路建设的研究成果出版,名为《道钉,不再沉默》,是前书的姊妹篇。为了图文并茂,将原画册中的图片压缩尺寸发表在新书中。2014年,台湾出版了该书的繁体字版,同时,台湾繁体字版的书又增加了21篇文章。表面上看,似乎因为《道钉,不再沉默》包含了《沉默的道钉》的图片,所以使用的英文书名保留了画册的用名。但是,仔细研读过这本沉甸甸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其实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黄安年教授在开始时将华工称为“沉默的道钉”?

这是因为,虽然华工在建设北美铁路时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是却受到不公正待遇和评价。所以,“‘沉默的道钉’,不仅专指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他们是铺路奠基的道钉们,又是默默无闻的沉默的群体,是社会底层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任人摆布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第一代出国农民工。‘沉默的道钉’也可以扩大到多年来我国的在美华人华侨中的绝大多数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群体,他们同样是道钉和沉默的大多数。然而正是这些大多数,同样为美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令人钦佩的巨大贡献”。[1]华工之所以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在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时,比起当时别的铁路员工来说更加勤劳苦干的,他们就像铁路上的道钉,虽平凡却重要。但是,因为“他们干得太出色了,因而也是廉价劳动力的最好来源,而这正是中国华工最终受到歧视和排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2]“华工的廉价劳力居然成了排华的主要依据。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一个国家人民的排斥法律,从而成了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移民史、政治史和人权纪录上最可悲的纪录之一。”[3]在加拿大的华工与在美华工的遭遇一样。“19世纪中叶以来,华工在北美的生活不仅面临经济困境和社会习俗、文化认同上的问题,而且在享受平等人权方面也荆棘丛生,每况愈下。”[4]所以,华工和华人作为北美建设的道钉,在建立丰功伟绩的同时,被忽视,被排斥,得不到承认,被迫陷入沉默的状态,成为“沉默的道钉”。

黄安年教授后来选择《道钉,不再沉默》这样旗帜鲜明的标题,包含了更加深刻的历史内涵。

首先,华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

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在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建成,这在美国和加拿大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铁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密不可分。正是这支不畏艰险、勤劳朴素、沉默奉献的生力军,为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华工在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值得永远怀念。”“在美国的外来移民中,中国移民是美国迈向现代化、建设家园、与各国移民和谐相处的楷模。”[6]

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由于华工和华侨的贡献,由于美国和加拿大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逐步得到承认和公正的评价。建设铁路的时代,白人中给予华工公正评价的只是个别白人,比如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巨头之一查尔斯·克劳克。二战中,华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卓越贡献,因而美国在1943年废除排华法案,加拿大也于1947年废除了排华法案,其后美国的学者和媒体,美国的领导人都在不同的场合赞颂过华工和华人对美国的贡献。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已经让曾经“沉默的道钉”发出了声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其次,黄安年教授以“不再沉默”的态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学者的历史任务。

对于建设北美华工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课题,中国学者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和努力,这既是历史学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需要。

黄安年教授希望中国官方和媒体重视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他很遗憾地注意到:“对于这段发生在140年前后(这是黄安年教授2010年一篇博文)的历史往事,美国政府可以回避,中国官方和媒体也有意无意地淡化,以至在去年北美第一条太平洋铁路胜利建成140周年之际,竟毫无反映,最早走向大洋彼岸的农民工群体再次受到冷落,令人感到相当的不解。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天天节庆的中国,怎么连这个140周年大庆都忘却了?”[7]

为了不忘却,黄安年教授提出了若干种纪念的方式:

为了永远缅怀那些迄今依然是‘沉默的道钉’的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希望在当年建设太平洋铁路华工云集地的故乡广东五邑地区为‘沉默的道钉’们立碑。在海内外征集当年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名录,在征得他们后代的同意后,将部分遗骸放在碑后的墓内。在2015年的清明节举行公祭活动。[8]

对北美铁路华工最有意义的纪念,是史学界加强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2015年是华工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150周年,2019年是华工建成中央太平洋铁路的150周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美国的建成是美国近代化进入狂飙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美经济文化交流、近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起始阶段的重大事件,无论从历史或现实、学生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深入开展北美铁路建设中的华工研究都有必要。”[9]

为此,黄安年教授对学者们提出了恳切呼吁。黄安年教授首先提出“协力研究”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黄安年教授已经与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的学者组建课题组进行阶段性研究,但这个课题需要更多的努力,黄安年教授建议将此课题列入全国规划项目,举行研讨会,建立网站进行资讯交流。同时黄安年教授还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案。[10]

所以,“不再沉默”,更多的是对中国史学界同仁的期待吧!

 

二,北美华工研究的重大历史意义

 

黄安年教授对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的研究,有重大历史意义。

首先,真实准确地再现北美华工的历史贡献。

黄安年教授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尤其是建设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华工的历史。但是,其实黄安年教授的研究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从内容上看,黄安年教授从四个部分再现这段历史,“远涉太平洋,金山寻梦”,“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华工奉献,丰碑永存”,这四部分既研究了建设北美铁路(美国和加拿大)华工的生存状况及卓越贡献,又将历史后延到现代北美华人的生活现状,丰富立体地构筑了特定时期特定种族在美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画像。在历史叙述中,黄安年教授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细致描绘了历史进程,整个研究过程细腻精确,对于历史图片和历史细节的来源考证翔实。通观全书会发现,黄安年教授对史料的准确程度的追求达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很多的注释详细到超过了正文的叙述,这样的注释不是个别,而是很多。作为历史著作,《道钉,不再沉默》的生命在于其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这应该是史学著作最大的追求。

其次,黄安年教授的研究,涉及多个史学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宏阔的历史视野。

研究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当然的重点是研究在美国的华工,因为华工是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铁路的西段最艰巨工程的主力,因为有他们,才使得铁路在最短的时间建成。但华工的贡献并不止于修建了几条铁路,美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开始于内战之后,而“铁路运输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行官”[11]所以华工的贡献在于,“这一壮举宣告了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标志美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在美国历史上最初的中国移民潮,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永志难忘的历史性贡献。”[12]所以研究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其实就是研究美国近代历史,美国现代化过程,美国移民史和移民政策史研究。

研究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的历史,也是研究加拿大的历史。1867年成为自治领的加拿大,从1880年开始建设横贯大陆的铁路,“18811月至18846月,共有15701名华人进入加拿大,在铁路建设的4年间则达17000多人,其中一万多人是直接从中国来的。”“太平洋铁路中最艰险路段的开山凿石、填铺路基等最繁重的工作是全部由华工完成的。”[13]这些华工对加拿大的贡献,与对美国的贡献是一样的。所以北美华工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加拿大历史、加拿大现代化进程、加拿大移民史和移民政策史。

研究建设北美华工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际上也应该是投资上亿的‘清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清政府时期的涉美和涉及英属加拿大的关系。”“我国近代农民工最早出洋并取得最大成效的莫过于华工建设北美铁路,他们对于建设北美家园的贡献最大,然而又是弱势群体,如何维护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14],是华工研究的又一重历史含义。

再次,研究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的历史,契合当代史学发展的潮流。

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典型的代表是兰克史学,或称实证主义史学,研究的论题都集中在政治史方面,包括政治制度史、外交史和政治人物传记。20世纪上半期开始,出现了新史学,所谓新,就是突破了政治史这一单一的研究领域,论题开始多样化,政治史之外,出现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新理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新史学突破了只研究重要历史人物的局限,开始研究群体历史,普通人的历史,向下看的历史。新史学中的一个领域就是社会史。当然,对于社会史的定义充满了歧义,但是史学界一般同意,社会史研究中有几个共性:一是注重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从社会的角度去看人类的全部历史;二是突出普通人特别是社会下层在历史上的作用;三是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借用。社会史进一步扩大了史学研究对象,方法也更加多样化。社会史研究社会不同群体的历史,如劳工史、妇女史、黑人史、少数民族史。

黄安年教授研究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史研究的范畴,符合了史学发展的这种新潮流,这应该是一个敏感的史学家的一种自觉的实践,他书写的就是北美华工这样一群过去被忽视的普通人,社会的弱势群体,“沉默的道钉”,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从前不可能进入历史研究视野的人成为历史研究的主体,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实践,有意义的工作。另外,黄安年教授在书中多次呼吁志愿者的参与、华工后裔口述史资料的搜集,更把研究方法提到更高的程度,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探索。

 

三,一个历史学家的情怀

 

黄安年教授的著作,让我们了解了一个资深美国史学家的情怀。

首先,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关注。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本不是黄安年教授的既定选题,只是在2005年出于偶然,从帮忙变成了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在开始时只是搜集和编辑一个画册,这是一个既没有启动资金和研究赞助,也没有助手辅助的工作,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黄安年教授家人的无私支持。而一旦介入这个研究课题,黄安年教授立刻敏感到这个问题的重大历史意义,开始倾尽全力,欲罢不能。搜集图片的同时,积攒了大量文字资料,所以《沉默的道钉》之后,是《道钉,不再沉默》。后者在大陆出版后,为了方便海外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又出版了繁体版,而且在台湾版中,增加了21篇文章。除却已出版的著作,黄安年教授还在自己的博客中持续不断地关注这个问题,希望这个历史问题产生更大的影响,研究上取得更大的进展。从20073月到20147月,黄安年教授发表的关于华工问题的博文有274篇,图片1599张。2013年和2014年,黄安年教授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仅在2014年的前7个月,就发表博文137篇,图片982张。

黄安年教授之所以愿意付出这样多的努力,是因为这是理应受到重视,但迄今为止仍然被忽视的历史课题,这个课题,不仅有多重的世界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9年是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车15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但是为了修建这条铁路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华工,在他们的祖国,基本上还是处于“沉默”的状态,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黄安年教授的努力就是要让“沉默”变成“不再沉默”,官方和媒体,学界不再沉默。如果在2019年时,中国的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研究还处于目前的状态,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很不相称的。这是黄安年教授的拳拳赤子之心。

其次,是严谨的治学作风。

前文说过,在黄安年教授的著作中,经常是注释的内容多过正文的内容。这种现象出现在一本研究深入细致,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中,只能说明作者的认真态度。因为注释中涉及到史料的来源,为尊重著作权人,黄安年教授对史料来源做了非常详尽的说明。同时,这种做法,还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他们可以从这些注释中找到很好的入门途径。

黄安年教授在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方面有着非常强的自律精神,书中所使用的图片,都尽可能与相关的产权机构取得联系和共识,有些对方同意免费使用的除外,剩下的或者付费,或者一时联系不上,则在版权保护中心储备了费用,以便沟通后付费给图片收藏单位。[15]这种学术自律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黄安年教授的严谨学风还体现在他对史料搜集“竭泽而渔”的态度。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的资料,当然一部分是在美国,一部分在清史档案中,一部分则需要在华工的故乡东南沿海寻找。黄安年教授利用自己游历的机会,在所到之处尽可能查找史料。2014年夏,黄安年教授应朋友之邀到黑龙江消夏,特意抽出了半天的时间到黑龙江省图书馆查找相关的史料。按照一般的常识,黑龙江不是华侨的故乡,这种史料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不过黄安年教授总是看过了才放心。傅斯年先生曾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黄安年教授就是这种态度的最好注释。

再次,是殷切的期望。

黄安年教授多年前就已退休,中国的现实是,一个教授,没有行政的头衔,退休后要做研究工作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论你的精力如何旺盛,水平如何高,如果不挂个什么带头人的名头,科研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黄安年教授到现在还在做这种奢侈的事情,除了他对历史的热爱,我们好像也找不到其他的理由。他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工作,还多次呼吁史学界重视北美华工的研究。台湾版的著作比大陆版的著作多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这个方面,他对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关注和殷切期待,让人动容和感佩。

 

最后,我把美好的祝愿送给令人敬佩的黄安年教授:黄安年教授希望自己可以沿着当年美国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路线来个“寻找美加铁路华工历史遗迹之旅”,祝他心愿得偿。祝黄安年教授健康!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李红梅



 

 


[1]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23页。

[2]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

[3]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

[4]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5]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

[6]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87页。

[7]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59页。

[8]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09页。

[9]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ⅱ页。

[10]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27431页。

[11]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88页。

[12]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13]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页。

[14]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vi页。

[15]黄安年:《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245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7123.html

上一篇:初访铁道出版社
下一篇:智能手机可能带来那些通病?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6 史晓雷 曹聪 李兆良 武昱 杨正瓴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